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中秋日,东江广雅学校廖翠华校长、校董事会赵雪云女士、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胡马院长、蒙毓书院管雪苹院长一行晋京拜访国学泰斗楼宇烈教授,并授予聘书,正式聘请楼宇烈教授为东江广雅学校传统文化(国学古文字学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首席顾问。
拜访楼老合影
楼老聘书
楼宇烈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及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院学会会长、是享誉海内外的学者、智者、仁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虔诚的守护者。楼宇烈先生著作等身,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养生箴言》、《君子之德》、《淮南古训》、《民谚选粹》、《王弼集校释》、《十三堂国学课》、《佛法箴言》等。
国学泰斗楼宇烈教授
楼老出版作品
问:楼老,您有一句话一直很启发我们,您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践行者。想请您再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体现在中医里面。中国文化的生命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体现在中医的践行中。不通过这个践行,我们是无法理解中国的那些思维方式。
问道三不堂与楼老亲切交谈
中国人的生命观分布在中医文化之中,不然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文化有这种生命观。中国人的生命观是活的生命观,不是像西方人把它当成机器,用生理解剖的生命观,西方文化认为,生命就是各种脏器的组合,就把人变成了一个机器。十八世纪,法国一位医生写了一本很重要的书,叫《人是机器》,他坚决地认为一切都是物质。不光是人,所有的生命现象其实都是一种机器。不把生命看作是一种活的生命,认为生命是器官的组合。这种影响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
楼老认真通篇地观看“敦敏少年中医手册”
现在变了,那时候认为“人是机器”,现在则变成“机器是人”。这个是机器化,一切接受机器的支配约束,这样人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机器人的发展肯定是人自身的智能退化,自己最后都不会动脑筋。例如现在人很多人开车都依赖智能导航、依赖机器,已经不动脑筋了。不像过去都凭记忆,知道这些路应该怎么走,要动脑筋,而且经常要看两旁的标志和环境,各个都需要记忆。现在人的智能退化了,全用到机器人身上去了。现在的人不光不如以前,连机器都不如。
楼老为《胡马文字画中医》题籖
有一个德国的学者,他的中文名字叫满西博。他从医六十年,出生于一九三三年,前两年刚去世。他对中医的评价是:“中医是最成熟的科学”,中医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人应该要人人学中医。
楼老出版书籍
问:您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之前习近平主席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化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但是在行动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和解读。您觉得如果落到践行上,就是中国人应该人人学中医对吗?
楼:学中医并不一定要当中医师,而就是学习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是把生命当作核心,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所以我们常常讲中医跟易学的关系,医者易也,易是生生之学。我们研究天地万物就是研究生命,而不是把它当作植物来研究,生命才是最根本的。其实中国人的文化就是这种生生之学,是生命的学问。生命学问是把人当作一个真正的活人来看待。
楼老为东江广雅题字并赠书
民国时期很多人批评中医,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没有以生理解剖作为基础,所以它不科学,是猜测而来的。我说这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医是生命的科学,不是将生命当一个尸体。当你去解剖的时候,各个器官都已经完全分离,没有任何联系。而一个活人,他的脏腑之间不可能没有联系,一个人体就是一个整体,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相互影响的。
如果对比生理解剖学,其实中国也有解剖学,但它属于内观的解剖学,不是西医的生理解剖学。实际上中医是内观的关联学,“内观”,是向内观察人体内在的相互联系,其实人体有很多联系是无形的,像经络就属于无形联系的一种。生理解剖学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可是认识自身,通过内观来观察自身各部分的相互关联,这样充满大智慧的内观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需要相当精深的修行、认识以及悟性,才能够真正的体悟到。
楼老赠东江广雅敦敏少年中医传承学院书法作品
请横屏观看
现在的科学必须要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和道得明。但是看不见,也摸不着,说不清,也道不明,却能够感受到真实不真实,能感受到就是真实,没感受到当然就是不真实。虽然这种感受不一定看得见、摸得着,也不一定说得清,道得明,但不能否认其科学性。
文字整理:江仙君
编辑:韩艺
审核:赵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