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症感悟为何说当代中医严重没落

时间:2020/10/25 14:10:5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院越办越多,教授、博士、研究生也每年快速递增,各种学习班、爱好者如雨后春笋般。中医行业本应欣欣向荣才对。

但现实中中医黑占据主流,即使是疫情过后,从上至下都在推广中医,但中医黑并没消停,国内外大多数人,包括世卫组织,并不认可中医的疗效。各种原因不必细说……

本来不管什么医学,面对的是患者、是病情,再多的理论都是空白,“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如果药到病除,效果明显,还会被“黑”么?还怕被“黑”么?

这次疫情,中医药的效果被媒体不断宣传,为啥还有那么多人敢黑中医,终其原因,中医的疗效不够显著,还得借助西医,还得中西医结合!

在这里先谈下中医为何疗效不够显著?

首先得谈下当代中医,他们是怎样学得中医?

学院派是当今中医的主流,他们通过学院学习,学院教材,来源于古代名医传下的各类经典,这些经典是入门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大多数人,僵化不思变化,照抄照搬,尤如“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明明效果不佳,却还视而不见,觉得古人怎会说错!且有许多中医学者根本缺乏临床实践!殊不知临床治疗需要辨证论治,可大多数所谓“中医”只会一味地背书,而不解其意,或曲解经典,怎能看得好病?

长期的临床实践,让我感悟到,中医与西医有着本质区别:

西医标准化、程序化,依靠的是现代科技。不需要医生太多的创新、变化,按规程做好,做熟即可。

中医个性化极强,“辩证”是核心,同病不同方,同方可治不同病!学习中医,读经典是必经之路,但读经典一定能成为一名好中医么?如能,那恐怕人人都是好中医了。打个比方,一个五岁的孩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上了央视,各种测试都考不倒他,可他就一定会是个大诗人么?

那有人会问?怎样才能培养出一名好中医呢?要成为好中医的核心是什么?

1.要有好的师承,老师有无数成功的案例,几十年临床实战经验。

2.极高的“悟性”,不是僵化的背书,临症要知晓,病因,病机,要懂得整体辩证,要懂得中医药为啥能治病?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中医大多数都不明白自己开的处方,为啥能治病!他们只知经典中的某个方说了能治某些病。譬如西医开中成药,只知六味地黄丸治肾虚,只要是肾虚就开六味地黄丸,不管具体某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虚的程度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是否该兼顾调什么?

中医西医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就症开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中医思维,十全大补汤随意开,认为只要补气血就准没错,未曾思考过患者能否补得进去?

一张处方、一个疗程,是否有效?应很快知晓,这就是“舌相”的变化!“四诊”之首,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学会通过舌诊来判断中医处方的有效性。舌相诊断只是四诊之一,简单明了、易学,打个比喻,上街买菜新鲜不新鲜一目了然!

医生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说什么我用的是经典之方,这病要慢慢来,拖了几个月,舌相还没改变!挣了钱,耽误了病情,坏了中医的名声。

患者不要迷信医生的名声、职称、资历,凡是不能在一、两个疗程改变舌相的处方,都该提出质疑。

在中医上有个概念叫作“瞑眩反应”,即用药三日,即有许多排病反应,以此来判断用药的效果。

中医没落需要中医界广大中医的共同努力,提高疗效才是根本!而不是纠结于是否经方,是否符合书本标准!药味是否太多,喝药的次数是否太多,无效的治疗只会延误病情,害人性命,被患者抛弃,害了中医的名声。

大众在了解西医所代表的现代科学之余,也可以多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如舌相的判断、如基本的阴阳五行理论(如能明白中医上阴虚、阳虚是什么意思)。不仅可以达到自查身体健康的目的,还能使自己不被打着中医旗号的庸医,骗子所蒙蔽。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不为孝。”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83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