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

时间:2021/2/23 15:51:48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

中医博大精深,从何入门,才能找到学习中医的捷径?

用“生动的漫画、名医的医案”为表现形式,以“《伤寒论》的治病大法”为论述重点,把中医经典和十大体质、十大病性融为一体。

本书试图用通俗的语言和活泼的表现,把中医的奥秘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之门,踏上修身之路。

本书将“治病八法、六经辨证”与“病性病位(八纲、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辨证)”融为一体,搭起“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特色的伤寒原著”鸿沟之间的桥梁,对于中医学子把握经典临床、非伤寒专业学子学用伤寒尤具启发。

本书适合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以及喜爱传统养生和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自序 学医修身:一部伤寒医天下

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展示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做不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然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天下”,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国王”。

泱泱中医,博大精深。从何入门为捷径?

从《伤寒论》入手!《伤寒论》由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入门的最优经典。清代著名医学家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

作为中医医师,我有一个梦想: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把中医的奥秘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中医之门,踏上修身之路。

现在,摆在您面前的《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这本漫画书,就是“学医修身”的起点。让我们从当下开始!刘观涛从“中医入门”到“伤寒传承”——兼《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审读报告李赛美

作为对《中医入门:一部伤寒医天下》的审读,我逐字逐句进行通读之后,感觉本书“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引经据典,逻辑性强,有共鸣之妙”。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千百年来有各家学说,堪称百家争鸣,各有特色。刘观涛先生学习、继承许叔微、柯韵伯、胡希恕等伤寒大家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了融会贯通。总体而言,可谓是“执简驭繁,自成体系,且能说理透彻,自圆其说”,尤为可贵的是,刘观涛先生致力搭起“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特色的伤寒原著”鸿沟之间的桥梁,对于伤寒论的国际学术推广和非伤寒专业学子学用伤寒尤具特殊意义。李赛美,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伤寒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第一章 六经辨证

宋代伤寒学家许叔微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黄帝内经》:中医之门从此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为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黄帝内经》提出了“整体观念”,以“实虚、寒热、气血津液;表里、上中下、脏腑经络等基本病机”的整体辨证来统摄局部病症,从整体来分析各个局部的病变,从整体来调治各个局部的功能,正如近代医学家祝味菊所云,“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

但《黄帝内经》仅载13方,详于“理法”而略于“方药”,远远不能满足后人运用方药治病救人的需要。《伤寒论》:三阳三阴最重要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采集了诸多方剂,首次把“理法(辨证)”和“方药(论治)”完美地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确立。

在《伤寒论》这部书中,标题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故很多后人习惯于把《伤寒论》的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称为“六经辨证”。“三阳”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即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辨证”囊括了中医界常用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等)、脏腑经络辨证等各类辨证方法。千百年来,历代名医的实践表明,学好《伤寒论》,是成为临床名医的正道和捷径!百千“病症”,辨证论治知“病机”

中医博大精深,高深莫测,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说法,告诉我们中医到底是什么?

“病症”成百上千,千变万化。但是,中医却能化繁为简,只需辨明“病机”,即可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执简驭繁”。这就叫做“辨证论治”,也叫“辨证知机”。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天下所有“病症”(即病名和症状,比如感冒、发烧、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皆可辨证为精简的“病机”(十大病性、十大病位)。病机,就是“十大病性”和“十大病位”

我们把中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的话,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910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