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
近代由于民主、科学和西医学的传入,中医受到很大的冲击,其中以探讨中医理论是否有道理为最大宗。最大的争论在于中医所命名的脏腑、经络,不是与解剖出来的人体器官直接对应,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对应。那么中医是否伪科学?有无道理?
何谓理?
《说文解字·玉部》解:“理,治玉也”玉是有纹理的,玉最讲究顺纹理而治,引申为事物的条理、道理、原理、真理和规则,有时亦涵藏规律之意,在某些语境下甚至与“道”相通。
道与理之别
◎道尽稽万物之理
道与理,是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关于两者的关系,《韩非子·解老》篇指出: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就是说:“道”是宇宙本原,是世界万物之“所以然”的内在总规律。“理”则是道在万物的具体体现,各种不同的事物,各具自身特殊的理。但各种事物的特殊理,又共同体现或吻合于作为宇宙根本规律的道。所以说“道尽稽万物之理”。朱熹《周易本义·序》亦有相近的概括:“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道简而理详
道与理的另一区别是道简而理详。
关于“理”之详,戴震的认识又较朱熹精到。他认为“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戴震全书·卷六》)即是说,“理”是对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区分与识别,是察微而知详的,每一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的规律,明“理”就是察其详而明其区分,简而言之就是“理即分理”。他还认为“理为条理”—
“在物之质,皆有文理。??盖气初生物,顺而融之以成质,莫不具有分理,则有条而不紊,是以谓之条理。”
“理为条理”可说是“理为分理”的逻辑延续,有区分的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其自身的特征、演化秩序和类别的关联。戴震的“理”已近似于现代科学所言之“理”了,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
关于道之简,《周易·系辞上》说: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这里的“易简”可理解为“道简”,即人们常说的“大道至简”。“道简”至少包括了以下内涵:
其一、简单演化复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这种模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这种模式,万物分别源于至简的“道”或“太极”。
其二、简可驭繁。基于复杂由简单演化而的前提,逻辑上就可执简御繁。
其三、简则易知。“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言“道”或者说“规律”是很容易懂的,是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的,因此也易掌握与运用。最幽深的道理,往往有着最朴素的外表,体现为最简约的形式,如中国的太极图、爱恩斯坦的E=mc^这个公式。即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简而言之,条分缕析是理,贯通妙悟为道,道可统理,理从属于道,是道的具体化,道与理,反映的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不相分离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常合称为“道理”。
格物致知
古人穷理通道的方式是“格物致知”。
何谓“格物”?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因此,“格物”就是穷究万物自然而然之理。从以地球为视点的太阳为什么有东升西落,月为什么有阴晴圆缺,到火为什么是炎上,水为什么说润下,中药的花叶为何多能发散、藤多能舒筋……都在穷理之列。
何谓“致知”?朱熹说:“致,推极也;知,尤识也。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大学句章》)即以自己心中之知去学习推究万物之理而致穷尽。
致于“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接着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要做到致知,必须先格物。《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了。无怪乎“科学”二字在中国的最早翻译就是“格致”这两个字。
“格物”与“致知”的关系还可进阶。朱熹认为:“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朱子语类·卷十五》,即格物是一事物一事物去获取知识,是知识在量上的积累;致知,是内心所有知识的贯通,是认识上质的提升,即学进乎道。
若以朱子此说为据,现代科学主观上没有求道的欲望,它要求的是明白万事万物具体而微的理,虽有致知之意,似乎更偏零细说的“格物”层面,其致的实际是戴震所言之“理”;中医学强调的是以道统理,理中显道,学进乎道、术进乎道、技进乎道,虽有格物之举,但更偏重举一反三贯通全体的“致知”,追求的是从致小知之“理”到致大知之“道”。走的是物理一一尽知即证道理,一理触物而发即是万理的路子。
中医该如何发展?
零细“格物”以追求“理”的方式并非不可借鉴,现代一些实证方法仍有可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医学上,面对宏观复杂的天人关系、生命体中错综的体系组织关系与更复杂的微观环境,纯粹的“格物”就很难避免局部解释有理,整体意义失统的问题。因此,更不应轻忽的是充满灵气的全体上致大知的“道”。
反过来,中医虽然重“道”,却要注意另一种倾向,即不切实际的谈玄论道。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讲究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证理论,或据实践而创新理论。理、法、方、药要丝丝合扣,而不能悬空论道。诸般妙想,都要在临床实践上面验证。正是朱子所言:“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朱子语类·卷十四》)。
“格物致知”亦可作学习方法的指引,中医的学习,既要在文字上下功夫,但也不能纯在文字上下功夫,理论上死的,在用中方能显活,重在临床印证、反思。朱子说得好:“只是做工夫全在自家身心上,却不在文字上。文字已不著得思量。说穷理,只就自家身上求之,都无别物事。”(《朱子语类·卷十四》)。
中医,是非有心者不能学好的学问。
因此,不是中医不讲理,而是中医学的“理”,并非如西医的纯理,它是在医道统摄下的医学原理。欲明中医道理,既可以道推理,亦可知理而悟道,由此而达道通理明之境。
》》编者按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中医,不应该是教条和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发展中的理论,在原学说创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变化,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了解中医之道理前,妄想发展、光大中医,岂不是痴人说梦?
︱作者简介︱
潘毅,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
精彩文章回顾
善念、善心、善行能提升你的阳气
半分钟的犹豫
瑞士用“时间银行”养老,真的太赞了,值得传阅借鉴
灵性电影《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下)
蔡礼旭老师:第-3集《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共3集)完
国医路志正
养生应该从何入手?
一张“死亡处方”警醒无数医生!医学发展已走入误区
郁证?中医是这么认识治疗的
王瑶
腰酸背痛腿抽筋,怎么办?
武国忠
杂谈小儿痢疾的中医治疗
董洪涛
肥胖,也是月经不调的噩梦
吴大真
人体就是一个宇宙!健康自愈全自动(太震撼了)
本能系统论-34-小青龙汤
别拿道家的无为当借口,无为真正含义是这样的
注意: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欲望越重
传统文化:老舍与武术的故事
阿毗达摩第六十二讲门之概要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76
中药升降的奥秘
潘毅
谈“魂”说“魄”
潘毅
曲直互用话藏血-谈谈肝的作用
潘毅
从“吃啥补啥”说起
潘毅
潘毅:什么才叫中医里的心心相印?
教材没有告诉你的:不明"龙火"难治虚热
潘毅
潘毅:原来吃饭七八分饱的道理在这里!锅巴好吃还能对付脾湿(收藏贴)
潘毅:中医的治疗范围比西医大,治标也治本,治未病也治已病
潘毅:四季晨昏方位不同,同一种病的治法理应不同;借助天时,配合药性,治病立竿见影(补视频)
潘毅
自己学中医,要从四大经典开始吗?
潘毅: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肝肺升降,圆运动应该这样理解
潘毅:原来吃饭七八分饱的道理在这里!锅巴好吃还能对付脾湿(收藏贴)
潘毅:西医看是五个病,中医看是一个病,因为搞清了关系!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