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藿香正气剂、双黄连、板兰根能否预防新型肺炎
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年2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湖北省例),新增重症病例例(湖北省例),新增死亡病例65例(湖北省65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例(湖北省例),新增疑似病例例(湖北省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3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例,台湾地区10例。
现在大家都呆在家里,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听说藿香正气剂、艾叶艾条可能预防新型肺炎,大家都疯抢,后来又听说双黄连口服液能预防新型肺炎,大家又疯抢致断货。
许多朋友熟人问我,沈老师,藿香正气剂、双黄连、板兰根能否预防新型肺炎?
我说,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藿香正气剂、双黄连、板兰根不能预防新型肺炎,也不能说藿香正气剂、双黄连、板兰根就能预防新型肺炎。
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辩证施治。如果适合你的身体,对证施治,就有预防作用;如果不适合你的,没有对症下药,就不能预防,甚至于伤了你的身体,让你正气不足,反而容易感染新型肺炎或其他疾病。
这个我们会在下面逐步展开讲。
二、新型肺炎属于中医的时疫
包括新型肺炎在内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的时疫。明朝的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时疫的概念。时疫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
"疫",即为病因之毒气,依靠有质有形之物的病毒、细菌,而致病杀人。它跟中医说的外因致病因素六淫不一样。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所致之病,没有多大传染性。
新型肺炎这类传染病,不但传染扩散快,而且传变即恶化得很快。没有及时正确诊治,容易死人。对一般感冒,大部分可通过人体的正气战胜邪气而自愈。
我的一个中医学生昨天问我,这次的新型肺炎开始时症状很轻,跟普通感冒差不多,能否按普通感冒诊治。我回答说,如果患者的身体比较强壮,病较轻,中医有可能按普通感冒治愈,一般来说,中医不能按普通感冒来诊治新型肺炎,包括其他传染病。因为这时疫之毒气的毒性远远大于六淫。这次新型肺炎的观察也是这样,有许多症状较轻的患者,到后期突然极快加重了症状而恶化。不过,开始没有确诊为新型肺炎前,中医按普通感冒辩证论治,至少减轻症状,会给后期的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西医没有特效药,但中医对传染病有几千年防治的成熟经验
西医说没有特效药,其实西医对慢性病和传染病都没有特效药。没有特效药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西医无能为力,不能治,最多只能抑制些症状,当然也可能加重症状。当然,西医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的隔离措施,还是有利于阻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西医药为什么对传染病没有特效药?因为传染病是由病毒所致,西医药对许多细菌引起的病还能通过抗生素抑制或消灭而治愈,对于病毒所致的疾病,西医药是无能为力的。西医不是说,感冒不能治吗?因为绝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所致,即使细菌所致感冒,也会很快就有2代病毒,使西医药无能为力。所以,美国最顶尖的医学院的院长说,谁能攻克感冒,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们说,感冒小病,而在西方,感冒可是洪水猛兽啊。因为感冒我们中医药在几千年前就攻克了,就是传染病也在几百年前攻克了。由于文化和利益关系,西方不承认中医的正确性,说中医不是科学。
欧洲七次大瘟疫,每次瘟疫死亡数千万计。欧洲在公元14世纪发生黑死病,造成约万人死亡,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据说那场瘟疫过后,欧洲萧条了上百年。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万到万。3年里,黑死病蹂躏整个欧洲大陆,再传播到俄罗斯,导致俄罗斯近一半的人口死亡。—年,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万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年曾经造成全世界万人死亡。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次大型瘟疫。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没有一次疫情死亡超过百万人的。
为什么中国那么利害?因为有中医药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
就拿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疫情来说吧,如年、年、年分别在石家庄、北京、广州爆发的流行乙型脑炎疫情,西医控制不住,疫情越来越重,都是国家请中医出手,最后战胜了流行性脑炎。
这里要重点说的是年上海的流行性甲肝,不到两个月感染甲肝患者就达到30万人。这比年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型严重多了。也是中医出手,很快就扑灭了疫情。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大了解中医了,认为中医对感冒或传染病等急性病的治疗不如西医,或者认为中医治不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像伤寒、温病等那是中医最擅长和拿手的,经辨证治疗不会留下慢性病的隐患。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形成了系统而成熟治疗传染病即中医温病的理论和方药,实践也一再证明十分有效并且高效。
为什么西医药不能治愈新型肺炎中医药能治愈新型肺炎?
打个比方,这里有一堆垃圾发臭了,长了许多蚊虫,去治理的第一人用许多毒药喷射杀死蚊虫,不停杀又不停长,无法毒药杀蚊虫的速度赶不上蚊虫生育速度,蚊虫就越来越多。而第二人则换了个思维,把垃圾整个温度湿度改变,蚊虫就根本无法生存了。第一人是西医药,第二人是中医药。
西医发现藿香正气水可以治腹泻,他们把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放到藿香正气水,却发现根本杀不了大肠杆菌。他们不知道,藿香正气水不是通过杀死大肠杆菌起作用的,而是改变了大肠环境,让大肠杆菌无法生存或生长的浓度达不到伤害人。就是说,中医不治病,是治人,让人的身体恢复到合理状态,即中医说的阴阳平衡,疾病即邪气自然消失。
中医由于这样的思维,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什么病,也不管什么病毒细菌,把人调到阴阳平衡,疾病就没了。
四、根据各人不同体质,扶正祛邪达到正气内存是最好的预防
中医如何预防疾病?中医预防疾病跟调理身体、治疗疾病一样,把身体调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壮,就可以百病不侵。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如何才有做到“正气内存”呢?扶正祛邪也。扶正,正气强了,正气更有力量祛除邪气,而祛除了邪气,正气自然就强。因此,扶正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才能扶正祛邪呢?就是根据《黄帝内经》的治疗大法:“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湿则祛之,燥则润之”。这不但是治病也是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大法。如果相反,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调理身体或治病,可能伤身体加重病情。
我们还是回到这次新型肺炎疫情吧。
武汉自去年十二月以来阴雨绵绵,这次疫情就一定是寒湿所致吗?这次肺炎毒邪是否一定是寒湿邪?
为什么春天或梅雨季节同样的寒湿却没有引发疫情?我觉得,寒湿只是表面现象。引发这次疫情的是非其时有其气,就是说该冷不冷,才引发这次疫情。
退下一步说,就算是寒湿邪毒,到了人体就一定是寒湿邪吗?
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你是寒湿体质,感染了新型肺炎病毒,很可能暂时是寒湿邪,如果你是湿热体质,那就未必了,更可能变成了湿热邪毒,如果是阴虚体质,则更可能变成阴虚邪毒了,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具体是哪种类型的新型肺炎,就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辩证诊断,遣方用药了,不宜机械套用。刚看到消息说重庆和渝东刚治愈的两个新型肺炎病人属于阴虚,也可印证我的推理。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中医内科学》有说,“时行病毒是指具有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多因时令不正,故使天时暴厉这气流行人间。……四时六气失常,春时应暖而反热,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则易生时行病毒,直袭肺卫,相梁为患。时行病毒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以热证居多,易有传变。
人命关天,用药如用兵,不可造次。
我们来看看现在流行的几个预防或观察期间的方子吧。
预防方举一个例子。
黄芪30g,金银花10g,芦根15g,连翘10g,麦冬15g,茯苓15g,白术15g,稻芽15g,菊花10g。
该方的说明:“比较平和,不易伤正,可作为预防外感疾病服用。全方以扶助正气为主,清热祛湿为辅,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理念。”我们知道,黄芪是温补气的,如果没有气虚,你用黄芪而且如此大剂量,不是添堵吗?如果是湿热体质,即使加了少量的金银花和连翘、菊花也不能降火,如果是阴虚体质,按它的说明加减也十分伤人。
如果不对证用药施食,伤了身体反而不是预防,而是更容易致病。按西医的说法,人体本来就存在各种病毒病菌,只是在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病毒病菌的浓度就达不到伤人,可与人和谐共处,如果伤了身体或阴阳失去平衡,可能会使病毒病菌的浓度达到致病浓度,这样的预防可能弄假成真,真的致病了。
预防疾病跟调理身体、治病一样的,要根据病人的体质辩证论治,中医药没有通用方。个性化治疗正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中医药个性化治疗是医学的发展方向。
许多人想中医药也弄个通用标准方,高效省事。但是,世界上往往没有省事又高效的事,不可兼顾。比如,西医治疗,很标准,问题是在治疗传染病时,有疗效吗?举个例子吧。比如吃饭,有的人喜清淡,有的人爱辣,有的人爱酸,有的人爱甜。如果标准化都辣,喜欢吃辣的人当然好,其他人长期这样吃不出问题吗?治病一样道理。
吃板兰根、双黄连或生姜、大蒜、艾灸能否预防新型肺炎?我们不能一概说有效或无效。只能说,如果对证,适合你的体质,可能性有一定效果,如果不对证,可能伤身体可能致病。用药如用兵,不能病急乱投医。
同样道理,医学观察期间,也要辩证论治,不可机械套用。比如,如果临床表现乏力伴胃肠不适,也不一定就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就有效,只有在寒湿证才是对证的。如果湿热用了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会加重病情,那不是治病,可能要命。这时候,得用葛根芩连汤、复方黄连素。同样道理,乏力伴发热,也不是一味用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之类,要辩证论治。
慎用苦寒药是违反中医诊治的基本原则的,是什么病就该用什么药。
总之,不是说是中医药就治病,只有对证下药才能治病。
从西医角度如何预防,大家看得多,国家强调也多,我就不讲了。我从中医角度讲。
如果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容易使正气不足而易致病。心态要好,不然也伤身体。这个我就不讲了。
要做到预防,就得调理身体到阴阳平衡,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在比较流行的九种体质辩证,除了第一种平和体质外,都是阴阳失调,都需要调理。如寒湿体质适当多吃些温热的如生姜、韭菜、羊肉等温,如果寒湿体质伴脾胃不适,可加藿香正气剂,如果湿热体质,可适当多吃小米、薏米、五指毛桃等清热祛湿之品,如果寒湿的气虚,可吃六君子汤,如果是痰热体质,可适当多吃白萝卜、枇杷叶,如果是血於体质,可适当多吃黑木耳、在医生指导下吃血府逐瘀丸等,如果是阳虚体质,可适当多吃牛羊肉、附子理中丸等,阴虚体质,可辩证吃地黄丸系列、适当多吃灵芝、银耳、沙参、玉竹、沙参、百合等。
其实,除了这九种体质之外,国人比例更大的是肝经湿热、肝郁脾虚、胆郁痰扰、肝气郁滞等证。
要使用中医药正确用药施食预防新型肺炎,最好让好中医进行体质辩证,然后才用药施食,才可能真正预防。如果大家反应好,可以下次再讲体质辩证。
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长按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