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
关于清明养生,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得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的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早晨7点到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这个时节,应该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中医养生,重在清明“就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节气。”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立春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要予以重视。
此外,清明时节乍暖还寒,温度多变,身体机能尚处在发育成长期的宝宝们体质还较为娇弱,抗病能力不足,极其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如感冒咳嗽、哮喘、过敏等现象。这个期间如果能做好养生保健,将对孩子的疾病预防和生长发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明节气该如何养生1、注意“病从口入”
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2、换衣不宜过早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3、莫伤阳气,养肝健脾
按中医理论,清明节气属土,主脾胃,宜清淡健脾胃饮食进补,以保持脾胃强健,机体营养得以满足,脾胃健则身体强健。脾胃不好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肝。肝开窍于目,故眼睛容易疲劳,视物不清。
清明节令养生宜养阳、养肝、养脾胃,中医认为,黄色入脾土,且含叶黄素多,能帮助吸收紫外线,防止视网膜黄斑视物模糊不清,避免罹患白内障等眼疾,还能改善皮肤质地,使皮肤润泽。
4、清淡饮食,预防疾病
清明饮食宜清淡,还是以五谷为养、应季蔬菜为辅。慎食“发”物,如牛羊肉、竹笋、香椿芽、臭豆腐等,都当慎食之。虽然,气温不断的回暖,但切不可纵容孩子的口腹之欲,吃很多生冷的水果甚至是冷饮,对脾胃阳气的损害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更加要注意“管住嘴”。
中医敷疗养肝健脾好帮手中科盛元中医敷疗绿色疗法,由中科盛元中医研究院独立研发,针对不同症状的疾病,通过人体穴位、皮肤组织将中药有效成分渗透,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靶向治疗人体各类疾病。
作为中医诊疗最适宜的技术,在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等方面,以其绿色安全、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在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广泛运用,以其不打针、不吃药的施诊特点,赢得广大患者的好评与信赖。
中科盛元贴敷调理脾胃真实案例(左划可看更多)
正因如此,医院及基层诊所正大力推广应用中科盛元中医敷疗,愈来愈多的基层医生加入到中医传承的队伍中来,将中医敷疗外治技术发扬光大,让祖国医学的瑰宝薪火传承、蓬勃发展。
春季是生命萌发,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机。从开春到初夏,在自然界少阳之气生发之时,顺应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此时,对孩子进行正确适当的贴敷调理,有助于增强宝宝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宝宝们早早将疾病拒之门外,保护宝宝的身体健康。
●猜您喜欢
春天湿气大涨,如何才能有效祛湿呢?
长期失眠怎么办?中医敷疗帮你睡个安稳觉!
春天鼻炎高发季,你的鼻子还好吗?
▼
为自己为家人
一起学习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