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也许它是人生的转折点或突破口。
了解带你如何简单获取医师资格证书中医的诊病方式里,“望闻问切”无疑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但这四个具体指什么,可能您未必说得清。读完今天的文章,您对这四字诊法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望诊
看脸色、观舌苔
中医认为,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黄帝内经》中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就是观察患者形体、面色、舌体、舌苔等等,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
按照中医“五色诊”的原理,青色主肝病,赤色主心病,黄色主脾病,白色主肺病,黑色主肾病,如果面色出现这五种情况,就可能是脏腑出了问题。
由于五脏之脉皆络于舌,所以通过舌诊也能看出脏腑的变化。
正常状态下,舌质应该是淡红色,如果发白就是气血亏虚,发红则为热盛伤阴。
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润,如果舌苔发白则为寒证;舌苔发黄属热证。
闻诊
听声音、闻气味
闻诊是根据对患者发出的声音,和各种气味来推断疾病。
通过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呼吸、喷嚏、肠呜等各种声响,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比如:语声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实证、热证;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
至于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根据气味的不同,可以分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大多都是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大多都是虚寒证。
问诊
问生活、问症状
《黄帝内经》中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问诊要问的内容很多,明代的张景岳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因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治疗方法。
所以在治疗之前,还要问清楚病人的居住内外环境、气候、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等情况。
切诊
诊脉象、按胸腹
切诊是指接触诊察,不仅有我们熟知的诊脉,还包括对患病部位的按压诊治。
中医认为,脉为血府,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
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果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触诊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触摸按压,尤其是胸腹部分,以分辨病症。
通过患者对按压的反应,比如疼痛、喜按、拒按等,还可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虽然“望闻问切”只有四个字,其中却凝练了中医精华。本文只是简单介绍,让大家有个基本了解。养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诊病一定要找专业医生。
1新春国家新规:中医诊所放开
年月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
明确重点发展任务
《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要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促进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发展,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二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
三面做好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四要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联合攻关,推动重大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
五要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
六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七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
3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
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4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
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
5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
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
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纳入国家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编撰出版《中华医藏》,加强海外中医古籍影印和回归工作。
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
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的保护。
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
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展望与思考?1.基层开办中医诊所门槛放宽,跃跃欲试者甚多。由之前必须有中药职业医师(助理)等硬件要求转变为“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中医诊所开办流程(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简化开办流程,好事!
3.00年人人享有中医服务。普通民众看得起病,买得起药的愿望有望实现。典型的例子是国医大师李辅仁:给中央领导看病处方多在元以下。中医药在疗效和成本的优势,将会为普通民众带来实在的实惠。
4.私人诊所的门槛放开光靠一部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准入细则,确实为私人诊所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或许需要开放更多方面。
5.希望国家对私立诊所的监管都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如果出现医疗纠纷,也有保险公司‘兜底’。
6.希望中医崛起!
7.无证中医如何转正呢?民间中医如何进入法定执业医师行列的有校途径---参考
中医课程报名预订中
1:《中医针灸系统》临床班:《中医正骨整脊》高级班3:《中医经络推拿》就业班4:《中医小儿推拿》临床班5:《中医催乳全科》实战班6:《产后盆骨恢复》创业班7:《中医金牌月嫂》就业班8:《中医滋补膏》方制作班9:《中医膏药贴》制作班10:《热敷,丸,丹,散》制作班11:中药学(全球游学采药)班1:国医法师.韦贵康《正骨整脊传承》班13:国医大师.石学敏《针灸疾病治疗》班14:广州中医药大学肖鑫和《中医诊断》班15:确有专长医师辅导班16:师承跟诊班17:《全日制学历》大专.中专学历报读可以参加国家统一《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上课校区:1:桂林歧黄中医职业培训学校:广州白云杏林职业培训学校3:深圳杏林职业培训学校国内首家中医馆连锁品牌辛氏聚缘堂
民间中医,没有行医资格证如何合法行医?我们中医馆加盟能帮你实现你的中医馆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