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ldquo中rdquo解ld

时间:2021/3/20 15:36:1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qsnbdf/

来源

百川(ID:百川健康学)

作者丨黄开斌接上篇说“中”解“医”正识中医(一)

守“正”求和正识中医

中医或中医学这个概念的产生其实是近代的事。当然,《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工、中工和下工的记载,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提出了“上医、中医和下医”。但,古之“中医”应是指居中的、中和的那个职位,是有高低之分。今之“中医”称谓,始于清末民初。其时,将外来的教育称为西学,将自己的则称为国学;将外来的医学称为西医,将自己的医学称为国医。后来不知怎的将国医改称为了中医,现在中医和国医二词是通用了。以致于《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的解释是:“中国固有的医学”。这样一来就把我们对医学的认知带入了一个很深很深的误区。

于是,问题也就来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似乎就不由分说的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古代医学”或“中华医学”的简称,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一种医学。中医和西医就这样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对立与争论。在此,我个人认为:首先“中”和“西”并不是一个相对范畴的概念,所以,中医和西医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其次,中医的“中”虽然与中国的“中”是同一个字,也同一个意思。但“中医”绝对不应视作是中国(地理范畴)的传统医学的简称,我认为“中医”应该是中华文化意义上的中工概念,而不应该是一种地理(空间单元)意义上的中医概念;再者,医学是不应该有国界之分的,所以,中医不应该作为以中国为范围的医学。当然,把中医看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称还是可以的,因为,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受中国传统主体文化——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故中国传统医学是很注重调节阴阳二气的平衡为原则的,是中和、中庸之医学也。所以,中医也就成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主体或代表。应该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一个大一统的医学概念,它除了中医之外,当然还应包括治神(形而上之道)的上医和治病(形而下之器)的下医。所以说,中医虽然是可以代表中国的传统医学,但肯定是不能完全代替中国传统医学。再进一步说,中国传统医学还应是包括汉医、藏医、蒙医、维医、苗医、瑶医等在内的医学;而现代的中国医学是既包括传统医学,又包括现代的西医。所以,我们更不能把中医完全理解为“中国医学”和“中华医学”。否则,那将更是大错而特错了。

也许就是因为概念被转换了,使得我们把“中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这两个不同概念老是混为一谈。以致于闹出很多的与西医是是非非的争论来,因为,中国传统医学也有治病伐病的部分,即治病的下医。中西医之争其实质本应该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下医与西方现代医学之争,争的焦点是治病的部分。遗憾的是,它却转化成了“中医”与“西医”之争。

为此我认为:所谓的“中医”应该是指“上医、中医、下医”中间的那个“中医”,这样的理解或界定中医也应该是最准确的;亦是指“神医、中医、西医”或“左医、中医和右医”之中的那个“中医”,也就是永远居中、保持中庸、中和或中立的那个医学。也因此可知,中医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健康学,而不同于现代西医的“努力找病,除恶务尽”的疾病学。换句话说,中医对待疾病的态度是中庸友善的,即它把机体内的疾病和健康的矛盾更多的看成是“内部矛盾”而非“敌我矛盾”。于是,它以协调、调节、调理等方法为主,并以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来处理或化解这些矛盾,而不是直接借用外在的“武力”去征服和消灭机体的“病症”。譬如:你是胃痛,中医并非直接去治你的胃痛,而是根据其辨证的结果或证型,它有可能是去健脾和胃,也有可能是疏肝理气和胃,这些都是间接的调理、调和疾病的方式,而不是去进一步激发“矛盾”或强行的镇压疾病。

再者,中医的理、法、方、药也大多都是以“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因势利导”等为原则或出发点的,都是一种保护健康、建设健康和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养护生命思想和方法。如:以“中医”应用的“中药”来说,这些调理脏腑、调和疾病的中药其实应该说是本草,本草就是食物,所不同的是“本草”或说“中药”其性味相对要偏一些,或者说味重一些而已,比方说生姜,他就是本草,我们日常用它来做菜。所以,中医就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平常生活,就是“以和为贵”的生活态度。且大部分的中药汤剂亦都可以认为是保健养生的食养方法,因为大部分“中药”并不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抗癌、消除病因、病灶或是降血压、降血糖等等的功能,而是通过组合配方来协助调节机体的自我健康机制或建设促进机体的健康能力,进而达到愈病或调和疾病的目的或效果。所以说,中医是治人,而不是直接治病,这就是真正的“中医”。

当然,中医在其临症时,也会见机使用一些下医“治病”或上医“治神”的手段,如:中药的泻法和下法等是直接治病的,它们可以说是传统医学中所谓的“下医”,而“针刺调节”就是一个通过气息疏导或调控治神而愈病的,因为针刺是没有药物进入体内的,也不是直接祛除病灶点,那么它是怎么去平息“病症”的呢?它就是靠疏通信息和能量通道,进而激发调动机体的正气来抵抗邪气或平衡病症的。还有气功导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灸熏放血以及脊疗和足疗等都可视为“上工”或“上医”了,而且这些也是其可以达到调节控制,保健养生的好方法。所以说,一个良好的中医大夫是既能治病,又能调气,还能调神,即:兼执其两端而主取其“中”,求其“和”,复其“平”也。这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医”或“大家”了。

由此可见,中医真不愧为“中”医哩。中医不是以“力”代“仁”的科学,当然也就不是专于“防病治病,除恶务尽”的“医学科学”,而是以“至善至仁,保健强健,自力愈病”的“医学和学”或“医学理学”,也就是说中医只能作“保养强生”的“蓝衣工士”,很难充当“医疗卫生”的“白衣战士”。这样一来的中医和西医也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解析(可参见我的另文《西医、中医,不一样的解析》)。如此一来,我们对这百余年来中西医之争也就应该进行重新审视了。这也正是我们要重新正确认识中医的出发点和意义之所在,同时,应回到在中华经典文化的主旨下来理解和认识我们的“中医”,此即返本归元,守正创新,更主要是还得要有所突破和升维,如此,才能给“中医”一条出路和发展未来。

“中医”正名方有未来

我们来看看中医或中医药的来历就可以知其一二!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等,这些可都是“经学”或经典文化,而不是叫什么“医学”或“医经”。还有《神农本草经》和《官修本草》,到了明代的李时珍还叫《本草纲目》,而没有叫《中药纲目》呀!现如今的同仁堂其前身是百草厅或百草堂,也没有叫什么中药厅或中药堂吧!可是,现在怎么就都成了中医和中药了呢?

从历史的发展或时代的变迁来看,中医、中药这些个词只是为了迎合西医,应对西药,并试图融入现代医学或医疗体系才开始有的。也就是说,在西医西药进入中国以后,才有了中医中药这些个固有的概念,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中医的叫法,也更没有“中医学”和“中医药”的提法。所以,中医学就只有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医药则更是后来才有的事了。

中西医学之争或冲突也是自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代表。也因此可以说,中医从结胎伊始,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杂合的怪胎,所以,自出生以来也就一直是畸形的在发展,所以,也就一直没有结出个正果来。这也就无怪乎在“五四”那个全民自我否定的时代,当时的一些社会精英竟是那么地嫌弃中医,在茶余饭后骂完了中医,还要再踩上几脚,这里当然有那个时代的精英对中华文化的不自信,极度落后而自惭形秽,进而全盘西化的历史原因。而更主要的是“中医”的诞生和定位的确是有些不伦不类,其忘了保健强健这个本,而把防病治病也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存在太多的问题,及至现代的中医也仍然是仿效着西医在邯郸学步。

再从社会和政策层面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国家主要领导人到社会大众都很给力,请想想,无论哪一届领导都是非常地重视中医药的发展,请问有哪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过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么力挺过呢?好像唯有“中医”了,并单独成立了中医管理局,后来还专门设立了中医药法,这不能说政策不给力吧!中医药头顶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皇冠,也自然得到了众多中国人的支持,可中医药的发展一直到现在是咋样的呢?不尽人意吧!

还有,中医学界也一直试图在探索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医疗化之路,即以此融入到现代医学西医和医疗体系中。“中医”这么自情自愿地堕入医学(形而下之下医)里,成为医学中的一员或跟班。进而掉在医疗防病治病的陷阱里,就无法正识并矫正其自身畸形病态,也就逃脱不了中医药一直以来的尴尬局面。足见,“中医”本身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而且是本质或性质上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外在的势力或西医的挤压,更不在于政策和科研的不给力。我个人认为:中医学或中医药是当今之人参照西医药,照猫画虎而编造出来的,因其名不正、所以就言不顺,言不顺、自然就事不成。尽管,中医美其名曰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但其实根本就不是,因为,他根本就没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是中西方文化碰撞而杂合出来的产物,也是站到了抗击疾病的战场上,也有强霸的意味。尽管它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很多中国人倾心呵护,更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自力挺,还有专门法律的保护。可到头来,她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是乱泥扶不上墙的。

更可惜的是,国家最高领导和政策法律以及国人情感都被这个披着中华传统文化外衣的“中医”给蒙蔽了,应该说,是一些文化精英有意无意地创设了中医学或中医药这个名头,无形中把中国人深埋其中了。其实,我们可以把中医的历史分为经典中医、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三个阶段,在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经典或经学为主导的时代,就是经典中医;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到成无己的《温病条辨》为主要划分标志,二者之间的这一段时期属于传统中医阶段;而自清末至今就是现代中医阶段了。

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中医又存在三支力量,即官方医、游方医和民间医。官方医主要是儒医体系,游方医就是道医体系,民间医就草医体系,俗称民间郎中。在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的赤脚医就如同民间医,其“赤脚医生”制度也算是救了一把中医,后来,随着赤脚医生退出医疗舞台,中医的本质和传承也就没有了,现代中医则是完全走上了医疗战场。

现代医学和医疗凭借科学的威力而主宰着疾病的存亡,进而主导了我们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并因此而成为人类健康行业的“霸主”。以致于中医界的大多数人也争吵着要戴上医学科学的这顶“皇冠”。如今,不只是中医,还有什么道医、佛医、儒医和武医,以及运动医学、手法医学等都纷纷要冠上“医学”和“科学”之名,也就是都非要挤到医学科学或医疗这条抗击疾病的战场上或左道上。这条道其实并不是健康的大道,而是旁门左道。

唉!这些五花八门的医学都美其名曰是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的确是医学成个大百花园了,但我们总不能为发展医学而发展医学吧!医学充其量也不过只是维护健康的一种手段,而且肯定不是最主要和最佳的手段,因为它只能给健康带来8%的作用和贡献。尽管医学和医疗治病能有80%甚至%的效果,但最终得到的健康结果只有8%,这可是WHO得出的结论。再说,治病可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应是健康嘛!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展医学和医疗,这到底是为何呢?是为了经济?还是为了健康?很值得慎思。

在此我认为:“中医”作为医学和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一员是没有出路的,既然中医是治人,不是治病的。那中医就不是好的医疗资源,而是很优质的健康资源。所以,中医不应该只是“医”和“疗”了,将其定名为中医学和中医药,确实有些下贱了或下嫁了她。名不正,事难成呀!故中医只有跳出医学的藩篱,返本归源,守正开新,如此才有出路,并将大有可作。我们常说“以人为本”,那人的健康本能是应该得到全力保护和建设提升,应充分利用其本能去痊愈疾病,而现代医学却是大包大揽地替人治病,蛮横无理地取代这种本能,甚至是直接摧毁这些本能。这又哪里是“以人为本”呢?且这种医疗方式是既治病又致病。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所谓“中医”本应是很尊重这个“本”的,并且在帮助人体恢复健康和提升健康方面是大有作为的。所以,中医应重新回归到正确的治人(即修身和修复人体)这个本位上来,即回到帮助机体恢复健康、保持健康和提升健康的这个本职岗位上来,这可谓是康复学、保健学或养生学了,而不是医药学或医疗学了。

那么,如何修复健康系统?如何恢复和提升健康能力呢?这可是一个系统内的自我建设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有康复学或健康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并独立自主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医学和医疗的强制干预或过度杀伐所能达到或奏效的!生命内在系统不需要太多干预,中医源于《内经》,中药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人体系统应合天地系统,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生命做试验,从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中筛选了几千种天然物质,并证明是可以治愈人类各种病,而且安然无恙。

古人说,蛇伤,三步之内必有解药,疫病和怪病,十里之间必有芳草。我们还已知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克制平衡关系,即动物克植物,植物克微生物,微生物克动物。有一种微生物,就必然有一种克制它的植物,所以,本草能治愈细菌病毒所致的瘟疫,这是自然法则,当然这也是要有理论来做指导,如辩证施治。这次中国的抗疫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用对了本草汤剂,减少了危重症的发生。

还要说的是:中医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是做的“扶正祛邪”的工作,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更不是大包大揽地去替人镇压消除疾病;医疗治病和卫生防控如同是“武力镇压”和“军事维和”;营养保健和健康管理如同是在“对口援建”和“精准扶贫”。但这些都是不彻底的。要想彻底,必须靠自己——自主自治健康。再说健康不是等、靠、要来的,是应在别人的帮助扶正(如中医)或援建过程中,必须自己学会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而独立自主,自建自强,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健康者。否则,你永远是一个贫困者或病患者。扶贫的关键是教你致富,中医扶正的关键是教你强健,自我健康强大了,疾病也就自愈或取得平衡或平息了。

当前,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在加快落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可是给了“中医”正名和重新出发一个最佳的时机。有健康学思想理论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中医没有必要再称为中医学,改成康复学或保健学都成,并入健康学体系;中药也没有必要再称为药品,乃是本草,将本草学并入食物学,必有大的发展。

总之,“中医”与其投身到防病治病的医学和医疗战场上,不如投身到能建设强大健康(扶正)的健康学或康复学和保健学上来。但愿中医药早日走出治病抗病的歧途,迈上促进保养健康的正道和坦途!

本文完

脊柱健康学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93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