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理人格平衡发展过程来理解:内隐部分“道(健康人格)生一(中和);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知,情,意,行)”。外显部分:万物(知,情,意,行)续三(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人:人伦关系);三(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人:人伦关系)续二(阴阳:万物、万事阴阳辩证);二(阴阳)续一(中和:辩证取中,不偏不过、中庸之道);一(中和)续道(健康人格:道法自然、与己、与人、与物和谐)。
说起抑郁症可能大家都不陌生,时常会看到有的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新闻,这时我们心里可能会这样的疑问:抑郁症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抑郁症。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的症状表现是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睡眠质量变差,失眠,身体感觉不适,认为自己得了什么病,抑郁症患者有自杀的倾向。
抑郁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有的人认为抑郁症没什么可怕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对的,轻微的抑郁症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就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了。
很多人患上了抑郁症却没有察觉,认为我只是情绪低落了而已。有的人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但是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去应对,最终困在抑郁症里走不出来,甚至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为什么自杀是一种解脱?这个从抑郁症的本身来理解,“负性情绪”在抑郁症里面很多时候负性情绪占有很大部分,这样的负性的情绪尝尝让个体无法控制,而产生了痛苦,最后他们只不过想解决这样痛苦,因为这样的痛苦无时无刻都在困惑着他们,导致他们很无奈,所以在他们看来通过自杀来解决自己的痛苦,这样也就不在承受着痛苦。也许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但是负性情绪,它不分地位,贵贱,贫穷。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不同负性情绪,这个与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自我认知有关系。
在中医心理平衡人格发展中,三才是人的成才的最重要的成长过程。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人:人伦关系。俗话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很多时候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如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不管是天时还是地利,都是外在环境,在很多时候自我的认知是很重要的,人伦关系是很重要的自我认知,如果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处理好自我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他们也就能够成长过程中,平衡发展。
负性情绪的产生可以分以下几种:1、人格某些要素停滞;2、家庭环境的影响;3、关系的纠结。
人格某些要素的停滞,虽然抑郁症患者已经成年了,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所做所为,在某些方面与他们自身的年龄不相匹配,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人格并没有随着他们的年龄成长而成熟,换句话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应对现在的与他们年龄相匹配的刺激,导致了困惑。所以在一些抑郁症家人看来,患者有些方面很幼稚,并没有成长。但是这个不代表他们就在其他方面的困惑,有可能他们在其他方面很优秀。比方:有一个博士生,单亲家庭,妈妈为了一切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甚至在学校班上租房子,帮助孩子的衣食住行,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了,高中大学,最后也找到了好的单位,但是他在单位里面的人际关系不会相处,衣食住行都不会,三十多岁了,都是妈妈在帮助他,最后他很困惑,抑郁了。
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家庭环境很重要,父母之间的关系,情绪释放,相处的模式都是在点点滴滴地影响着孩子,因为在孩子生到人世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就看这个环境里面的人,在这张白纸上影响着什么,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过程很重要,如果是溺爱,就会导致孩子形成拿来主义,而这样大的拿来主义,有父母在身边没有关系,一旦父母不在身边那么谁给他这样的拿来主义,如果没有,就产生他的一种矛盾困惑,惩罚也是另外一种极端,过度惩罚也就让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与看法,这个时候也就产生了压抑感,这样的压抑一直伴随着他成长,当外面的刺激越来越多,而他们的压抑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也就自然产生负性情绪出现。比方: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只有自己想要什么家人都给什么,孩子自己也享受着,到了学校,在幼儿园就产生了,困惑,无法与其他孩子交往,但是父母归纳于老师与同学不好,后来不断转学校,最后问他越来越严重,最后孩子一直沉迷于游戏,他在游戏当中找到自己的释放感,不敢面对现实生活。
关系的纠结,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状态,也就是说无法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总是想外在的认可,才能够让自己心安,就这样也就不断去寻找他人的认可,一旦有人说自己不好就纠结。最后不知所措。这样的人比较追求完美主义,也就是所说的强迫状态。看待别人与自己关系的时候,要不就是过于在意自己,不管别人,以自己的感觉去做事(在三岁的时候,逐步形成的过程)要不就是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形成二极端的过程,而这样的人非常的累,他们在他们那种控制与反控制当中纠结烦躁着。在对待物质的时候,总是带着自己的那种模式,缺少相互交流理解的过程,而且他们自认为自己很伟大,实际上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所以需要控制自杀行为,就需要找到抑郁症的真正的病理发展过程,只有增强他们的能力,才能避免这样自杀的行为。(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惑,自我无法调整,建议找专业人员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