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控制II型糖尿病,也要辨证施食

时间:2020/10/22 16:26:01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症。目前,糖尿病在全球患病率高达4.25亿。糖尿病分四型:即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则是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手段。

饮食治疗是目前各型糖尿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尤其是II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病后进行合理的中医饮食护理,可使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延缓其病情进展。

II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发生时,患者一般处于阴虚燥热状态。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等,其病位在肺、胃、肾,与阴阳两虚或气血两虚相关。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可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及阴阳两虚型。临床治疗该证的关键在于滋阴、清热、生津。

阴虚热盛型

对于以阴虚热盛证为主的消渴患者,据《内经》“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疗原则,应以养阴清热为食疗法则。烹调方法选择能拌不炒,能炒不炸,避免助火生热。

气阴两虚型

气虚质者,阴阳俱虚,应补气、养气,脾、胃、肺、肾皆当补。该类患者应注意增加益气养阴食物,同时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禁风寒侵袭,减少辛辣耗气食物的摄入量。

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者,表现为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等;治法当滋阴助阳。该类患者要注意增加温益肾阳、补肾滋阴类食物。

“三因”施食

饮食护理方案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证(症)型等的不同,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个性化疗法。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化来调节饮食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及饮食习惯来考虑饮食原则。

因“时”施食

春季是病毒易于传播,患者易受到感染之时,新陈代谢明显加快,对胰岛素的需求量相应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也随之加重。因此,春季护理患者应注意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增强抗病能力;夏季胰岛素敏感性增高,患者活动量增大,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但因夏季炎热,汗多,应及时补充水分;秋季食物丰收,患者易受饮食因素的影响,血糖变化较大,护理患者应严格控制含糖高水果的摄入;冬季天气寒冷,患者血糖往往会升高,因此护理的重点应注意保暖。

因“地”施食

护理方法应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点而定。如北方地区干燥相对雨水少,冬春季容易受风寒侵袭,因此,应指导患者注意及时添加衣被,病室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宜多食生津之品。南方沿海地区夏季闷热潮湿,起居及饮食勿贪凉,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下,注意保持空气流通。

因“人”施食

老年糖尿病患者其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对缺乏,血糖往往控制不佳,而中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低于老年患者,这可能与中年患者处于工作阶段,压力较大有关;有配偶的患者和女性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可能与伴侣的细心照顾、督促以及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依从性有关。

注意饮食禁忌,做好风险管理

临床上许多疾病预后差,与不注意饮食禁忌和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和高血糖指数食物的高消耗,与本病风险的增加相关。因此,患者不宜食用甜肥油腻等易生内热的食物,应少食易致血燥的咸食,远离烟酒。

中医食疗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在II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认为,II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直接相关,控制饮食是治疗本病的基础措施,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且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饮食治疗的依从性,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预约挂号电话—

点击“阅读原文”,专家在线解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834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