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从“辨体施膳”浅谈
《养老奉亲书》的
老年药膳理论与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韩辉李燕村
《养老奉亲书》为宋代陈直所撰的老年养生著作,上籍讲述食治老人诸疾,如治疗老人眼目疾病、耳鸣耳聋、五劳七伤、诸淋诸风等十六类疾病;下籍则论述饮食调治、四时摄养等疾病预防治疗的理论及方法。主张“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症状,以食疗之”,若食疗未愈,才配合药物,以求“贵不伤其脏腑”也。书中尤其重视食疗,其中药膳方占全书70%。药膳疗疾养生是中医药的特色之一,早在《黄帝内经》即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膳源于“药食同源”的思想,现在认为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制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制作,对人体既有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又具有医疗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用食品。《养老奉亲书》中的食疗方,皆属于药膳范畴,其以食物为主,药物仅仅应是“扶持之法”,所选食药皆是依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而定,这里的“体”不仅是老年人之气血日衰之“形”,更包括了在此年龄阶段不同的性格、喜好等“神”的内容,更是“形神一体”的具体体现。一、老年人的体质特点
在《饮食调治第一》篇中,谈及年高之人的体质特点。“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认为脾胃是“五脏之宗”,其余四脏之气,全赖于脾胃为本。而“资气者食也”,饮食水谷是活人之本。对年少之人,先天真气壮盛,饮食失宜常不会导致严重疾病。而年老之人先天肾气耗竭,其他脏腑也逐渐衰败,一身气血全都依赖后天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滋养,若出现饮食生冷或饥饱不调,就会使得“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所以老年人容易因食成疾。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心理状态也随之改变,很多老人有厌烦服药的心理。即“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所以对于老年人,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在《性气好嗜第四》篇中则言年老之人,虽然形气衰惫,但“心亦自壮”,情绪亦于波动,“等闲喜怒,性气不定”,不能遂其所欲时,则会导致郁怒伤肝,使得中气不顺,脾胃功能下降,一旦饮食不节,就会导致疾患发生。二、“辨体施膳”的应用
结合以上老年人在身、心上的体质特征,《养老奉亲书》书中涵盖了老年常见疾病的多首食疗方剂,内容详尽,食治结合,其观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1、食胜于药,食治结合
在本书卷首即提出,老人之疾病,应谨慎应用吐下等攻邪之法,而是适宜应用食疗之法。凡老人有患,应先以食治,若未愈才选择药物,这是“养老人之大法”也。即“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即为“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所谓“食治”是用药食两用的食物进行养生治病,而“治食”则是研究如何应用食物,使食物可以更合理、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对于食物,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可以“倍胜于药也”。1
陈氏认为,老年人多中气不足,所以不可令其“顿令包食”,就会导致食物不化,中焦痞满,而是“频频与食”,不宜过饱过饥。认为老人的食物,多应“温热熟饮,忌其黏硬生冷”。2、因人施膳,辨证选方
在食治老人诸疾中,从老年人体质特点出发,选食选药皆较为平和,在剂型上,推崇食粥,所用粳米更是有健脾益胃之功,利于老年人消化吸收。如《医学入门》言粥可“利膈养胃”,如治疗老人上气咳嗽,胸中烦满的桃仁粥方,则是应用桃仁、青粱米作粥,空腹服用。其中桃仁入肺、肝、大肠经,可活血下气,青粱米则可补中益气、培土生金,以达到调畅肺气,宽胸利膈,健脾补肺之功。其他又如鲫鱼粥、薤白粥、曲末粥等等,皆有其独有功效。陈氏注重调和脏及阴阳,利用食物本性对疾病的寒热气血失调进行纠偏。续谈治疗老人喘嗽篇中,对于咳嗽咳吐黄浓痰、口苦便干、舌红脉数的痰热咳嗽证,速用猪胆蜂浆方,其中猪胆清热解毒,蜂蜜化痰止咳,以纠热盛痰壅之证。而由于老人体质虚弱,常多应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用来治便秘的葵菜血脏羹,其中多用猪羊之血,养血润燥。以及治疗老人脾胃气弱的羊肉素饼方、酿猪肚方、黄雌鸡馄饨方等。借此补养亏耗之躯。3、宜顺其性,四时摄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四季阴阳交替,五行周转,自然界的改变要求老年人应随时调整饮食结构,以适应四时。在春季肝气旺盛,易伤脾,故应增甘减酸以健脾,多选药性偏凉的药膳如甘蔗粥、葛粉索饼方等。而夏属火,应减苦增辛以养肺气,防止心火过亢,不宜服燥热之品,可夏至后服平补肾气之品以助元气。秋季则应少辛味以免肺气过盛,而多食酸滋养肝气。冬季则应防止肾水过寒伤及心阳,故应多食苦味养心气,在大寒时节可适量饮酒以御寒防患,如山药酒等,少吃炙烤之品。
三、小结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们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愈加重视,中华药膳在老年养生疗疾中,可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且安全性强、易操作,适宜长期服用。《养老奉亲书》中“辨体施膳”的老年药膳养生思想,在今日看来对我国老年人保健养生以及药膳食疗学方面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当积极传承创新,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声明:转载出于传播更多行业资讯之目的,不代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