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育儿经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防治

时间:2020/11/15 7:05:46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进入六月,天气逐渐炎热,在儿科门诊前来就诊的儿童络绎不绝,大多出现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畏食、流口水,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等症状,除了流行性感冒外,还包括疱疹性咽峡炎。一般来说,临床症状易与手足口病等混淆,当需注意。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C;

★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

★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

★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要继续隔离,期限为自发病之日起2周(14日),或皮疹结痂后7天。

此病主要由A组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流行较快;主要是通过口—呼吸道传播,容每年气候潮湿闷热季节为高发期。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性疾病,虽然一般来说具有自限性,但也可引起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心肌炎或脑炎等重病。如患儿持续高温,且精神状态不佳或咳嗽剧烈等应警惕合并肺炎或脑炎的可能,应及时就诊,该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发病年龄为1~7岁,尤其是五岁以下三岁以下的孩子多见。

中医看本病

祖国医学认为,从症状来看本病属于中医“疫病”“温毒”“口疮”等范畴,临床常见高热,体温39至40度,面红,咽喉肿痛,大便不通或硬结,少有鼻塞、流涕,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者部分苔少而干。由于气候炎热,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小儿正气不足,外邪易于侵入,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感毒邪,入里化热,邪热灼伤肺胃,阴液耗伤,阳明火盛,熏蒸于口,发于咽喉,导致咽峡部生疮甚或溃烂,或热居体内日久,与血相结,导致血败肉烂,成为溃疡。

中医治本病

本病属于中医“温毒”范畴,体内邪热当清,可口服中成药,如金莲清热泡腾片、双黄连口服液及黄栀花口服液等,医院寻求中医师开具中药处方,如果口苦或者口气较重,咽喉不适,舌苔黄腻,还可以考虑选择食疗方,如:木棉花、鸡蛋花、龙利叶、鱼腥草煲瘦肉;绵茵陈、车前草煲鲫鱼等,如果舌淡,舌苔白则需健脾祛湿,可选择扁豆、茯苓、赤小豆、淮山、薏苡仁等作为食材。如果是烦躁,眼红等肝热之象可以用菊花、夏枯草煲瘦肉,儿童可以用钩藤、灯芯草煲瘦肉等。日常在饮食上主张清淡,不宜进食煎炸,肥甘厚味等食物,多喝温开水,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适当食用偏凉性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苦瓜、青瓜、绿叶蔬菜,奇异果、雪梨、马蹄、火龙果等,不宜进食过多如荔枝、榴莲等温热水果,可以考虑煲绿豆、荷叶糖水等。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勤洗手;管住口,患儿用过的食具一定要进行沸水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传染源。

中医外治

除中西药口服之外,中医疗法还有许多外治疗法,同样有较好的疗效。如:佩戴中药香囊防治本病。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一说,可起到预防瘟疫的作用,可选用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藿香、石菖蒲、苍术、冰片、川芎、丁香、薄荷、白芷、桂枝、砂仁(打碎)、苏叶、山奈、艾叶、细辛、甘松等芳香走窜的中药等比例配置,将上述药材混合后研碎,装入小的无纺布袋,每袋10~15克,然后装入各式自制锦囊,给宝宝佩挂在脖子上,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香袋距离鼻孔越近则效果越佳,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穴位贴敷也是防治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中医外治法,一般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磨成细粉混合成膏状,贴于足底涌泉穴,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而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止于舌根,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功擅主降。涌泉穴贴敷具有引热下行,清热生肌等功效,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颇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86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