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浅谈湿热体质的形成

时间:2020/11/3 16:55:0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冬季白癜风护理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399755.html

中医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反映了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湿热体质为较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之一,本文中小编主要介绍湿热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之前小编也介绍过气郁体质(点此阅读)和痰湿体质(点此阅读)形成的影响因素,相关的小伙伴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阅读。

湿热体质的特征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为八种偏颇体质中的一种。在形体特征上湿热体质表现为偏胖或苍瘦,常见的主要表现有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体倦;次要表现有: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子易阴囊潮湿,女子易带下量多,脉象多见滑数。湿热体质人群性格多急躁易怒,对潮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

湿热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升高,各种应酬,过食肥甘厚腻,嗜好烟酒等,人们的体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湿热体质成为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人体体质的形成既秉承于先天,又得养于后天。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以及起居环境、饮食结构、种族地域等不同,导致了个体体质的特异性。湿热体质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

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的不同造成了个体的体质差异,《类经》曰:“禀赋为胎元之本,诸气受于父母者是也”,说明父母之精是生命个体形成的基础,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及其体质特征影响着后代先天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其体质的形成。

02

年龄与性别因素

随着生长发育到衰老,体质也会因不同的生命过程而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少年之时,血气未充;中之时,血气正旺;老年之时,血气既衰。青少年时期气血渐盛,肾气渐充,生长发育趋向成熟,为人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此时期青少年生机勃勃,健壮善动,平和体质居多。人到中年,脏腑经脉功能都接近或达到最佳状态,但同时生命也出现转折,脏腑气血由盛极转向渐衰,平和体质减少,偏颇体质增多。老年人五脏功能日益衰退、形体亏损、宿疾交加等体质特点,老年人的偏颇体质不像其他年龄段那样单纯,往往是以一种体质为主,同时兼夹其他体质。女人易阴血不足,男人易阳气耗损。男女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男女不同的体质特征。

03

气候环境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气而成,故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也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现代生活中空调的广泛使用,炎热季节的制冷,寒冷季节的制热,造成室内外温度差异过大,人体腠理汗孔骤开骤闭,闭散失调,汗液聚生内湿,加之外界湿热环境,容易形成或加剧湿热体质。

04

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平和体质密切相关,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偏颇体质的形成。脾为后天之本,长期过食肥甘厚腻、辛热香浓的饮食习惯,易酿生湿热,湿热中阻;烟为辛热纯阳之品,易助阳生热,热邪客于脾胃,导致脾升胃降失司而内生湿热;酒为熟谷之液,“气热而质湿”,所以饮酒无度,将助生湿热。若长期过食肥甘厚腻,或嗜烟嗜酒,都易形成或加剧湿热体质。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甚至日夜颠倒,导致人体节律混乱,脾气受损,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津液不运,聚而成湿,湿郁久化热,形成湿热体质。

05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指出:“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的思虑,情志不畅,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肝失疏泄,造成人体气机郁滞,气滞日久化火,而三焦水道不利,可致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而脾失健运也生湿,湿郁久化热,湿热交织,日久形成湿热体质。

体质的形成是先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在其生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其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年龄、环境因素等变化,体质会发生变化又是动态可变的,使体质具有可调性。体质具有可调性,使调整湿热体质、防治疾病成为可能。充分了解湿热体质及其发生机制,因体质制宜,有针对性地补偏救弊调整湿热体质,使防治疾病、恢复健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钟叙春.湿热体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9(12):-.

[2]杨伟荣.健康管理在中医体质辨识——湿热体质中的指导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8(32):-.

不知道自己体质类型的小伙伴

可以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850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