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泡个枸杞水,天天跑步,或者晚上泡个脚就叫养生,那可真是的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年文化。《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它们分别是:啥时候—因时制宜;哪里—因地制宜;得看人—因人制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季节、环境、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的一人一方就是源出于此。就拿冬吃萝卜夏吃姜来举例,这是一句老祖宗给我们流传下来的养生谚语,很多人也在生活中去实践它。但是,也有细心人反复琢磨之后发现并不全面。实际上,无论什么食疗或是什么药方都泛指一部分人,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人。因时制宜冬吃萝卜夏吃姜依据的就是因时制宜。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人们穿上厚厚的衣服,身体深处的阳气是充实的,有时还有些过剩,古人有“阳气在里,胃中烦热”的说法。另外,冬季人们习惯饮食进补,而运动量偏少,因而脾胃容易壅滞,体内易生痰热。而白萝卜具有消积除胀、顺气、清热化痰的作用,非常适合冬季食用。夏季相反,天气炎热,阳气向体表蒸腾散发,体内的阳热反而虚少,心烦口渴,脾胃却容易生冷生寒,容易腹泻,古人有“阳气在表,胃中虚冷”的说法。另外,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往往贪食冷饮、凉食,或喜欢吹空调凉风,都容易损伤阳气,这时喝一点生姜汤,可起到散寒祛风、温胃止泻的作用。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也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人的体质状态,所以养生也需要因地制宜。比如说,北京的冬季,天寒地冻,枯叶飘零,符合“冬吃萝卜”的季节特点。但在同一时间的广州,仍然是绿叶葱茏,不结冰,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北京的秋季、冬季、春季降雨量少,天气干燥,人们容易损伤津液而上火,饮食上适合多吃一些滋润生津的食物。而在广州,一年四季湿度都较大,夏季多湿热,冬季多寒湿,所以广州人饮食上常常一年四季都在除湿。四川、湖南等地湿气也重,所以川菜、湘菜常重用辣椒、胡椒、花椒等辛温的佐料,吃起来开胃又除湿。但在干燥的北方,这些调料很容易变成上火的“火种”。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根据人的个体独有的体质状态而制定养生方法。拿生姜来说,阳虚体寒的人适合吃,因为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手足不温、怕寒凉,温性的生姜刚好可以补充他们的阳气,驱散寒气。而阴虚体质的人,本身津亏血少容易上火,就需要慎服生姜,因为生姜的温性会加重上火。慎服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您吃多少,也看怎么搭配。如果阴虚火旺的人炒了一个寒性的菜比如大白菜,用几片生姜做佐料中和一下是完全可以的。因人制宜,也包括根据不同年龄来指导养生。比如,儿童大多阴虚阳盛,得病容易化热,发烧温度高,病来的快,恶化快,康复也快,所以有时简单的食疗或外治方法就能轻松解决。老年人肾气渐衰,本质上是通常是虚的,得病容易虚实错杂,调理的时候既要补又要泻,但是补或泻都要特别小心。尽管现在流行9种体质的分类,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却又千差万别,就像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所以也没有体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况且体质不会一成不变还会随着内在或外在因素发生变化。好了,看完上面的三因制宜,我们会发现这些道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三因制宜换做今天的一句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您了解了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