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必须擅长脉诊

时间:2022/4/16 11:58:15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设计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27/6100.html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8月27日刊载的陈清光先生《正确认识脉诊》一文,有感于陈先生对中医脉诊的高度评价和认识脉诊的误区分析。但陈先生在文中说:“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对此观点,笔者却不能认同,特与陈先生商榷。

重视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之一;“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中医师擅长脉诊的描述。

“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徐春甫《古今医统》)。由此可以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治中的重要性。然而,中医脉诊的现状,正如陈先生所言:“由于受西化思维的影响,现实中一些中医师西化,忽视甚至遗弃了中医四诊,反而借助西医诊断技术来处方用药,能够诊脉述症的更是凤毛麟角。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脉诊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病处方,看化检报告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孙思邈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能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备急千金要方》)徐春甫言:“医惟明脉,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辩乎哉!”(《古今医统》)是的,不能诊脉述证,怎么能做到四诊合参,又怎么能保证方药对证,疗效确切呢?这样西化的中医师,丢掉了中医的传统特色与优势,怎么不令患者抱怨,怎么不令公众对中医失去信任,怎么不令中医出现服务阵地逐渐萎缩等尴尬局面。

据脉断证是可求的

中医切脉,历史悠久,理论丰富。正如陈先生所言:“《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玉机真脉论》等六篇章,《难经》论脉者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治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嗣后,历代名医对脉诊各有发明,脉学专著渐次增多。其中李时珍所著《濒湖脉学》,集历代脉论精华,以七言韵诗表述,文畅意明,易读好记,颇切实用。

现在通行的二十八脉,虽然复杂,但只要从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去理解各种脉象,就能够辨认特征,切而验之。

脉学的原理,古人有言:“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名医费兆馥说:“从现代生理学研究,脉象亦是一项灵敏的、综合性的生理信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ys/127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