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味药小方就可治疗虚火上炎的各种病症

时间:2021/5/17 16:25:35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点击↑(药材会订阅号)订阅精彩内容!

朱良春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口干、眼干,同时可累及肾、肺、甲状腺和肝等多种器官,出现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胆汁性肝硬化、外周及中枢神经损伤等表现。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女性多发,发病年龄集中于30~55岁。历代古籍中,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的记载,但与该病相关的论述,可散见于各医著中。现代多数医家认为宜将其归属于“燥证”范畴,也有“燥毒”或“虚劳”之称。国医大师路志正在年全国痹证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中称该病为“燥痹”。病因病机早在《黄帝内经》即有“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为瘀血”。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清代名医张千里在临证中又认识到“上燥在气,下燥在血,气竭则肝伤,血竭则胃涸”。归纳起来。历代医家主要认为该病与燥邪、阴虚、血燥、湿困和瘀血有关。而现代医家对干燥综合征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多认为其主要病机为阴虚津亏和津液敷布障碍,直接病因为阴虚、燥毒、气虚及血瘀。归纳起来,该病的发生多系素体阴虚,久病内伤精血而致阴虚内燥,体虚易受外邪侵犯。如风热过胜,外来湿热感染,或感受深秋偏盛之燥邪,积酿成毒,灼津炼液而成燥证,肝肾二脏阴亏为生燥之源。病理性质为正虚邪实,正虚为阴虚内燥,气阴双亏,阴阳两虚,一般首见阴虚,继则气阴两伤,阴损及阳;邪实可有外感风热,湿热,或内燥灼津伤络而致痰瘀内生,病变由虚致实。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虚证互兼,邪实错杂。对燥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统合内外燥病因观,独尊“燥甚化毒”说燥者,有外燥、内燥两种。多数医家认为干燥综合征以内燥为多,《内经》有云:“燥胜则干。”后人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诸涩枯涸,干燥皴揭,皆属于燥。”人身素体之阴液不足,或久病劳伤、术后、产后,阴精受损加之年高体弱或失治误治等,均可导致津伤液燥,诸窍失却濡养,而生内燥,阴虚液亏,精血不足,清窍失于濡润,病久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累及皮肤黏膜、肌肉关节,深至脏腑而成干燥综合征。然燥邪之致病最有季节性,秋分以后,燥金主事,人经夏月炎蒸,液为汗耗,脏腑枯涸,致使水竭津枯,易于感燥,或岁运正当燥金司天,亦易感邪,此也见外燥。朱良春诊治干燥综合征推崇近代中医大家冉雪峰“燥甚化毒”之说,认为此病之燥,虽有燥证之象,又非外感燥邪或某种因素直接所致,实乃燥邪日盛,蕴久成毒,煎灼阴津,伤及肺、胃、脾、肝、肾等脏腑,伤津伤血,乃致关节、经络、肌肤不充、不荣、不润、不温,故口眼、皮肤黏膜干燥,甚者并发关节或肌肉疼痛。强调中西配合,协同增强疗效目前,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症状,阻止疾病的发展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如眼干予人工泪液滴眼;有重要脏器损害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羟氯喹等积极控制病情,西医西药的即刻疗效和短期疗效的优势是明显的,是中医中药所不及的,但是西药也有不少不良反应,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出现骨质疏松、无菌性骨坏死、诱发和加重感染等;应用羟氯喹出现血细胞减少、皮肤反应、眼反应等。当减量和停药以后,常常会发生病情波动反跳,再次使用时,由于耐药性而疗效降低。而中医中药起效比较缓慢,但其优势是能长期服药,远期疗效好,不良反应没有或很少,将中西药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运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这是临床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

您的专属导师已上线!无论是解答困惑、疑症咨询、学习中医、领取资料,都可以添加导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102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