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一)基本概念
“和调”是以“和”的关系、状态为目的,以“调”的方法与过程为手段,整体协同、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调和、调整、调节、调理、调顺、和解,将人体不和、失和、失畅的病变状态调整恢复到阴阳自和、阴平阳秘、和者则平、以和为期、以平为期的和谐、平和、中和的正常功能状态。
“和调”是中医维护人体健康、诊断与治疗疾病、协调医患关系、治未病(护未病)与养生康复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和调”的对象,是病变时相关联的“不和”“失和”的两个或多个病理对立面。对其从对立面的相互“关系”入手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与和谐。以“和调”治则治法为指导的临床遣方用药,治疗力度要缓和,用药不能峻猛,组方选药要阴阳配对,相反相成,或是相辅相成。
和调思想,包括了传统的广义、狭义“和法”以及创新性的“综合和调”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其以中医“和”思想及传统“和法”为基础与核心,运用“和调”的综合思辨进行诊治,结合并调整医患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辨病辨证、病机分析、治则治法、遣方用药、协同药对等)的需要而逐步形成。
和调思想,可以广泛用于指导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周全临床诊断、协同临床治疗、协调防治未病。
(二)以和为度
“和调”之用,“中和”为度,诊断重“辨和”,治疗重“求和”,医患重“和合”,治未病(护未病)重“安和”,养生重“自和”,均是以“识和辨不和”及“和其不和”为要领,依和而调,以调达和,执中调平,重在有度;中和为要,消除一切不和、失和、失畅的病机及其病变状态,恢复或实现“和”的状态。
应用“和调”,须注意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尤其要注意把握其适应证,规避禁忌证。
凡是病机关键为不和、失和、失畅、失衡的病证,均可以应用和谐、中和、和平之“和”的状态、目的与要求进行分析。根据不和、失和、失畅、失衡的病机症结,选择确定以“和”为目的之具体治则治法,根据治则治法而遣方用药,进行调整、调和、调顺等的“调”,最终实现或恢复和谐、和平、和合、中和、安和、和畅、和利。
可以选择的“调”的方法与手段:和解、和顺、和畅、和缓;调和、调整、调节、调理、调达、调燮、调解、调顺、协调、调谐、调养。
(三)基本构成
从结构要素看,和调思想由“和机”之理与“和法”之法两个部分构成,集中整合为“综合和调”。
1.“和机”
“和机”之理,就是和调思想的机理、道理、原理、原则,也是其思想理论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应用这些机理、道理、原理,从基本目的、状态、关系及原理的角度指导分析诊断与治疗。如:从藏象学说及病因病机的角度分析辨别,人健康时阴阳气血和顺、和谐、和畅;病变时阴阳气血则不和、失和、失畅、失运。诊断,就是要辨别并抓住这种和与不和的关系。
从诸要素相关的联系体的关系看,治疗就是在该联系体中的诸要素关系出现不和、失和的状态时,需要以“和”的目的为要求,采取各种“调”的方法进行调节,使其重新回归和谐、和睦、和顺的状态。和调医患关系,也属此列。
2.“和法”之法
“和法”之法,就是和调思想的手段方法,也是调整、改变事物关系的具体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遵循“和”的机理、道理、原理,将“和”的原则细化为具体的“调”的方法,进行和解、和谐、中和、调和、调顺等的调整,使病变之人恢复“以和为平”“以和为期”“以平为期”的正常状态。
需特别指出的是:从内在逻辑关系看,“和的机理”重在思想,反映出“和调”的思想内涵及其应用价值,主要用于指导和调病证辨治,分析病证的病因病机关系、调整建立和谐和睦医患关系、教学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应以“和”为目的,以“调”的方法、过程为手段,实现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和顺而教学相长),指导“和”的理性分析与应用;“和法”重在方法,是选择确定具体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措施与手段。
3.“综合和调”之要
“综合和调”囊括了狭义“和法”与广义“和法”,并以广义“和法”为基础,按照“和调”的内在逻辑及思想方法,进行综合性的“和调”。
狭义“和法”,针对邪在“半表半里”之证,以“和解”方法为主体,包括“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及“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证为其代表。
广义“和法”,针对多个病因相杂、多种病机交织、多种病性并见的病证,如“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以“调和”方法为核心,采取“表里同治”“寒热并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等治则治法而施治,根据具体辨证而遣方用药。
“综合和调”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凡是可以调整、调和、调顺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对立的要素的关系,使其重新达到“和谐”“和平”“和顺”状态的思路与方法,均属此范畴。
“综合和调”根据具体辨证或患者特点,综合应用狭义“和法”或广义“和法”的方法及方药,针对一切主要病机为“不和”“失和”“失畅”的病证,将“医患关系”“诊断治疗”“护未病(治未病)”“病后康复”等关系综合考虑,坚持并做到“依和而调、以调达和”,多种“和调”治则治法及使用方药协同而用,重视“身心同调”,治“身(体)病”与“心(理)病”并重。
从治疗学的角度而言,“综合和调”就是针对两个以上的“不和”“失和”点的关系,通过“调”而达到“和”的治则治法。其在具体应用时,往往是以“和”为目的,将两个以上单一(简单)的治法综合应用。
本文摘自《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实际效验为基础,从个人对“和调”的感悟认识出发,研究相关经典文献,系统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以中医和思想与和法为核心,提出并探讨以和调思想方法指导诊治中医疑难病证。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探讨和调思想的临床感悟暨文献研究,中篇系统论述中医和调思想与方法,下篇分析若干疑难病状的和调诊治。书中还整理编录和调方剂(和剂)首(含自拟方)与药对个。
本书具有较好的文献回顾、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作为中医临床、理论工作及研究者较好的工作参考,也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研习者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策杖。
本书是作者已出版的《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萃》暨《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的姊妹篇。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主编:李庆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产后乏力自汗及婴儿面部红疹,母婴同治皆获效●经方服药方法的简化,也会造成疗效下降!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