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食疗中国的药膳源远流长,是古代医学家、营养学家、烹调学家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几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被誉为“绿色疗法”的药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关心药膳,热爱药膳,他们既要从中品尝到美味佳肴,又要从中找到治病疗疾、养生保健甚至美容养颜的一些方法。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些药膳食疗的须知要点。01哪些属于药膳呢?一是药膳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组方和应用;二是其构成是由食物或食物与药物两部分配伍组成,而药物必须是原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规定的品种;三是其制法既可是传统制作工艺,亦可是现代加工技术;四是其是特殊膳食,特殊是言其有保健、预防、治疗等功效,而因其毕竟是膳食,故其一定是美味可口,色香味形俱佳。02药膳vs食疗药膳,即含有药物,具有保健、预防、治疗作用的特殊膳食。“药膳”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列女传》,但历代提及较少,近代才有所提及而被人们熟知。食疗,是指以膳食作为手段,通过膳食来防病治病,其中以膳食防病称“食养”,以膳食来治病谓“食治”“食疗”。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与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有“食疗”的提法与运用,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历代提及较多。药膳与食疗,多数情况下两者可以互相替代,或称“药膳食疗”。药膳与食疗不同点有三个:一是称呼习惯,药膳是近代的叫法,食疗是传统的称呼。二是内涵范围,药膳的内涵较小,食疗的内涵较大。三是表达意义,药膳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由于历代中医典籍食疗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药膳,即药膳的学术范畴基本涵盖了古代食疗的全部内容,因此目前一般称“药膳”或称“药膳食疗”。03与药膳有关的几本书《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最早记载药膳食疗理论的医书,一些药膳方剂也是其首创。
《内经》载方十三首,内服方占十首,属于药膳性质者竟达六首之多,其中最典型的药膳方剂当属乌贼骨方,主治妇女血枯月经闭止等病。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载药味,50余味属于食物,其中既有五谷六畜、菜蔬、果品等食品,也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亦食亦药如薏苡仁、红枣、山药、芡实、蜂蜜、莲子、莲藕等品种。
《伤寒杂病论》书中收载的多个处方,有三分之一含有食物成分,多是药食相配。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与生姜、羊肉炖汤制成,既可用于虚劳不足与产后腹痛、寒疝气痛的治疗,也可作为产后调补之用。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专列《食治》篇,是现存最早的食疗学专篇。
该篇提出了很多食养食治原则,提出食治与药治同样重要,而且推荐首选食疗。
篇中涉及食疗原料种,分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类,这是食治原料学的奠基。
《饮膳正要》此书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也是元代以前药膳食疗之集大成者,在药膳食疗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全书共三卷,卷一论述饮食卫生、饮食宜忌等。卷二收载有各种饮膳方共种。卷三叙述米谷、禽兽、水产、果蔬与料物即调料共种单味食物的药性、功效和主治。
《本草纲目》在药膳食疗方面:
一是提供了饮食营养的丰富资料,并记载了日常品种的营养作用与制作方法;
二是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食疗文献;
三是收载了许多的食疗方法。
参考文献:邓沂.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