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重阳的文化,扶阳思想近几年流行于中医学术界,既有其口碑相传的临床疗效的原因,也与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有关。扶阳一脉,从槐轩医学到郑钦安医学三书,提出“火神”之说指导临床,其理论对中医养生领域亦有可借鉴之处。本文将进行探讨,希冀为丰富中医养生内容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扶阳;火神;中医养生
扶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界最近比较流行也比较时髦的一个理论,运用扶阳思想进行临床实践的医家被称为“火神派”,其用药特色鲜明,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扶阳学派以卓著的口碑相传的临床疗效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特别是七届有“中医火神派名家之华山论剑”之称的扶阳论坛的举办,以及相应讲稿的陆续出版,在国内外中医界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也引发了一些讨论。除了在中医临床领域有一定的成绩,扶阳思想也可以为中医养生提供更多的思考。
扶阳学说以及火神派不是一夜之间流行起来的,这个理论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追溯到上古时期,几乎全世界的各种文化,都有太阳崇拜的现象。阳光所到之处,可以说皆有太阳崇拜,只是各民族有不同的形式。这与阳光的重要性是息息相关的。中华文明也不例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已有很多关于阳气的重要性的论述。《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段经文就明确提出了阳气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养生方面,《内经》也有所提及: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可见从几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重视阳气的养护。中医经典《伤寒论》中,也体现着重视阳气的思想。郑钦安被称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他也是一代伤寒大家。由此可知,火神派,扶阳学说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理论毕竟需要临床来实践,在实践中,扶阳学说也发挥着其作用,在一些火神派医家的运用下,的确在临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大家热烈讨论扶阳学说的重要原因。
火神派注重阳气的养护。每每临床不离姜桂附。制附子是其临床必不可少的一味良药,辛温扶阳,通行十二经,配伍使用得当,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可以治愈顽疾大病,每有起死回生之神效。火神派卢氏称赞附子:“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以之治天下,而亿万年皆成盛世也。”在临床之外的平时养生,地处四川的卢崇汉等医家,在冬至一阳生的节气转换时候,家中也有煲轻剂四逆汤的养生习惯,每个客人来了都喝一碗,这也可以说是扶阳思想在养生实践中的运用。那么,是不是扶阳的思想只是适用于四川地区呢,卢铸之曾游学江南,彼时的江南是温病学说盛行,卢氏发现,即使是在江南,运用火神派的理论,运用扶阳思想,仍然可以有非常不错的临床效果。这从实践证明了阳气的重要性。在扶阳论坛中,卢氏提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观点,而在“中医扶阳与健康长寿”的养生讲座中,火神派医家卢崇汉则提出“养生治病,以扶阳为纲,保天下众生长寿健康”的论点。这个论点可以从扶阳的角度,指导我们的中医养生。
李可先生在北方临床,常用大剂量附子等温药回阳救逆,挽救了很多为危重病症的患者。那么在南方,是否也合适这么来思考呢。到了南方以后,李可先生通过观察发现,南方气候炎热,百姓喜欢用空调来调节气温,往往室外烈日炎炎,而室内却是凉风习习,这种人工凉风,并非来自自然,而是非时之气,常年出入于空调房中,必定损伤阳气。除此之外,百姓喜欢冷饮,喜欢熬夜,喜欢不按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也将造成阳气的亏损。因而李可先生提出,即使是在炎热的南方,阳虚的现象也非常的普遍。阳气未到之处,可以表现为疾病。那么平时养生治未病,也应该十分重视阳气的养护。在田原的访谈中,李可先生还进一步提出“无论南方北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少量的长期服用,可以消除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和内生寒邪,调整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这可以说是李可先生给出的养生建议,这个建议其实和扶阳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角度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养生治病,不可伤阳。这是扶阳思想在中医养生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时刻不忘养护阳气,阳气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可以做到不生病,少生病,达到养生的目的。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虽说扶阳思想很有理论的根基,也得到很多医家的支持,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养生还是治病,均非此一途而已。火神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中重视阳气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它作为养生的切入点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切入点。诚然,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但其实也离不开水,水更有万物之源之称。在阳虚的时候,扶阳是雪中送炭。但在一些情况下,留得一分津液,便是一份生机。那时若是不辨阴阳,过剂温补,恐有火上浇油之虞。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当下的情况也不一样,不可能一个思路不变化。尽管如此,扶阳思想,还是能给我们的中医养生提供思路,提供方法,存在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扶阳论坛1:温阳扶正大家吴佩衡学术思想研讨吴荣祖
扶阳论坛1: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与运用卢崇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田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