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创业世界因停学生而精彩?
2012年6月,高考季,全国有915万名中学生走进考场,面对人生第一个转折点,他们大多生于1994年。同时,毕业季行将来临,全国有680万大学生行将走出校门,面对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他们大多生于1990年。他们是同一个群体,90后。
这个月,生于1994年的徐德尘刚满18岁,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在徐德尘看来,90后创业,是时候了。
天下是停学生的?
有人说,如今已是停学生的天下。
我们在追捧停学生史蒂夫乔布斯的iPhone电脑和,我们一刻也没法阔别停学生比尔盖茨的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在用停学生马克扎克伯格的交友平台(Facebook)。这个世界,由于停学生而更加精彩。
5月18日,Facebook在全球投资者的追捧下登上纽约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斯达克交易所,徐德尘的精神偶像马克扎克伯格以135亿美元身家成为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这些奇异的商界领袖仿佛具有一些共性少年得志,颠覆性技术革新,首创新时期,固然,他们都提早离开校园,自己创业。徐德尘深受鼓舞,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的扎克伯格,而他的在聊就是中国版的Facebook。
在聊是一个致力于中美两国青少年交友沟通的平台,由一个平均年龄仅为19.5岁的团队打造而成。我们的CEO15岁时开始创业,在美国创办了两家盈利公司,19岁回国,在全球雅思做到总监级别,又在长沙子明教育做到履行校长。谈及另一个合伙人,徐德尘赞赏不已,唯一的分歧是徐德尘选择暂缓上大学,而他是不再斟酌上大学了。
豪情对创业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它不是全部,但它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徐德尘说,我勇于放弃高考,放弃就读国外名校的机会,是由于我对自己创业有信心。
80后老板,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赵伟认为,自古英雄出少年。2011年1月,美国《科学》杂志上有一个研究发现,从1800年到1950年所有维基百科上的名人里,有一半都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已功成名就了。而且他们发现,未来的趋势是更年轻化。
特别在互联领域,年轻创业者的优势更加突出。我们是在互联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更能了解年轻人的需求,例如,Facebook,愤怒的小鸟它们的团队都非常年轻,大佬们是不明白其中的玄妙和乐趣的。赵伟说。
中欧国际学院创业学兼职教授李善友对此其实不认可,创业并不是越年轻越好,大概28岁到35岁之间最合适创业,由于此时精力、豪情、体力、经验、人脉都属于巅峰状态,更合适挑战。
我们几个月的见识强过父辈一生
年轻就是资本嘛!徐德尘说,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就是继续上大学,然后再创业,年轻输得起!
一样年轻的赵伟也认为,创业并非要一次成功。马云创业三次才做出阿里巴巴,乔布斯最初还被公司开除过,我们要大胆试错。
与先辈们崇尚厚积薄发不同,两位年轻的创业者认为,随着创业环境的完善和趋好,创业要趁早。
赵伟和徐德尘都希望能得到天使投资人的青睐。不只是得到资金支援,也希望能成为他们的孵化项目,得到职业经理人和成功者的指点。在徐德尘看来,投资者和孵化器的出现让年轻人没必要积累第一桶金就可以启动项目运作,缩短创业准备时间。
天使只能是你自己。46岁开始创业的《创业家》杂志创始人兼社长牛文文认为,天使投资人只投熟人,资本积累还是要靠自己。现在很多年轻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人揣着想法和主张在天使投资人门口等着拿钱,现实吗?不能依赖他人投资来创业。
在牛文文看来,如今年轻人创业反而更难了。我们知道初期的创业者像柳传志和刘永好这样的,5万、20万就可以创业,后来互联的一代,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卖掉1套房50万就能创业,到了现在,创业最少需要200万,创业的门坎更高了,玩票的不行。
敦煌创始人王树彤也认为,当今创业对启动资金要求更高,发展空间却愈来愈小了。1999年底创办卓着的时候,在思考做门户、游戏、旅游还是电子商务呢?市场上一片空白,只要选定了,扎下根,坚持下来就能成。如今,跑马圈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年轻人创办的小公司就是夹缝中求生存,更艰苦了。
蚂蚁想斗过大象很艰苦,可大象想踩死蚂蚁也不容易。生于1985年,16岁就开始打工创业的芳草集品牌创始人兼CEO吕长城认为,小公司自有生存之道。
互联被称为年轻创业者和富豪的聚集地。互联大大下降了创业门坎,可以实现产品、销售、推行的最低本钱和最大效益之间的统一。在王树彤看来,与做实业不同,互联行业起步容易持久难,一旦谈及发展,很多青年创业者就遇到瓶颈了,财务问题、招聘问题、员工稳定性问题,没有锻炼和见识,怎样解决?
但在赵伟和徐德尘看来,见识的途径不但仅是数十年前的上山下乡、亲力亲为。通过络,我们可以有更宏大的视野,从国内到国外,从高层到底层,从成功者到失败者,都是我们的老师,随着人类发展速度的提高,现在我们几个月的见识可能就远超父辈一生的见识。
每天,徐德尘、赵伟和吕长城都会做同一件事,看徐小平、潘石屹、马云等人的微博、访谈等,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们交换。我们有更多的导师,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在一边创业一边成长。
技术起家在中国行不通?
十年前,有人说,中国不可能有比尔盖茨,由于中国的市场环境不够自由。一年前,有人说,中国不可能有史蒂夫乔布斯,由于中国的创新体制不够完善。现在,有人说,中国不可能有马克扎克伯格,由于中国的创业模式不够先进。
对创业来讲,市场因素远比技术因素更重要,在中国特别如此。王树彤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微软公司任职,在当时,乔布斯的iTunes系统已独具特色,IBM的操作系统OS2也被公认为业内最牛的技术。但结果呢?微软凭仗对市场卓着的洞察、领悟和了解能力,一路打败竞争对手,成为最后的赢家。
固然,乔布斯和IBM终究都凭仗技术创新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在中国,可能性太小。王树彤认为,美国是典型的技术革新驱动型创新,中国的主流商务模式是市场运营驱动型创新。配套机制非常不同,在美国创业,从学校到风险投资,到职业经理人团队,有全部支持体系,而在中国是没有的。在中国,职业经理人非常少,创始人常常要身兼多职,成为多面手,这其实下降了创业成功的几率。
王树彤认为,技术起家在中国难以延续。我在美国一家知名媒体上看到过一组数据,比较中美互联企业的不同,在美国,很多创始人非常年轻,成名时不足25岁,而且多为技术核心者,创建的这些公司有可能做大,或被高价卖掉。在中国,创始人多在32岁到35岁之间成名,而且大多并不是技术出身。在王树彤看来,在中国创业,关键在于创业者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的能力。
对互联领域的创业者来讲,创新成果不被保护成为最大的风险所在。在中国互联领域,创新成果很容易被抄袭复制,这意味着不是快鱼吃慢鱼,而是大鱼吃小鱼。王树彤介绍说,以博客和微博为例,最早做技术创新的公司都销声匿迹了,大公司通过复制和推行迅速将创新成果据为己有,造成大公司垄断,小公司没法成长的恶性循环。小公司承当了创新风险,但大公司可以通过资源、人力、品牌的优势迅速把小公司灭掉。
在夹缝中求生存。徐德尘坦言,在大公司的夹击下,创业压力非常大。但他仍笃信,随着创业环境的逐渐完善,成功的机会依然很大,如果可以,我们也会把公司迁到美国去。
技术出身的赵伟认为,技术革新永久在市场上具有致命吸引力。蒸汽机时期,超出蒸汽机的不是更好的蒸汽机,而是内燃机。马车时期,超出马车的不是更好的马车,而是汽车。我相信,只有颠覆性技术革新才能创造新时期,打破所谓的环境、几率和常规。
美国会论证中国出不了乔布斯
今年5月,美国国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对中国的创新政策和成果作出评估,认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可预感的将来不会取代美国,但需要警惕其山寨能力。
与会者认为,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的缘由有:
人员冗繁、利润有限、外国技术支持不够等经济因素制约;
中国教育系统一向不支持大胆想像而是推重服从上级;
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