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志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的作用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药膳的特点药膳是药物与食物巧妙结合而配制的食品。通过烹调加工,制作出既具有食品作用,也具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是中医饮食保健的一大特色。
药膳食疗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比普通食品优越,并具有鲜明的特点:
●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辩证用料。凡是气虚的,当用补气药膳;凡是血虚的,当用补血的药膳。作为辅助治疗,使药物与药膳相互补充,相互辅助,有异曲同工之妙。
●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食品,热性病选择寒凉性质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绿豆等;而寒性疾病选择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
●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药膳与治病服药不同,它是在治疗疾病期间通过适当的进食,对疾病加以调养,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疗效。对于无病之人,药膳还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药膳的应用原则因证用膳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证用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
因时而异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冷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处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药膳的分类药膳一般是按原料的性质和制作方法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米面食类:以米、面粉为基本原料,制成的馒头、面条、米饭、汤圆、包子、混炖等各种饮食。
●菜肴类:以肉菜为基本原料,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各种食品。
●粥食类:以米、麦、豆等为基本原料,加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山楂、百合等煮成的半流体饮食。
●糕点类: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如茯苓饼、栗子膏、核桃酥等。
●汤羹类: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煮、炖、煲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饮料类: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如山楂汁、秋梨汁、萝卜汁等。
●茶类:将药物直接冲泡而成的液体,如菊花茶、决明子茶、山楂茶等。
●蜜饯类: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制成。
药膳的原料药食并用的食物是药膳选择原料的广泛来源,这些在实际烹饪中采用的干果类数不胜数,多方变化。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19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
凡是日常人们饮食所用的食物类,通通属于药膳的可选原料,不论是五谷杂粮,或豆类、小杂粮、水果及其干果类、各类蔬菜类,都可用作食疗和药膳的选料。此外动物类的禽兽、家畜或水产海味皆在选料的范围。
药膳的配方药膳的配方与一般食品配方不尽相同,它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中医方剂组成的主次辅佐关系,二是膳食的调配原则。前者,在组成药膳配方时,对所使用的原料应有主次辅佐关系。后者,主要是指要使药膳既有中药的特点又要符合膳食的要求,有色、香、味、形、质等方面的美感。二者必须互相协调,有利于增强药膳的食疗效果。
药膳配方主次辅佐关系,除与配方中各种原料的作用有关外,也和各种原料的用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居于主要地位的原料其用量应大于其他原料。
确定一种药膳的用量,首先是以一人食用为准,确定其总量,供一人一次食,或一日、二日食,作一日食的通常是分二次食用,供二日食的以此类推。在总量的范围内,按比例决定各种原料的用量。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