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可以看出啥病

时间:2021/11/8 14:12:07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前两天,去社区义诊,打的招牌是中医义诊,所以最后大家就传成,社区义诊把脉的·····然后来的阿姨络绎不绝,我的服务点变成最后结束的。毕竟中医义诊也不太能现场扎针配药,接受咨询也就演变成“把脉”了,同时也说明,把脉在群众基础中的口碑很好,大家都觉得,“把脉”是中医的“绝学”吧,因为觉得特别神奇,不用做检查,都能看出来哪里不好。

那把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跟大家细细道来。

中医采集病史,通过四个途径“望闻问切”,望诊就是看神色和气色,闻诊包括闻气味和听患者主诉,问诊是对于患者的反馈,进行更细致的询问,来锁定问题的位置和性质,最后的切诊就是切脉,我们俗话说的:把脉。

所以,把脉是在采集信息最后的阶段,用来印证自己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与合理的,这也是中医的严谨性的体现。

但是呢,广大基层或者说某一个时期,一个患者考验中医大夫的方法是,就诊了一句话不说,伸出手就让把脉,把脉以后说得准了再看,说的不准,就起身走人了,看看业界多难生存,哈哈哈。

出现这个情况,有两个因素,一是有的人,没有患者基础,为了招揽患者,故意这样取得患者信任,患者觉得“神奇”,才会对大夫信任,新的大夫才好开展工作。另一个方面是,广大患者并不是很了解中医,只是觉得中医本该如此“神奇”,只有医术好的大夫,才可以不用开口,就能说出你的问题。

以上两种类型的原因或者人,就是把业界做坏的元凶,我觉得,把中医推向“神奇”的高峰,只能把中医摔得更惨,并不有利于中医的健康发展。试想一下,哪一门学科是靠大家觉得它很“神奇”存活下去的?魔术?可是魔术并不是真的啊。而中医的疗效是真切的,只是咱们没有好好去了解它背后的机理。不要用“神奇”毁了中医。

对于“伸手派”就医患者,一位耿直的老中医经常教育说:你丢了东西,你不给我说你在哪个方位丢的,只让我猜,我不是猜不上来,但是这样耗费精力,何必呢?你给我说清楚,咱们更省劲,能够解决问题。但是也只有“老中医”能“教育”患者吧。

那么“把脉”这个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呢?能够让医生了解什么信息呢?

我们中医注重患者的“气血”与脏腑功能层面,我们认为寸口脉,能够体现周身气血的盛衰,以及“寸关尺”三个部位,能够反应相应脏腑的功能强弱。

通过认真细致得把脉,我们可以知道,患者的脏腑盛衰情况,气血虚实情况,但是可能患者平时就脾胃较弱,但是现在是头痛,具体是怎么导致头痛的,就要看患者的疼痛时间,疼痛性质等等细节,可能逻辑线,是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并且受了外风,然后头疼的,所以,通过四诊合参,我们可以尽可能看清病机,把现在的突出问题的产生原因,捋清楚,这样解决疾病,就更有针对性。

所以,对于疾病,医生和患者是一条战线的战友呀。

中医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科,很多中医知识,通过认真学习,都能够了解一二,但是想要能够有自己的“诊疗体系”,并且能够解决疾病,就是另一个层面了,而且,确实有技艺高超的大夫,经验丰富后,确实,可以在脉理上,体会更细致,辩证更精准,但是对于,病情较轻,而且局面不适很复杂的情况,青年中医,认真负责,一样能够完美的解决问题。

由于中医学科的学习方式特点,能够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中医数量并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多一些机会给认真负责的青年中医,我想,想让患者痊愈的,没有比大夫更心切的了。

丁润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1205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