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霜桑叶rdquo妇科崩

时间:2021/2/25 12:06:48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我的童年不像现在的儿童幸福惬意,可玩的东西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在缺吃少穿的动乱年代,我们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自我找乐趣,抓蜻蜓,斗蛐蛐,养小蚕。我就是那时认识桑叶的,没想到儿时的玩物,竟是中药王国里一味重要的救命之药。

桑叶,性寒苦甘,入肝、肺二经,擅长于祛风清热,故后世本草书中多归类于清凉解表类,临床上亦多用于风热表证,我临床上亦常用于红眼病、嗓子痛、风热咳嗽等,诸如在桑菊饮、桑杏汤中作为主药,有时也用于盗汗、脱发二证,但是用得最多的还是妇科的崩漏证,即西医所称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之类。实践证明治疗此证,桑叶有独到之功,一旦加入治崩漏之方中,如虎添翼,力挽狂澜,常常可使崩漏迅速痊愈。关于桑叶治崩漏,本应好好写一篇文章论之,不意发现董汉良名老中医一篇佳作,颇合我意,论述翔实,就此借来以飨读者。

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张景岳亦云“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故热邪内盛,灼伤冲任,必致崩漏。

桑叶清热、平肝、祛风,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来看,用以治疗崩漏颇合病机。桑叶虽以祛风清热为主功,但亦有滋阴平肝、凉血止血之次功。

《本草经疏》曰:“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重庆堂随笔》认为:“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用于肝热者尤为要药。”故《本草从新》记载有“滋燥、凉血、止血”之功,所以桑叶治疗崩漏有卓效,为妇科医家所重视,并广为运用于临床,尤其明后清代医家多有论述和记录,足供我们临床参考和应用。

如《济阴纲目》引方氏曰:“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清其源,末补血以还其旧。若只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未勿遗,前后不紊,方可言而治也。”从治崩的三步法程看,桑叶不但能止血塞其流,亦可清热凉血以澄其源,且能润燥补血以复其旧,故自始至终可配伍运用以疗崩漏。

自明之后,清代医家颇为重视,记载较详细的为《傅青主女科》,在《年老血崩篇》中所立加减当归补血汤,方中当归(酒洗)30g,黄芪(生用)30g,三七根术10g,桑叶14片,水煎服。并曰:“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又说:“夫补血汤乃气血二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并说:“以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此方虽黄芪、当归为补气养血之剂,其性甘温益气,另佐以桑叶甘苦性寒之品,即一以滋阴养血,以制归芪之甘温;二助三七活血凉血以止血,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在《血海太热血崩篇》中清海丸,药有14味,炼密为丸,其中方内桑叶g,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

前后两方,加减当归补血汤,即温热方中用桑叶之范例;清海丸,即寒凉方中用桑叶之典型。桑叶虽本性寒凉,但配伍得宜,均能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的作用,故从傅氏的经验,凡治血崩,均可配伍运用。

自傅氏之后,近代妇科医家屡有报道,并载入妇科专著中,《裘笑梅妇科经验选》(年浙江科技版)一书中,有自创经验方治疗中气下陷的崩漏,方曰固气补血汤,用参、术、苓、甘、归、地、萸肉、三七外,亦加桑叶一味。细看此方,实脱胎于傳氏加减当归补血汤,并举了多例治崩漏验案。同时在书中还特别强调“止血药可选用:鲜地黄、牡丹皮、桑叶”。

《何子淮女科经验集》(年浙江科技版)一书中,在《崩漏篇》中说“经来前下,宜清源遏流,药用桑叶、炒白气、荷叶、桑叶……”在其所列血崩案中指出,“年近五十,岁在更年,女子七七天癸竭,肝肾亏,水涸火炎,血海为之沸腾,而致妄行前下。方用桑叶、牡丹皮、甘菊、槐米、竹茹等清肝凉血、宁静血海,以抑沸腾之势”。本案即仿《傅青主女科》汤中加减当归补血汤与清海丸之意;从“年近五十”系老年血崩之证,傅氏立有加减当归补血汤;从血海有热,傅氏创制清海丸,故论述病机和立方遣药均宗傅氏,故方中重用霜桑叶15g。前后两诊均不弃桑叶,调制4个周期而愈。

《陈氏妇科秘要》(家传本见《医林荟萃》11辑,浙江中医学会编),关于“崩漏”自拟方有育明潜阳固冲汤中,亦用桑叶止血以疗崩。

关于桑叶治疗崩漏,据《医林荟萃》第四辑(内部印行本,由浙江中医学会编)中钱氏女科学术经验简介”一文介绍,可谓是最早的记载和运用。

绍兴钱氏女科为浙江世传女科之一,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其“调经善用风药”。桑叶善于祛风清热,故治月经不调,除用桑叶外,还用藁本、白芷、防风之类,对于历代妇科医家惯用风药荆芥,有所发展和创新。钱氏崩漏方即突出了桑叶的作用,并常配甘菊以治崩漏,钱氏云:“血崩之因多为喜怒劳役伤肝,导致血热沸奔,顺肝经下行,暴则为崩,缓则为漏,斯证平肝清热凉血之品,当首选,故谓桑叶、甘菊为治崩漏之功臣。”因此,溯其源者为钱氏,创其用者为傅氏,验证于临床者为今世各家之实践。

桑叶疗崩漏,根据近代药理研究,如日本村尾静夫证明,桑叶及蚕体内含有麦角甾醇;我国杨思福测定每百克干桑叶中含维生素Bug,鲜品含有ug,其他尚含有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这些有效成分可能直接起着止血治崩漏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崩漏证,无论虚实寒热,均可配伍运用,这方面傅青主已作了示范性说明。所以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桑叶,可以收到增强治疗崩漏作用的效果。桑叶是一种较理想的治崩漏首选药物,可供妇科医家临床参考。

关于用风药调经以治崩漏的经验,历代妇科专著惯用炒荆芥随证加入,但荆芥毕竟是辛温发散之品,虽有祛风之功,但远不如桑叶祛风清热、凉血止血契合病机,但桑叶、荆芥,一寒一热,作为风药调经,随证施治,可补荆芥之不逮。因此,笔者认为,凡虚寒性崩漏,可考虑以炒荆芥为主药,血热性崩漏可选用桑叶为主药,但两药亦可配伍运用,尤其桑叶,在崩漏证中均可应用。

荆芥疗崩漏一般需炒炭入药,似有炭药止血的作用,但桑叶疗崩漏无须炒用,故可避炭药固涩凝血之弊。桑叶止血而畅流,用之而无弊端,诚可谓疗崩漏之良品也。[《琐琐药话》]

附:治崩漏西医“宫血”秘方

黄芪30g、当归30g、生地黄30g、霜桑叶30g、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加生地榆60g、生贯众60g、白头翁60g、桑白皮30g、益母草g。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和龟甲30g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按:此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我是早年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时看到的,但并未引起注意。引起我重视此方的是四川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其多次发表文章推荐用此方治崩漏证(即西医“官血”),并言乃高效专方也。因此,我在临床开始有意大量验证该方。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对轻症崩漏,疗效较高,但对重症虚证疗效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在看到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文章《地榆贯众白头翁汤治崩漏》,感觉效果亦很好,考虑可以把二方合用。在读《李凤翔临证经验集》时,我又发现了治疗宫血的验方:益母草g,当归12g,白芍9g,甘草6g,木香3g.据云屡用不爽,疗效超过一般的所谓引血归经及补血药。至此,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出发,将三方合在一起,并根据青年多热、中年多瘀、老年多虚的原则加减用药,在治疗崩漏症时,几无失手,百发百中,也成为了我自己的秘方。现公布于众,希望同道一用。(古道瘦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913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