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你的伪科学评价体系,中医就是科学

时间:2021/3/11 13:29:2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今年中医药在新冠病毒疾病救治中的明确疗效和在疫情防控中的巨大作用,让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中医更加高频的出现在大家的话题中,中医是否科学也成为多方争论的焦点话题。在《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你根本不了解中医》文章中,笔者就提到要写一篇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文章,几番提笔几次放下,这确实不是一个容易讲清楚的题目。既然中西双方都无法用当下的科研办法,解释或推翻中医的临床效果,那么我们试着讨论一下我们的科学态度。

话题开始之前,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那就是科学之外还有无限广阔的未知天地,如果你认定科学之外已无他物,那么科学如何再发现新东西?科学没有尽头,科学永远在路上……

如果因为现在的科学无法解释中医,现有的科学语言无法描述中医,就武断的界定中医是非科学,这是一种宗教般的“迷信科学”,笃定这种思路的人终究会成为“科学至上主义”的牺牲者。因为科研的首要态度就是——你必须无条件接受,大部分的现象存在于当下的科学范畴之外,但却经常出现在你我身边。比如,中医存在大量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尤其是经络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存在和效果,然而,其物质组成和运转方式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和被广泛认可的说法;再比如,天文物理学前沿的所有现象也都是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难道宇宙是不科学的存在?还有微观物理学方面,不断发现的更小粒子……当下科学的“盲区”还有很多。所以,将“科学无法解释”的,界定为不科学——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伪科学思维!

探索未知的存在,这是科研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无论何时,包括很久的未来,科学都无法作为万物的答案。想想16世纪的日心说在当时舆论下的处境,这些都证明——科学的功能就是要去解决人类的无知。

※用几个实例告诉大家,面对“科学”请永远保持审慎的态度。

科学从命题的假设出发,经过逐步推理,来判断命题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就是证明。科学也在不断的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科学必然包括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科学的优点和他的力量。可以说“证伪”是科学之为科学的重要标志。但是,这种否定的频率有多高、多快,怕是你想象不到,也不敢想象!站稳了……

※不是你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快

美国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Ioannidis的一篇论文《Whymostpublishedresearchfindingsarefalse》翻译一下:《为什么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是错的》。

Ioannidis对年至年13年间发表的49篇最顶级医学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发现只有20篇是靠谱的。Ioannidis紧接着又在不算顶级的论文里找了个医学研究成果,那么现代科研引以为傲的重复性是多少?你不妨猜一个数,或者给一个你心里期盼的数,再或者你心理能承受的数——1个!重复验证有效的,只有1个!这由不得你信或者不信,这就是一个事实——要百分之百确定任一研究问题的真相是不可能的。中医因为主观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特点,被人诟病中医的可重现性差,“重复验证”这一“科学武器”经常把中医怼得哑口无言。(说到这里,留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医倡导的纯天然的食物好,还是西医倡导的“巧夺天工”的人工提纯的食物好?)

年发表的《为何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大多是错误的》JohnP.A.Ioannidis,孙菲,胡良平

抛开个性化治疗和标准化治疗孰优孰劣这个系统性话题不谈,记住这些科研结论的短暂保质期,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干科研的。

※看看我们古人的科学素养

观察是古人了解自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观察是科研名词,有目的的、长期的、持久的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

古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是观察自然界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变化规律,并以60年为周期循环记录、验证,经过长期的、循环往复的、数量巨大的样本数据统计,不断的修正,归纳出的每10年、12年、60年、年、年……的变化规律,再记录这个规律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疾病发生的节律性影响。干支纪年体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化特点,但以这种最基本、最坚持的科研方式,得到的结论你说是文化还是科学?扪心自问,别说60年为周期和千百年的坚持,你有科研周期超过6年的课题吗?

再说天文,多年前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主要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导价值。当今,人类通过卫星,在可直视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完全准确的做出天气预报,那么你说古人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得出的二十四节气规律是文化还是科学?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

河南曹书敏先生,通过对日影长度的长期观察和记录,画出的太极图,你说这是科学还是迷信?

中医本质上也是一项长达数千年的人体实验记录,历代医生经过大样本分析,归纳出的生命和疾病与气候、季节、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因为条件限制,古人把所有能用到的手段都用到了极致:脉搏、舌相、面相、声音、饮食、排泄物气味,甚至包括你的人际关系等等,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数据都详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从宏观入手,以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找到有价值的统计学特征,经过不断的临床验证,去伪存真得到的结论,你说这是文化而不是科学?

千百年的中医临证验证过的有效的药物,居然比不过实验室里大白鼠点头的药物,你可知道实验室中的大白鼠最长服药也就6个月!你是否了解,如果按动物实验观察,你会得出巴豆可以让你越吃越健硕的结论!

被我们误会为非科学的中医,背后蕴涵着大量的数据记录、总结和分析。在科研素养指导下形成的中医学,居然是伪科学?这到底是中医的问题,还是评价体系的问题?

“个人可能愚蠢,人类不可能愚蠢,更不可能长期愚蠢”……“只要是长期的实践,就几乎不大可能只是罪恶或愚昧,而更可能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已足够明智或合理。”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中医只属于那个还未被科学统治的时代,当下就应该被现代医学替换掉。其实,“科学的名字”来得虽然有点晚,但科学本身一直都在。

任何一件非科学认知都可以被证伪。比如“天圆地方”,比如“用钢铁造船是荒唐的”等等,这些错误的认知,都可以被科学轻而易举的击碎。那么,中医是否已经被科学证伪了呢?如果有,请把数据拿出来!

※扁鹊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在医学技术层面之下,中西之争还折射着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差异。但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接触中、西医学和看待其文化背景,都要破除迷信——中医不是玄幻,西医也不是科幻——不论是对不加审视的“传统文化”的迷信,还是对教条化的“科学”的迷信,我们都应摒弃!关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我的原创文章《中医思维——“顺势养生”》、《中医思维——“同气相求”在预防流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中都有涉及,可以参考。

同一支曲子,有人说好听,有人说难听,这到底是取决于曲子,还是人?中医是否科学,该如何评价,很多人不是不会评价,只不过是“物以类聚”的选择性站队罢了!摘掉有色眼镜,坚持科学的方法,立足临床效果和数据,理性评价中医,才是真正的科学卫士!

请不要忘了,直到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们还可以朗诵多年前的“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话。中华文明作为我们这个地球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靠得就是我们伟大的智慧!

抬头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926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