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俗话:“急惊风遇到慢郎中”。其实,这是一句讽刺话,它指的是遇到了中医水平不行,并非中医治病都慢,如果真的遇到高手,它一点不会比西医差,甚至还要快,其关键在于诊断准确,用药得当。中医是典型的学会容易,学好难的学问。这是因为中医是一门管理人体的学问,它和管理企业一样,随便一个人学学都可以去管理,但水平高低就差远了。当一个好的企业家有多难,当一个好的中医就有多难!中医其实很容易,它就是一门恢复人体平衡的学问。在治病之前,先要看五脏六腑的功能情况,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热)还是功能低下(寒),以及它们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和谐的多少。然后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比如,肝亢就疏肝,肝弱就补肝,湿气重就祛湿,脾胃弱就补脾胃,仅此而已。但是,要想疗效立竿见影,就需要准确诊断,精确用药。即不仅要判断准确各组织是功能离进还是功能低下,还要准确判断它们偏离平衡的量,这一点就难了,没有丰富的诊断经验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诊断之难!还有精确用药之难,要知道,中药药性的温热寒凉偏性书上都有,很容易知道,但它们寒多少,热多少就难把握了,它不仅受产地、种植、炮制的影响,而且这些量处于无形,你只能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来体会,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郎中往往是越老水平越高,原因就在于它们有更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生来就是治病准备的,治急症是它首要的功能,如果不是急症,就没有必要用中药了,先人都强调用食疗或其它非药物疗法。这是因为中医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偏性大的中药副作用也大,但能够治急症,重症。如果一般的慢性病和小病,用偏性大的药就不合适了,中医都是强调用偏性小的中药或食物,要知道,食物本质上也有寒热温凉偏性,只是偏性较小罢了,但它副作用也小,通过量的累积,也能够象偏性大的中药一样起到治病的作用,还能够避免中药的副作用,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大医特别强调食疗作用的原因所在。中医治急症的历史由来以久。早在《史记》中已有记载,名医扁鹊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病。《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急症的救治方法,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等。《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对自缢窒息的患者采取人工呼吸术救治的方法,比英国生物学家虎克的动物人工呼吸实验要早多年。咱们国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就是从中医的急救书《肘后备急方》中得到了启发,提取了青蒿素。年的非典事件,中医药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参与制订“SARS”中医药治疗预防方案的首都医科医院院长刘清泉,从事中医急诊工作近30年,在多次采访中,他强调,中医擅长的不仅是大家熟知的“治未病”保健养生,还有更重要的对急重症的治疗,中医能担“急先锋”。看似越急越重的病,中医在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起效也会越迅速。比如,中医急症高手、国医大师张学文自创“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说,“中医不是慢郎中,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中国中医药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医院抢救一位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的病情危重患者,急诊科对患者实施急救措施,疏通气道,开辟2条静脉通路,ECG心电监护。患者继而出现烦躁、四肢不自主运动的情况。这时在此进行学术交流的医院副院长庞秀花对患者的人中穴、内关穴、合谷穴、劳宫穴、曲池穴、膻中穴、足三里穴、丰隆穴、太冲穴、涌泉穴等穴位施针,并进行十宣放血疗法和耳垂放血疗法。在针灸进行到第五轮时,患者有所好转,体温降至37.5℃。3个半小时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神清语利。半个月后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由此可见,针灸也是治急症重要的一种手段,比如,对于临床上各类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如落枕、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等急慢性疼痛,甚至可以做到即刻见效。这是很多西医手段做不到的。中药虽然有点慢,但其中也不乏治急症的中药,比如,中医急救典范“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和至宝丹)、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在急症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家庭必备急救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医水平高,治急症的速度一点不会比西医差。西医的长处在于治疗机械性创伤,它生来就是为战争做准备的。中医生来就是为治病而准备的,它对人体自然发生的疾病治疗效果一般都比西医好。中医之所以落下了一个慢郎中的称号,和中医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大医越来越少密切相关,希望中国能够真正出几个大医,让人们见识一下中医治病的速度,它不会比西医差一点。
推荐作者新书:《新科学中医》
世界上第一本用大白话讲中医的著作,它能够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提高疗效,也能够让你学会中医学中隐藏的人生智慧,让你活得潇潇洒洒。
如果谁有意购买,可以在任何一篇文章赞赏68元(含快递费),留言收件人、地址、手机就可以三四日内送书上门。如果谁想加购《哲学家眼中的人体科学》,可加20元钱,即88元,可一并汇去。也可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