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分享中医药膳养生二药膳种类和四季

时间:2020/8/9 17:20:0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佛山传媒乐为学院

药膳种类和四季药膳

周俊亮教授

南海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中医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医药分会理事;广东省特色专科——预防保健专科负责人;佛山市高水平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南海区高水平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佛山市特色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徐荣谦教授入室弟子,“臣子门派”第七代传人;国医大师王世民教授入室弟子;广东省中医师承老师;南海区二类人才;南海区名医生学科带头人;南海区中医师承老师

(周博士语音分享)

中医药膳的渊源

食医: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备急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如有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养老寿亲书》:“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饮膳正要》:其精髓是“取其性味补其益”,食之“免于致疾”。名老中医萧龙友谓:“药补不如食补,寓药于食,可谓善补”。83年全国首家药膳餐厅“同仁堂药膳餐厅”在成都诞生。

中医药膳的十一种类型

中医药膳的类型繁多,常用的有米饭、粥、汤羹、菜肴、汤剂、饮料(鲜汁)、茶剂、酒剂、散剂、蜜膏(蜜饯)、糖果等。

1

米饭

以大米、粳米、糯米为主,加入其他食物或药物,如大枣、龙眼肉、山药、核桃、党参、枸杞子、莲子等,经蒸煮而成。主要有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等的作用,如八宝饭、姜汁牛肺糯米饭、山药核桃枣米饭等。

2

以大米、小米、粳米、糯米、粟米、燕麦等粮食为主,加其他食物或药物,加水煮成半流质状。养生粥的适应范围较广,内、外、妇、儿各科均宜。例如暑天人们常食绿豆粥或荷叶粥防暑,患病后可食粥进行调理,如神仙粥、枸杞红枣核桃粥等。

3

汤羹:

以肉、蛋、奶、鱼、银耳等食物为主,配入其他食物或药物,经煎煮或熬炖等方法烹制而成。在制作时可加入适量的糖或盐、酱油、姜等佐料。主要起补血滋阴、养肝润肺等作用,如银耳羹、龙眼莲子羹,佛手阿胶羹等。

4

菜肴

所用食物十分广泛,可以加入适量的药物或食物。制作方法多样,如凉拌、蒸、炒、卤、炖、烧等方法。制作菜肴时一般都要加人适量的调味品等。一般肉类、鱼类、禽蛋类皆为血肉有情之品,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偏于补益,蔬菜类菜肴多能清热祛湿。如火腿山药莴笋丁、归芪鸡等。

5

汤剂

以食物或药物加水一同煎煮,煎液而成。加水要适量,一般可以煎煮半小时到一小时,可以分2~3次饮用。如赤小豆鲤鱼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6

饮料(鲜汁)

一般用酸甜或清香、微苦之类的食物、茶料,或添加药物,加用清水煮沸或用沸水浸泡等法制成。新鲜、多汁、可口的植物果实、茎叶或块根,亦可切碎或捣烂,用浩净纱布包裹,用力绞取汁液。趁新鲜饮用。除冷饮外,也可温服。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尿等功效。如芹菜汁等。

7

茶剂

以茶为主要原料,根据时令、体质、亚健康等因素,配合不同食物或药物制作的茶饮品,以饮茶的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冬天饮茶宜根茎类。体质各异饮茶也有讲究,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养生茶作用多样,使用范围较广。

8

酒剂

一般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冷浸而成。酒是药食两用之品,有散寒、活血、温胃、助药力之功,因加用食物或药物的不同,其作用更是多方面的。可以内服、可以外用。如加枸杞子可补肝肾;加木瓜可强筋壮骨、追风除湿等。如苡仁芡实酒、桑椹米酒、鸿茅药酒等。

9

散剂

是将食物或药物晒干或烘干、炒脆后,研磨成细粉末。用沸水冲调成糊状食用。不适口者,以温开水或米饮(米汤)送服。散剂食用方便,如橘皮内金散等。

10

密膏

蜜膏一般选取滋养性食物加水煎煮,取汁液浓缩至一定稠度,然后加入炼制过的蜂蜜或白糖、冰糖,再浓缩至呈半固体状。食用时用沸水化服。蜜膏主要具有滋养润燥作用,如桑椹地黄膏、羊髓蜜膏均可滋补肝肾。

11

糖果

以白糖、红糖、饴糖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加水熬炼至较稠厚时,再掺入其他食物或药物的汁液、浸膏或粗粉,搅拌均匀,再继续熬至挑起细丝状而不粘手为止,待冷将糖分割成块状。也可用制熟的食物与熬炼好的糖混合加工而成。

糖果可嚼食或含化。其作用也较广泛。如薄荷糖可清热润燥利咽,杏仁芝麻糖能润肠通便。

四季药膳

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周易》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季节特点

阳气升发,万物萌芽

2

人体生理特点

1、肝气通于春,肝主升发

2、新陈代谢旺盛

3

季节致病特点

1、外感病

2、过敏性疾病

3、脾胃病及情志诱发病

4

春季药膳应用特点

1、注意防止外感性疾病的发生;

2、注意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3、注意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4、注意养肝平肝,健脾除湿。

5

春季药膳适宜的食物原料

1、早春:韭菜、大蒜、大葱、洋葱、生姜、芥菜、香菜、木瓜等

2、鸭血、牛肉、黄鳝、猪肚、鲫鱼、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黑米、燕麦等

3、菠菜、芹菜、莴笋、黄瓜、茄子、胡萝卜、枸杞叶、荠菜、豆芽、豌豆苗等

4、水果以香蕉、生梨、甘蔗或柿饼等

6

春季药膳适宜的药物原料

1、预防外感:防风、黄芪、苍术、荆芥等

2、预防过敏性疾病:菊花、玫瑰花

3、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山药、大枣

4、养肝平肝:龙眼肉、枸杞、何首乌、桑葚子、佛手

5、除湿健脾:薏苡仁、茵陈、溪黄草

7

春季适宜选用的药膳

1、山药黄芪茯苓瘦肉汤

2、土茯苓薏苡仁党参排骨汤

3、砂仁白术猪肚汤

4、天麻豆腐鱼头汤

5、上汤枸杞叶等

山药黄芪茯苓瘦肉汤

1、原料:淮山药20克,黄芪30克,茯苓20克,瘦肉克,生姜5片,蜜枣10克。

2、制法:1)将淮山药、黄芪、茯苓洗净浸泡30分钟,蜜枣洗净去核。2)瘦肉切小块后焯水去血污。3)将所有原料及沸水毫升放入炖盅,加盖,隔水炖2小时,调味即可。

3、功效与现代研究:健脾益气利湿。

4、注意事项:本品健脾益气利湿,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

土茯苓薏苡仁党参排骨汤

1、原料:土茯苓30克,党参30克,薏苡仁50克,排骨克,生姜5片,蜜枣10克。

2、制法:1)将上药洗净浸泡30分钟,蜜枣洗净去核。2)排骨切块后焯水去血污。3)将所有原料及沸水毫升放入炖盅,加盖,隔水炖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3、功效与现代研究:健脾祛湿。

4、注意事项:本品健脾祛湿,湿热体质者慎用。

8

春季药膳应用禁忌

1、避免过于辛散阳气,如尽量少吃狗肉、羊肉、海鲜等

2、避免过于油腻、辛辣,伤及脾胃,如过食糯米。

3、过敏体质的人要注意,慎食鱼、虾、蟹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夏季

药膳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原则一:勿忘补钾。

原则二:补充盐和维生素。

原则三:吃点苦味食物。

原则四:夏季宜清补。

原则五:讲究饮食卫生。

原则六:不可过食冷饮。

一、季节特点——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二、人体生理特点:

1、心气通于夏,保护心

2、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汗多

三、季节致病特点:

1、汗多伤阴

2、暑邪耗气,气不足而为病

3、脾胃病高发,长夏兼有湿邪

四、夏季药膳应用特点:

1、注意清利暑湿之邪

2、注意益气养阴

3、注意健脾养胃,防止暑湿困脾

五、夏季药膳适宜的食物原料:

1、酸味(敛阴):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醋等2、苦味(清热):苦瓜、苦菜、苦丁茶等3、富钾食物:香蕉、菠菜、草莓、桃子、马铃薯、大葱、芹菜、毛豆、香菇等4、顺气食物:萝卜、藕、橘子等

六、夏季药膳适宜的药物原料:

1、清利暑邪:绿豆、荷叶、金银花、

莲子、苦瓜2、清利湿邪:赤小豆、车前草、土茯苓、冬瓜仁、薏苡仁、丝瓜3、益气敛阴:西洋参

七、夏季适宜选用的药膳:

1、绿豆薏仁水鸭汤

2、苦瓜花生黄豆排骨汤

3、雪耳炖木瓜

4、绿豆薏米粥

5、冬瓜粥等

八、夏季药膳应用禁忌:

1、避免过食生冷、寒凉,以免伤及脾阳,出现消化系统疾病。

2、慎食辛香温热的食物及油腻煎炸的食物,以免出现脾胃湿热。

绿豆薏仁水鸭汤

材料:水鸭半只、薏苡仁50克、绿豆克、陈皮10克。

做法:将水鸭用开水焯一遍,然后用凉水冲洗干净,并且沥干水分;将上物放入砂锅之中;放2ml清水,大火煮二十分钟,去除浮油以及浮沫;继续小火熬煮两个小时就;加入适量的食盐。

功效:止渴消暑、利尿润肤。

注意:孕妇禁用。阳虚体质忌服。

苦瓜花生黄豆排骨汤

原料:苦瓜克,花生克,黄豆50克,红枣(去核)10个,排骨克,生姜2片。制法:1)黄豆洗净浸泡60分钟,苦瓜洗净开边去瓜瓤,切块。2)排骨斩件。3)放入煲中,加清水2毫升,大火煲沸后,去泡沫,小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与现代研究:补利兼施,清暑祛湿。

注意事项:本品清暑祛湿,气虚阳虚体质者慎用。

秋季药膳养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倶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时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有益于健康。少食辛辣香燥,煎炸炒爆助火伤阴之物,如葱、姜、桂。

1、秋季进补宜先调脾胃

2、多吃滋阴润燥之品

3、要“少辛增酸”

4、建议早晨喝粥

5、辨体质选饮食

一、季节特点——阴气渐长、万物成熟

二、人体生理特点:

1、肺气通于秋

2、阳消阴长

三、季节发病特点:

1、燥邪为病(秋燥)

2、代谢性疾病高发(秋膘)

四、秋季药膳应用特点:

1、收神蓄阴;

2、敛阳护阴;

3、防病养阴;

4、滋阴润肺;

五、秋季药膳适宜的食物原料:

1、滋阴清热:西瓜、甜瓜、枇杷、苹果、梨、菱角、桑葚、白萝卜、茭白、丝瓜、柚子等

2、性平清补:蜂蜜、猪肺、乌骨鸡、饴糖、鸭蛋、芝麻、甲鱼等

3、养阴护阴:黑白木耳、黑豆、莲子、黄花菜、鹌鹑蛋、海蜇等

六、秋季药膳适宜的药物原料:

宜滋阴润燥的药物为主要原料:玉竹、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生地、知母、石斛、黄精、白芍

七、适宜选用的药膳:

1、沙参玉竹百合瘦肉汤

2、西洋参茶

3、川贝秋梨膏

4、百合粥

5、川贝桔梗煲猪肺、莲子百合瘦肉汤、腐皮白果粥

八、秋季药膳应用禁忌:

1、避免伤及机体阴液,慎用辛味药

2、避免食用辛辣、腻滞厚味及煎炸烧烤的食物

沙参玉竹百合瘦肉汤

原料:沙参30克,百合30克,玉竹30克,猪瘦肉克,生姜2片。

制法:1)沙参、百合、玉竹洗净浸泡

30分钟。2)瘦肉切小块后焯水去血污。3)将所有原料及沸水毫升放入炖盅,隔水炖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

注意事项:本品滋阴为主,痰湿、湿热体质慎用。

西洋参茶

西洋参茶是由西洋参、蜂蜜等制成。将西洋参切片晒干,放入沸水种冲泡,加入蜂蜜,有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之作用;在秋季每天的早晚服用一次,能起到养阴清热、补气生津、解毒抗癌的作用。

冬季

药膳养生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1.保证热能的供应

2.配合适量的蔬菜

3.多吃黑色食品

一、季节特点——阳气潜藏,生机潜伏

二、人体生理特点:

1、肾气通于冬

2、新陈代谢慢

三、季节治病特点:寒邪致病

四、冬季药膳应用特点:

1、温补助阳

2、温中散寒

3、健脾补肾

4、补气养血

五、冬季药膳适宜的食物原料:

1、肉类:羊肉、狗肉、虾、麻雀、肥肉等

2、叶类蔬菜、芝麻、葵花籽

3、海参、韭菜、胡桃、糯米

六、冬季药膳适宜的药物原料:

1、补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2、养阴补血:生地、熟地、当归、阿胶、枸杞子、鸡血藤

3、健脾消积:陈皮、砂仁、木香、神曲、麦芽等

七、适宜选用的药膳:

1、当归生姜羊肉汤

2、杜蓉枸杞猪腰汤

3、生熟地煲脊骨

4、胡椒猪肚汤

5、枸杞海参鸽蛋汤等

八、冬季药膳应用禁忌:

1、阴盛阳微,慎食寒凉食物

2、避免辛燥食物,以免内生燥邪

当归生姜羊肉汤

为名医张仲景所创,记载于《金匮要略》中,原文如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原料:当归30克,生姜60克,羊肉一斤。

制法:

1、羊肉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片、当归洗净备用。

2、先将羊肉放入锅中,加清水烧开后,去除浮沫,在锅中加入生姜和当归,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慢炖90分钟。

功效:补血活血,温中散寒

注意:

1、孕妇忌服;

2、发热、牙龈肿痛、咽痛、口舌生疮、腹泻者忌服。

杜蓉枸杞猪腰汤

原料:猪腰克,杜仲20克,肉苁蓉20克、枸杞子30克

调料:盐、葱、姜、料酒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腰剔去筋膜,切花刀。将杜仲、肉苁蓉和枸杞子一起在砂锅中煎约20分钟,留汁备用。将猪腰及葱、姜、料酒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炖约40分钟。加入杜仲、肉苁蓉,一起炖至熟,放入盐稍煮即可。

功效:滋阴助阳,壮腰补肾。

注意:发热、牙龈肿痛、咽痛、口舌生疮、湿热体质忌服。

佛山传媒乐为学院

线上免费直播课程即将开始

将带大家进入全新的课程模式

疫情紧张,足不出门也能学习新知识

让我们一起在线共享快乐

……

由于群内人员已到限线

请添加乐为学院小乐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758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