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医经典,养生不求老中医

时间:2021/8/2 12:43:19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养生已经过时了,既不好操作,又不能立刻见效,无法适应当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其实不然,中医养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亲身体会和经验积累总结而成,是我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根源和保障。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国医经典,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千百年来都为中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其中的养生理念和药材功效,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指导人们养护身心。

还有的人虽然也明白国医经典的伟大之处,有心学习这些养生方法,但却因为没有医学、古文等相关基础,看不懂其中的养生智慧,无法打开这座宝库。如何才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些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养生宝藏呢?小编为您推荐一套适合各类人群阅读的国医经典,哪怕您一点儿医学知识都没有,也能迅速掌握。

这套图解国医经典养生书将晦涩的古文翻译成简洁明确、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配以精美的植物图和实用的指示图,并补充了一些极具实用性的小常识。此外,这套书封面采用特种涂布纸,兼顾手感细腻与画面鲜活,具有收藏价值。

本套书让您不仅能从病理病症、对症方法以及方剂中的具体药材等方面,层层深入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疾病,轻松学会自我养生之法,还能欣赏精美的图片,增长本草相关知识。

经典图解国医养生书《图解黄帝内经》《图解神农本草经》《图解伤寒论》《图解金匮要略》《图解千金方》《图解本草纲目》,手把手教您学会中国人自己的养生之法,让您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自我养生。

1

让您更加明白生命的节律,

顺应它,才能活得更好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养生第一宝典,首次提出了健康靠“养”不靠“治”思想。作为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其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是功不可没的。《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医学典籍,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是中国养生术的根源。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评价《黄帝内经》说:“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图解黄帝内经》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以通行的《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配以张手绘插画、张示意图表、图文演示种中医简易疗法,一目了然地解释中医经典内涵,让你轻松解读“医之始祖”蕴含的生命奥秘,随时随地解决常见病,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玄之又玄的阴阳、经络、穴位到真真实实存在的脏腑,用图解的方式让您快速读懂这部看似“高深莫测”的国医经典。

//四季五味助养生//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

春季肝为主脏,酸与肝相应,可增强肝脏的机能;但如果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肝属木,脾属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太过则伤及脾脏。所以春季应适当少吃酸味食物,而多吃甘味食物以助养脾。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

夏季心为主脏,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但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心属火,肺属金,五行之中火克金,太过则伤及肺脏。所以夏季应适当少吃苦味食物,而多吃辛味食物以助养肺。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

秋季肺为主脏,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但如果食辛太多很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肺属金,肝属木,五行之中金克木,太过则伤及肝脏。所以秋季应适当少吃辛味食物,而多吃酸味食物以助养肝。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

冬季肾为主脏,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但如果食咸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肾属水,心属火,五行之中水克火,太过则伤及心脏。所以冬季应适当少吃咸味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助养心。

2

让您领略本草之美的同时,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记载的种草药,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它将所列本草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品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有补养及治疗疾病的功效,如黄芩、牛黄;下品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主治病,如巴豆、大黄。

《图解神农本草经》以流传最广的清代顾观光辑本为底本,将文言内文进行白话翻译,并对千余种药物名称做出现代释名。书中简单实用的方剂更是从《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多部中医经典图书中精选而出。为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书中还搭配了大量精美手绘图、珍贵金陵本线条图、人体疗效部位示意图、中成药实拍图以及与本草相关的有趣故事,多个角度来展现本草的医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保证内容准确度的同时,让你轻松学会治疗生活中的常见病。

//延年益寿话生姜//

《神农本草经》说,调味的鲜姜,在中药里称为生姜,生姜干燥后就是干姜,再把干姜炮炭存性,就叫炮姜或姜炭。在临床中,姜的性味及疗效因不同的炮制方法而有所差别:生姜性温,有散寒发表、止吐祛痰的作用,可治疗伤寒头痛、气逆喘咳、胃寒腹痛等症;干姜性热,善于温中回阳、散寒燥湿,可治疗脉微肢冷、厥逆亡阳、脾胃虚寒、寒饮咳嗽、便溏泄泻等;炮姜大热,有温经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腹痛泄泻、吐血、下血诸症。

姜归脾、胃、心、肺经,所以它的辛热之性有四大用处:

入脾,能温经助脾、统血止血,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出血之证;

入胃,能温中散寒,治疗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肢冷脉微等证;

入心,能逐风发汗,通利血脉,只是作用不明显,需要和风湿药配合使用才能显效;

入肺,则能涤痰开窍,治疗痰饮喘咳之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已认识到生姜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他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生姜,但不多吃,每顿饭后只吃数片。在那个颠沛流离、饱尝战祸的时代,孔子能活到73岁,不可不说与其常年食用生姜有关。

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在《东坡杂记》中曾记载了一则常年服食生姜而延年益寿的轶事。苏东坡当时任杭州太守,一次去游杭州净塘寺时,偶遇一位自称“聪药王”的和尚,年过八旬,但面色红润、目光炯炯。他惊奇之余便向这位高僧求教长寿养生之术。和尚自言服生姜已40余年,因而不老。

老年人面部常布满“老年斑”,事实上,这是人体内部产生的“体锈”表现在了体表,而“体锈”的产生是因为体内氧自由基过度活跃。科学研究已证实,生姜中含有的姜辣素有很强的对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常吃生姜可延年益寿。

3

万物皆可为良药,

轻松识用身边的天赐养生宝库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其毕生的精力,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举世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是中国古代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也是中华医库中的一部食物养生学巨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的益处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饮食,五谷杂粮、肉蛋果蔬等让我们获得健康不可或缺的关键。

我们采用白话+图解的编辑方式,使晦涩难懂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让您在阅读中医经典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精美的图片,各品物外形、性味、功效、宜忌、用法等常识一目了然。让您轻松读懂这部分类科学、内容翔实的药典,并将其中的养生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日常所见皆为药//

①山楂

[时珍说]山楂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有五瓣小白花。闽人将熟山楂去掉皮和核,和糖、蜜一起捣,做成楂糕,做果物。

酸,冷,无毒。[时珍说]生吃使人烦躁易饥,损齿,齿龋的人尤其不宜吃。

能消食积,补脾。健胃,通结气。凡是脾弱导致消化不良、胸腹胀闷的人,在饭后嚼二三枚山楂,效果绝佳。但不可多食,否则物极必反。化血块气块,活血。

②萝卜

[时珍说]一般来说,生在沙性土壤中的萝卜脆甜,生在瘠薄土壤中的则硬而且辣。萝卜的根、叶都可生吃或熟吃,可腌制可酱制,可豉制可醋制可糖制,可腊制,可以当饭,是蔬菜当中对人很有益的一种。

根、叶

辛、甜;辛、苦,温,无毒。

消食和中,去痰癖,使人健壮;捣烂后取汁喝,清凉解渴。利关节,养容颜,出五脏恶气,去热气。利五脏,使身体感觉清爽,肌肤白嫩细腻。同时又可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萝卜和羊肉、银鱼煮食,治劳瘦咳嗽。和猪肉一起吃,有益健康。生萝卜捣烂吃,治吐血和流鼻血。萝卜生吃,止渴宽中;煮熟来吃,化痰消胃肠积滞。萝卜还能除鱼腥味,治豆腐积。生萝卜捣烂涂抹在跌打损伤和烧伤、烫伤处,效果显著。

③蜜蜂

[时珍说]蜜蜂有三种:在林木或土穴中作房的,是野蜂;被人们用器具养的,是家蜂。体小而微黄,蜜皆味浓甘美;在山岩高峻处作房的,叫石蜜。这种蜂黑如牛虻,其蜜味酸色红。

蜂蜜

甘,平,无毒。[颖说]蜜的气味以花为主,冬、夏的最好,秋天次之,春天的很容易变酸。[时珍说]蜂蜜生凉热温,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没有不适宜的。

治心腹邪气,惊风癫痫,安五脏诸不足。可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能强志气、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益寿。

4

实用易行的处方

让您迅速找到养好身体的窍门

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千金方》,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唐朝百岁老人——孙思邈所著,是一部中医临床百科全书。孙思邈十分注重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并且非常重视预防疾病,倡导预防为先。同时他还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他所著的《千金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样样齐备、深入细致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进行了讲解,让我们不仅学会对症下药,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用药。很多方子对当下的我们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图解千金方》对原著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创新,精选了实用易行的剂处方,展示了手绘彩色草药图余幅、中药实物照片余幅。同时罗列了余条通俗易懂的医学锦囊,让您快速学会自我养生。本书既保留了《千金方》的药用价值,又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可谓现代人的养生必备典籍。

//实用妙方助养生//

①桃花丸

主治面部黑斑。

材料:桂心一两,桃花二升,甘草一两,乌喙一两。

将以上四味药研为细末,用白蜜调和,制成大豆般大小的丸,每次服十丸,每天两次。能使肌肤洁白光泽。

②酸枣汤

主治虚劳,症状为烦扰不安、胸中气逆、夜不能眠等。

材料:酸枣仁三升,甘草一两半,人参、生姜、桂心各二两,石膏四两,知母、茯苓各三两。

以上八味药分别切碎,先取酸枣仁用一斗水煎煮,取汁七升,去枣仁,放入其他药再煎,取汁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

③橘皮汤

主治肺中热而导致的咳嗽喘息、气逆上冲等。

材料:柴胡二两,干紫苏二两,麻黄三两,橘皮三两,石膏八两,杏仁四两,宿姜四两。

以上七味药分别切碎,先取麻黄用九升水煎煮,煎至两沸,去除上面的沫,加入其他药再煎,取汁三升,去渣,分三次服下。

④吴茱萸汤

主治体内久寒而导致的胸胁逆满、不能进食等。

材料: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十枚,生姜八两。

以上八味药分别切碎,用五升酒、三升水煎煮,取汁三升,分成三服。

5

完整的组方原则和六经辨证体系

让您知晓治病的秘诀

《伤寒论》是中国首部六经辨证论治专著,阐述了外感病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并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兼顾到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治疗方法,真正做到了“对证下药”。另外,《伤寒论》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养生学知识,体现了中医传统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十分注重饮食疗法,并提倡用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方法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书中共载有方剂首,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因此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

《图解伤寒论》选取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宋本《伤寒论》为底本,参考成无己等各大名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将其翻译成流畅优美的现代文。其次,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对原书进行补充、丰富。再次,以余幅图表,对每味药用古本线描图、精美彩绘图、人体牵线图共四类图示进行阐释,力求既保存其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实用价值。

//增强免疫,防病为先//

①小柴胡汤方

材料: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

用法:以上七味药,用水十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材料: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八两,打碎,用布包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服一黄耳杯(古代饮具,容量一升)。

③五苓散方

材料: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用法:以上五味药,捣成细末状,做成散剂,每次用米汤冲服一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并要多喝温开水,让病人出汗,就可痊愈。调养护理方法同常。

6

专治内科疑难杂症

让您知晓如何调养自身

《金匮要略》——中国杂病学开山之作。《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共同组成中医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中国首部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它以脏腑辨证为主,根据脏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与变化,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论述每种病的不同症状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医者分析比较和学习掌握;共收录方剂首,还载述了温熨、烙法、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

《图解金匮要略》以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元代邓珍刊本为底本,参考诸多名家的注解,译出流畅优美的白话文;其次,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对原书进行补充、丰富。再次,以余幅图表,对每味药用古本线描图、精美彩绘图、人体脏腑图共四类图示进行阐释,力求既保存其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地挖掘其实用价值。

//疾病的望闻问切//

①面部望诊

人体五脏六腑的精华气血,上荣于面部,隐于皮肤之内的为气,显于皮肤之外的为色。因而观察面部的气色,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所以面部望诊可首先望鼻。眼睛是五脏精华的聚集之所,也是人体内脏活动的“窗口”,因而望目可以判断精气的盛衰,病情的深浅。知名

②呼吸观察

肺主气,司呼吸,因而肺病的证候,首先出现肺气不畅的呼吸病变。然而五脏相关,病邪传变,凡是累积到肺,都可能出现呼吸病变。所以观察呼吸是诊断疾病、判断预后不可忽略的方法。

③闻诊

关节疼痛时,病人由于体位突然变动而疼痛,容易惊叫;病在心膈时,由于疾病痛苦,气机不畅,因而病人发出不清晰的呻吟声;病在头部时,大声叫喊容易震动头部,导致疼痛更严重,所以病人特意压低声音。

④问诊

医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询问病情。包括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既往病史、精神状态及家族病史等。

⑤脉诊

为他人切脉时,依次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寸、关、尺三部,其力度依次为浮(轻)、中、重。也有医师习惯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压尺、关、寸三部。

春天已经到来,是疾病和过敏的高发期。此时预防疾病和保养身体变得尤为重要,这些疾病在图解国医经典系列中都有记载。拥有一套图解国医经典系列,让它陪您和家人舒服度过一整年。

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并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惠及亲人、朋友。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1118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