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行人认为中医治病起效慢,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从事中医中药治疗危急重症的研究近三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中医学在危急重症医学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中医学的属性首先是医学,而医学的第一要务是救死扶伤,如果连急症、危症、重症都不能处理,如何能称之为医学?
我当急诊医生的体会是,西医学的很多支持手段给中医治疗提供了机会,在古代没有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持,患者来不及吃中药就死掉了。医院有了这些支持技术,中医中药的使用机会更多,禁忌更少,积累经验也更加迅速,我的很多大剂量用药经验就是这样累积出来的。
前段时间,“一堂有温度的中医课:学生上课生病,老师停课扎针治疗”一文被各大媒体疯转。文章记录的是发生在南方医科大学课堂上的一幕:一位学生课上突感不适,中医老师赖梅生暂停讲课为其扎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学生状态也随即好转。这让我们再次见识中医在急救方面的优势和确切疗效。
在南方医科大学课堂上的一幕,并非针刺救急的偶然事件。我本人上大学期间,在针灸课堂上也有过突然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老师在课间给予针刺大椎穴,并拔了一个火罐,10分钟后,症状消失,与南方医科大学课堂上的那一幕如出一辙。工作后,此类事件更是十分常见。记得我院急诊科曾接诊一位来华旅游的外国友人,主诉突然急性腹痛,排除了常见的急腹症外,给他在双侧的足三里和阳陵泉施针。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不到10分钟,症状就缓解了。因为针灸治疗范围广,见效快,效果显著,不仅被国人认可,而且早已走向世界。
这样的例子很多。十多年前,我曾救治过一个濒临死亡的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十分微弱,若有若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三五分钟后,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实有效。这件事众人都感到吃惊,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力量。
如此看来,治疗急症、危重症本来是中医的优势,但为何现在却变成了弱势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涌入,相对而言,从事中医急诊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中医药学者也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慢性病的防治上。近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医把重点放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忽视了中医在急危重症方面的优势。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一是很多从事中医急症研究的医者信心不足。他们没有太多的急症救治经验,不知道自己使用中药能否把患者治好,因此在临床上中西药混用,中药和西药都在起作用,到头来不知道是中药起效还是西药起效,这也说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在治疗危重症上的优势和确切疗效。
二是一些从业人员用西医思维理解中药,丧失了辨证的能力,只会辨病。如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扩张动脉的药,肺炎用清热解毒、杀灭细菌的药,这种用药方法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差甚远。因为没有辨证用药,疗效自然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药不好,实际是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急症临床中的应用。
为了推动中医急诊学发展,以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任继学等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展了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活血化瘀治疗研究,开启了中医关于急症研究的新征程。其后还有董建华院士的外感热病研究、上海中医院王左教授的厥脱证研究等,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政府机构和中医药院校等也对中医急诊的发展给予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