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叫“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是最常见的肩周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后,50-60岁为发病高峰,40岁以下者很少患此病。它的发病率较高,据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每年每50人之中就有1人患肩周炎,肩周炎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2%-5%。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左侧的发病率似乎较右侧的高一些,发生于双侧的肩周炎约占总发病率的12%。约40%的一侧肩周炎患者还会在5-7年内发生对侧的肩周炎。
[病因病机]一般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气血不和、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气血不和、年老体虚或因劳累过度而致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血虚生痛,久之,则筋脉拘急而不用;外感风寒湿邪,久居湿地,风雨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肩部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经脉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外伤筋骨,跌仆闪挫,筋脉受损,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久之筋脉失养拘急而不用。为了便于诊断,一般将在病人病史,临床检查或X线检查中未发现导致肩关节疼痛,运动受限原因的称为原发性肩周炎,有明确诱因的称为继发性肩周炎。继发性肩周炎的诱发因素有肩部或上臂外伤,胸部手术,颈椎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甲亢等疾病。[病理变化]肩周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肩峰下滑囊,肩胛下肌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滑液鞘,以及肩肱关节滑膜水肿,充血,绒毛肥大伴有渗出。后期的病理改变为滑膜腔粘连闭锁,纤维素样物质沉积,病变软组织脆弱容易撕裂,这些病理改变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此外,肩周炎还是种具有自愈倾向的自限性疾病。肩周炎的临床病程十分特殊,当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僵硬的情况缓慢增加到一定程度,疼痛可逐渐消失,各方向的活动功能可慢慢恢复,甚至可以完全恢复。不过,这种自然恢复的时间不能预计,一般要经过数月至2年左右的自然转归时间。
[临床特征]医院就诊之前,一般均有数周至数月的肩部疼痛和关节功能逐渐降低的病史,然而要让病人说出具体的发病时间却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特别是疼痛症状的发展似乎是隐匿的,大约只有1/5的病人能回忆起病前曾有过的肩部或上肢的轻微外伤,这种轻微的外伤常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轻微的牵拉或震动等,涉及这种活动的力量显然是很难估计的,而绝大多数病人甚至连这种外伤史也没有。这种隐匿起病,逐渐发展特点是肩周炎早期临床特点之一。疼痛是肩周炎最突出的症状。初始疼痛症状往往较轻,且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引发。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内旋,后伸,上举,外展等运动时更为明显,甚至剧痛难忍。此时,病人往往会采用限制上肢运动的方法来缓解疼痛。除了肩关节运动时疼痛症状加重外,在休息时疼痛症状也会加重,尤其是夜间睡眠时,严重者彻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压肩侧卧,有时甚至还会感到任何姿势都不能舒适地搁置患肩。失眠又可进一步产生抑郁和烦躁而加重病情。肩周炎的疼痛部位一般局限于三角肌及邻近区域,但是一旦疼痛诱发了肌肉痉挛,疼痛范围可较为广泛,有时还可沿上臂后侧放射至肘部。肩关节功能性活动受限是肩周炎的又一特征。一般肩关节的活动受限发生在疼痛症状明显后的3~4周,早期的肩关节功能活动限制因素可能是疼痛、肌肉痉挛等。晚期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则是由于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粘连、挛缩等因素,肩关节明显僵硬,并呈全方位的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并且,随着病程发展,疼痛逐渐减轻,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却越来越重,肩关节活动受限一般以外展和内、外旋活动受限较为明显,而且出现较早,一旦关节囊粘连挛缩,病人肩关节外展时可出现典型的“扛肩”的现象。即在胸背活动时,由肩胛骨产生代偿,扩大肩关节外展的程度。这样往往容易掩盖部分症状。发生“扛肩”现象时,穿衣、插手、摸兜,梳头、摸背、擦肛、晾晒衣物等日常活动都会发生困难,严重时,甚至会累及肘关节,屈肘时手不能摸背。“扛肩”现象一方面是通过肩胛骨抬高、后旋再外展来完成代偿运动功能,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改变位置以保护已有病变的肩肱关节。[临床分期]肩周炎的临床分期大致可分为疼痛期,冻结期和恢复期。疼痛期疼痛期又称为早期,急性期或冻结进行期,持续时间为10-36周。该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疼痛剧烈,夜间加重,甚至因此而影响睡眠。压痛范围较为广泛,伴有肌肉痉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但主要是局部急骤而剧烈的疼痛反向性地引起肌肉痉挛。冻结期又称为中间期,慢性期或僵硬期。持续时间为4-12个月。该期病人疼痛症状减轻,但压痛范围仍较为广泛。由疼痛期肌肉保护性痉挛造成的关节功能受限已发展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肩关节功能活动严重受限,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广泛粘连,挛缩,呈“冻结”状态。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以外展、外旋、上举、后伸等最为显著,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如梳理头发、穿脱衣服、举臂抬物、向后背系扣、后腰系带等动作均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做外展及前屈运动时,肩胛骨随之摆动而出现“扛肩”现象。恢复期又称未期,解冻期或功能恢复期。持续时间为5-26个月。该期不仅疼痛逐渐消减,而且随着日常生活,劳动及各种治疗措施的进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肩关节周围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挛缩,粘连逐渐消除,大多数病人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不过肌肉的萎缩则需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恢复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我们将肩周炎分为三型,包括风寒湿型、瘀滞型和气血虚型。风寒湿型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稍缓,伴上肢沉重无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浮滑。瘀滞型表现为肩部疼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痛如针刺,伴面色晦滞,口渴喜漱不欲咽,舌黯或有瘀点,舌下脉络或有瘀滞,脉涩。气血虚型表现为肩部疼痛时间较长,程度由重减轻,肩部明显活动不利,伴面色晄白,神疲懒言,肢倦少动,食少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治则与治法]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要依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其具体治法应根据辨证结果而确立。风寒湿型:治以疏风除湿、温经通络之法。瘀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气血虚型: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法。1.针刺定痛:1.1针刺选穴:以局部选穴为主,临近及远端选穴相结合。主穴选用肩四针(肩髃、肩贞、臂臑、臑会),配以大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或者条口透承山。1.2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选用1~2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cm)。首先针刺肩髃、臂臑、臑会、肩贞,后配用2~3个远端穴。局部穴位垂直进针,针尖指向肩关节,在疼痛期针刺宜用补法,僵硬期以泻法为主,恢复期施以平补平泻法;并在得气后配以电针治疗仪密波刺激,同时用TDP照射患肩。每次20~30分钟。
我的方法是:5个穴位,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抬不上的取肩髃穴,后背不舒服的取天宗穴
推拿解痉在行此法时患者应尽量做到身心放松,而医者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手法施治顺序先远端后近端,再局部,再从局部到近端至远端,反复施以手法。手法力度先轻柔,而渐重,再轻柔,其力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早期治疗以放松远端肌肉,疏经通络止痛手法为主。以拿捏法、滚法等放松前臂肌肉,在合谷、手三里、曲池等远端穴位施以点揉法。然后采用拿揉肩井法,放松斜方肌;再以滚揉法放松肩胛周围肌肉;以弹拔法弹拔肩胛间区、大、小圆肌、岗上肌;后以点揉法按揉肩井、天宗、肩外俞及阿是穴。最后在肩关节处施用轻柔的拿揉法以放松三角肌,肱二、三头肌;并在将患肩关节外展、内旋、外旋等体位下,以滚揉法放松局部肌肉,再用点穴法点按肩部俞穴,弹拔法弹拔肱二、三头肌腱及腋后方肌肉。手法松粘在局部肌肉放松情况下,进行患肩关节被动运动。首先行患肢环转运动,弧度由小渐大,缓缓运动。次行患肢前举功能活动,其操作方法为,医生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放于患肩,并点按肩贞穴,另一手托其肘部,逐渐使患肢前举,同时让患者用患侧手掌尽力去接触头部,并向后枕部作“梳头”样活动。再行患肢外展活动,医生半蹲于患侧,双手十指交叉叠放于患肩肩峰部,令患肩呈外展位,其肘部放于医生的肩部,此时医生双拇指分别点按臑会与肩贞二穴,同时缓缓站直,使患肩逐渐外展上抬。后行患肢内收功能活动,医生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放置于患肩并用中指点按肩髃穴,另一手握住患肢肘部,作肩关节内收运动。最后行肩关节后伸及后背功能运动,医生站于患侧,一手置放于肩部,拇指点按肩髃穴,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逐渐缓缓地后伸,同时令患者屈曲肘关节,用手指尽量触摸其后背,并缓慢向上移动至极限位,突然用力向后上方牵拉患肢。术毕后采用搓肩法及牵抖患肢法再次放松局部肌肉。
中药治疗选用我院经验方舒肩汤为基本方。药物组成:当归、黄芪、桂枝、白芍、川芎、甘草、桑枝、威灵仙、葛根等。风寒湿型加防风、二活;瘀滞型加全蝎、丹参;气血虚型加党参、白术。10天为一疗程。外贴汇至中医小黑膏或者痛消灵喷剂然后烤灯烤。功能锻炼肩周炎的功能锻炼方法较多,我们针对肩周炎患者功能受限部位,用以下方法:抬肘内收法:将患肢手掌搭在健肢上臂,用健肢手掌心托住患肢的肘尖,将双上肢抬至与肩同高,健侧手用力逐渐向健侧牵拉,使患肢呈内收运动,以松解患肩后侧粘连,恢复肩关节内收功能。体后握手牵拉法:两上肢后背,用健侧手掌握住患侧手腕,健侧手用力将患肢尽量向后上方牵拉至最大高度;也可用一条毛巾或绳子为辅助器材,患肢后背用手握住毛巾的一端,毛巾经过健侧肩部,并用健肢手在胸前握住毛巾另一端做向下牵拉动作,促使患肢被动地向后上方牵动,以松解肩前部粘连,恢复肩关节后伸后背功能。爬墙压胸法:患者面对墙站立,两脚与肩同宽,足尖距墙约30cm,双手扶墙向上作爬墙运动,在患肢上举至极限位时,尽量压其胸部,使之贴近墙面,同时患肢手指尖在墙面作一个记号,待下一次锻炼时须努力超过该极限位,此法能松解肩前上部及腋后下粘连,恢复肩关节前举及外展功能。以上主动锻炼方法每法做10~20次为一遍。最好在早晚各做一遍,并逐渐加大活动量。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利用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详情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