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诊断

时间:2020/10/15 16:21:2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0113/4325875.html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讲的是整体观,中医医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因环境、病人体质、病症表现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用药原则,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机体各个部分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不但如此,中医还把人体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就是贯穿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断即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断是医生对人体疾病的认知活动过程。不同的医学诊断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诊断依据、原理和方法。一、中医认识疾病发展的基本理论:1、“邪正相争”是最基本的病变发展演变规律。正常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一切抗病因子和因素的总和,邪气是一切致病因子和因素的概称。“邪正相争”导致出现“邪正盛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可出现:正胜邪退,则病愈或病情渐轻,向愈;邪盛正衰,则病重或病情渐重,恶化。2、阴阳失调是常人变为病人的关键。正常之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变之时,人的阴阳失衡而出现阴阳盛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3、气机逆乱是病变之人气机(功能)运行的状态及其规律。正常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浊,气血条畅,五脏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养,内外整体和谐,使得“阴平阳秘”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甚至逆乱,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毒”邪内积,五脏六腑不调,四肢百骸失养,内外整体不和,则病变由生。二、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以人体“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为依据和信息源诊察了解疾病,可以不打开人体,不依赖解剖学知识和现代仪器,仅用望、闻、问、切“四诊”,靠医者的感觉器官,就能从人体外部获知人体内部变化的信息,进而查知其内部变化。中医通过应用望、闻、问、切方法收集到的信息,就是从整体入手,收集和辨别人“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信息。所以“藏象”就成为中医诊察了解、分析疾病的最基本的信息依据和来源。2、“藏象”是人整体生命活动的具体反应信息。中医理论认为“藏于内之脏,必有形于外之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观察外在现之“象”,即可知内在之“藏”的变化。其原因和依据在于:其一,人体以居于内的“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连六腑、奇恒之腑,外连经脉、骨肉、皮毛,形成一个互为表里、如环无端、阴阳互根、气血流畅、内外互通的有机整体。其二,人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内外互通。人体内外联系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过程,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发生着交流运动,形成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而表现于外,从人体外可征可知。其三,对“藏于内”而“现于外”的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的方法,蕴含和运用了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原理。3、察“象”知“藏”是中医诊病的根本途径。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不以解剖学的还原分析为主,而是以整体综合性地收集分析“藏于内、象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为依据。察外现之“象”而知内在之“藏”,就是通过分辨“藏于内、形于外”的人体“功能态”信息,诊病变化。依据分辨“功能态”信息诊病,其实质就是应用“生物信息学”原理诊病。4、“以常衡变”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中医认为,万事万物均由“阴阳”构成,均有“常”与“变”。天、地、人、事之“常”即为“阴平阳秘”,天、地、人、事之“变”即是“阴阳失衡”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甚则“阴阳离绝”。因此,以“阴平阳秘”所形成之“常”,衡量评价评判“阴阳失衡”所致之“变”,即为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这里的“常”,即为常规、常理、常识、常量,具有相对性与广泛性。这里的“变”,即为变化、改变、异常。细细分辨,又有“常中之变”与“异常之变”的不同。5、“司外揣内”与“见微知著”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式。中医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依据,通过察“象”知“藏”的根本途径,依据外在的“象”,综合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生理病理变化。“司外”,就是紧紧地全面地抓住并分析人体内在之“藏”表现于外的“象”;“揣内”,就是依据外在之“象”,全面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状况。“见微知著”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揭示和反映出中医诊病整体分析的内在联系。中医认为,整体变化源于局部的变化,局部可显整体。这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如:全身的气血、经气的运行,可在某一些特定局部反映出来。如:脉象、舌象、面象、手象等。6、整体诊察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既把握住人的整体联系,又注意分部位诊察,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既分别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诊察病情,又强调将望、闻、问、切四诊的认识合参,印证、校验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诊察结论的可靠性和全面性。中医把引发疾病的原因归结于“正气”和“邪气”相争的结果。“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气”就是指引发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而这些因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1、外因:人体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风、燥、湿、火”中医称作“六气”,“六气”正常则对人的健康有利,“六气”失常,如严寒、高温酷暑、狂风、暴雨、潮湿等则对人的健康有害,成为人类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气”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成为致病因素。2、内因:内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发生变化,或因为饮食、劳倦、纵欲等主观因素引发的疾病,即“内伤七情”,包括“喜、怒、惊、恐、忧、思,悲”七种情态。人体的抗病能力和致病的因素是一个动态平衡,人体“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就强,则不宜患病;反之,“正气”虚衰,“七情”均可成为致病的因素,如过喜、过悲、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房事过度、惊恐过度等,都可成为致病的诱因。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靠望、闻、问、切四法,要正确诊断疾病,必须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现代医学的检验手段,如仪器检查、化验等也是现代中医借助诊断和参考的方法之一。1、望诊:望诊是指对病人的观察,包括精、气、神、舌苔、舌质、面象、手象、耳象等变化,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变部位、正邪消长的情况。如病人面色苍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言语没有力,表明病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则正气未伤,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属虚寒症,舌苔黄者多属热症,面色赤红者多属实症,面色苍白者多属寒症,手指气感强者多属阳气足症,反之则为阳虚症等等。2、问诊:问诊是指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了解发病时间、过程、既往病史情况。问询的内容包括饮食、寒热、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经、白带情况,家庭病史等等。3、闻诊:闻诊是指听病人的语声、呼吸来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语声高亢有力为实证,语声低微细弱为虚症,气促痰喘为实症、热症等等。4、切诊:切诊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桡动脉搏动处,通过不同手指下的脉搏波动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切脉可了解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盛衰。正常脉象搏动适中,缓和有力,脉搏整齐有节奏,一次呼吸之间搏动4~5次。而出现不同的异常脉象则表明发生了不同的疾病。5、八纲:八纲是用“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做提纲,分析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诊断的方法。通过四诊了解的症状和体征,运用八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判断。(1)表里: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相对深浅的,如病在皮肤、肌肉、经络,则是病在表;病在脏腑器官,则是病在里;病在经脉,则是病在里;病在络脉,则是病在表。凡外感“六淫”,出现头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发汗、发冷、发烧等外感症状均属表症。宜用解表法治疗。表症未能及时治疗则可能转化为里症,表现为病邪由体表沿经络向体内传入,使脏腑受到侵害,如感冒发烧引发肺炎等。(2)虚实:虚实是指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强弱而言。虚症是指机体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征候,多系慢性病之后、久病之躯表现出来的症状,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乏力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腹痛喜按、没有舌苔、脉细没有力等症侯,年老体弱者多表现为虚症。虚症宜用补法治疗。实症是指病邪过盛所引发的征候。因为邪气入侵,正邪相争,表现出如高烧、兴奋、面红耳赤、声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状。同时还有呕吐、伤食、水肿、瘀血等病邪过盛的表现。青壮年人、新患病者多属实症。实症宜用泄法治之。(3)寒热:寒热是指病因和征候的性质。因为机体的机能过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征候属寒症,宜用温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饮,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搏沉迟。热症是因为机体抵御外邪侵入时功能过度亢进所表现出来的征候,如面色潮红,身热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宏大有力,搏动加快。热症宜用清热法治之。(4)阴阳: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在临床治疗中,首先要分清阴阳,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面色暗淡,身体倦怠,语音低微没有力,四肢发冷,气短少言,舌淡,脉沉细者属阴症,宜选调补气血的穴位以补法进行按摩或助阳滋阴的药物。而精神亢奋,多言躁动,身热气粗,舌苔黄,脉宏大者属阳症,宜选退热、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进行按摩治疗或施用滋阴降火的药物。以上观点纯属愚个人的认识,仅供弟子们学习和有缘人参考。谢谢!张宏恩

疗疾救难慈心怀德此生无悔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827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