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医学社ldquo我的中

时间:2022/6/19 12:56:20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12月12日18点,在图书馆报告厅,中医学社举办了“我的中药情缘”讲座。本次中医社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曹海峰老师来为我们讲解中药学的学习方法、简单的中药学药理知识,并给在场学生解疑答惑。

中药情缘的由来:由于幼时生长环境的因素,曹老师自小就开始接触中药,而母亲也会用土法子处理一些简单的病症,培养了对中医中药浓厚的兴趣,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那时的他也只是知道这些药的土名,等到了大学之后才有了对中药的系统学习和认识。

蒲公英:有下胎的功效,孕妇慎用。

半夏:半夏俗称“地雷公”。在曹老师小的时候,他们当地人管那个叫“雷公子”,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因为吃了它,好像被雷劈中一样,半天讲不出话。好奇心重的曹老师,曾食少量半夏,结果出现头晕、音哑的症状,难受的说不出话,待第二天症状自消。

六味地黄丸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中成药,中医有引经药之说,能够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而六味地黄丸主入肾经,用温的淡盐水(肾主咸味)送服效果更好。

关于硫熏:其实硫熏也是中药炮制的技法之一,硫熏过的药材有易切割、防虫防霉的作用,少量的硫磺不会损伤药材,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往往食之觉得带有咸味,有点齁,舌头有点小麻,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药材或食物是否硫熏过量。

道地药材的迁徙:所谓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三七原产广西,云南产者后来居上,成为新道地产区;栽培药材的土地,因为营养流失或者其他原因,往往需要经常更换来保证其药性,如种植三七的土地使用8-15年就需要更换地方种植;人参往往时间更短,6年左右就需要更换地方种植。兴许是这些方面导致了道地药材的迁徙。

子午流注:是一种定时配穴针灸的疗法。“子午”是指时间而言,“流注”是指气血运行而言。(内容比较晦涩,在此不作多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相关文献,也可参阅我校图书馆,陈述堂《子午流注说奥》)以下是根据十二地支,在不同阶段相对应的脏腑排序。

基础知识的学习:

1)《中医基础理论》(随后深入学习可以参考《黄帝内经》、《伤寒论》)

2)《中药学》、《神农本草经》

3)《中医诊断学》

4)《方剂学》

业余爱好者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可以从1)、2)点开始,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会触类旁通,对于3)、4)点的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中医爱好者来说可以尝试。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学习方法小结:

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大纲可以概括为: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

·藏象理论、气血津液

·整体观、辨证论治

·八钢辨证-三因学说-气血津液学说

(推荐第五版教材,印会河主编,条形码:4)

2)《中药学》学习方法心得:注意中药的来源(药用植物学),入药部位(药材学、商品学、炮制学),性味(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备注。

心得一:目录——背诵(归纳)

心得二:分章节逐药详读(分析)

心得三:开头+小结,反复看(再归纳)

心得四:全书总结——系统梳理

首先,现代《中药学》课本的编著都是经过深思考虑后编写的,在排版上,按照药物的主要功效分门别类安置,如:解表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温里药等大类,在大类下还有更具体的分类,如解表药分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解毒药分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通过多看、多背目录,大致能对何种中药有哪种功效,主治什么病有所了解,那么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这些药时,也不会全然忙乱不知所措,当再次翻开书本查阅此药时,会让你对此药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接触新的事物。

其次,在看完整个目录,对药有个整体的把握后,就是分章节逐药详读。每味药除了它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外,还有其他功效,比如同属清热解毒的药,射干(祛痰利咽)、鱼腥草(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蒲公英(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的功效却不同;同属清热化痰,浙贝母(开郁散结)、川贝母(润肺止咳、散结消痈)不同;同属理气药,陈皮(因其“陈”字更显稳重),青皮(因其“青”字,理气更显得重,可以消积化滞)也不同。

最后,每章的开篇都有总领全篇的药性总括,小结有药物的总结和比较,需要同学们注意。然后对全书做个总结,比如白术与苍术,都有健脾的作用,却分在补益药和化湿药章中,这之间的区别需要同学自己总结、归纳。

3)《药用植物学》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认药”,简直是家具必备良品,它的作用相当于中药学中的百科全书。其基源是采药-认药-标本制作,其理论知识主要是形态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分清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学好《药用植物学》可以解决,药的真伪,药质的优劣。比如莪术(zhu)、郁金同是姜黄属,却不是同一种类,如果拿莪术代替郁金,即此“郁金”为假药;如果同是莪术种类,那么就考虑谁的功效更好。

推荐学习网站:中国自然标本馆、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4)商品学-药材学(目的:鉴定)

·道地性

·入药部位

·商品规格、等级——优劣

·生产-产地加工,储存-市场交易-运输

如地黄,通过不同的加工成为干地黄、熟地

5)中药炮制学,推荐《雷公炮灸论》雷敩、《本草蒙筌》陈嘉谟。

中医爱好者要学好中医,必须博学强记。曹海峰老师精于中药学,能区分大多数药的真伪以及优劣,对于中药类的知识掌握较全面。而曹老师谦虚的表示他认识一味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假使给他十种药,也不过是十种单味药的治疗方法,如果医者能够精勤不倦、博采众长,则不同种药物的组合配伍能发挥更多、更好的疗效,其结果可能就是十种药有几十、甚至几百种的作用。

另一方面,学习上,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有待考证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发现,就拿天麻一味药来说,往往很多人会说天麻有股骚味,其实新鲜的天麻经过加工后味道不仅没有骚味,而且很香。

总结曹老师对于中药学的学习,或许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幸好学习中药学也不是件很无趣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可以“玩中药”。

最后,总结下怎样学好中药学,曹老师归纳了三点:一是中药的形态,解决了来源、部位、真伪的问题;二是种植、加工,主要是中药的炮制与制作;三是多看文献,深入一点的文献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触类旁通。

希望曹海峰老师的讲座亦或是课后笔记,能够帮到同学们今后学习中药学。

老师在课间曾提到中药功效,利水、化湿、燥湿、渗湿的区别,您还记得吗?

“利湿就是利尿,也叫利水,这个山和湿,在中医学当中是同一种邪气,散漫无形的叫湿;聚集在一起,量比较多,有形的就叫做水。前人把通过发汗消除水肿叫散湿;通过苦味药来减少体内湿浊叫燥湿;以芳香药来治疗中焦湿浊的叫化湿;通过小便排除水湿叫利湿;通过大便排除湿浊叫逐水。”(摘自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ISBN-7---1/R·P-。)

另外,中药讲座小传单上的中药,您是否有全部认出呢?

答案公布如下:左上为白术,右上为茯苓,左下为川芎,右下为熟地。您答对了吗?

·中药香囊DIY

·中成药药丸制作(限人数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班

想要获得及时咨询,请扫中医学社讨论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1320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