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夫单凭切脉就能诊断疾病吗

时间:2020/6/27 15:06:08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切脉(俗称“摸脉”)是中医诊断疾病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的患者找中医医生看病,见了医生什么也不说,只把手伸给医生,让医生切脉来说出自己的疾病与不适,甚至以此来判断医生水平的高低,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中医药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是仅凭切脉一种方法来判断病或“证”的。

《内经》上说:“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两段经文均说明仅凭切脉(即:“卒持寸口”)不能准确诊断疾病。

清代的名医汪机在《脉诀刊误》中更是明确指出:“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症,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脉诊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说明中医医生从来就不是仅凭切脉而诊断疾病的。

中医诊断疾病,历来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指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望而知病是最高的境界,切(指“切脉”)而知病只能算作巧,况且“切”如果严格来讲,还包括摸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腹部、头部、手足,不仅仅指切脉。

“望闻问切”即指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望病的气色、精神、神态等;闻诊即听病人的声音和闻病人的气味;问诊即问病人的感受、饮食、寒热、病史等;切诊即摸按病人的身体(包括切脉)。只有把这四方面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病人患的是何病(证)。

病人有时候自己也陷入了误区,认为我去找医生看病,并没有告诉医生自己的病情,只是让医生摸了摸脉,医生就知道了我哪里不舒服,那么医生就是单凭摸脉而知道我的病情的。其实,当你坐到医生对面,尽管你没有说话,但你的气色、精神状态、体形等已被医生“望诊”过了,如果你的身体比较肥胖,医生就可以推测你“痰湿较盛”;如果你的身体较瘦,大多可能是阴虚火旺;你是70岁的老人,患虚症的可能性就大,你是20岁的小伙子有些病是不可能患的。你身上散发的气味已经被医生“闻诊”过了,也许医生并没有问你哪里不舒服,但是医生肯定要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哪个村的,你回答医生时声音很洪亮,医生就可以判断你是实证。如果你回答的时候,语音“少气无力”,医生据此可以判断你是“虚证”。医生再摸你的脉,也就对你“切诊”过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生除了没有“问诊”,已经“三诊合参”了,有经验的医生就基本可以对你的病(证)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但是医生绝对不是仅凭“切脉”而诊断的。有的医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故意让病人感到医生是仅凭切脉就知道病人得的什么病。其实医生自己知道他已经对你“望诊、闻诊”过了,是从“三诊合参”而判断的,医生只不过是在故弄玄虚罢了。

明白了上面讲的道理,患者也不要去“见了医生一言不发,让医生仅凭切脉而诊病了”,医生不要向病人故弄玄虚了。在治病这件事上,医生和病人是同盟军,医生和病人要共同团结一致,一起对付病人所患的病。只有患者把自己的病情做到最可能详细地告诉医生,医生才能结合其它的诊断方法对疾病做出最准确的诊断,诊断准确了,治疗才准确,才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安阳市正本中药外治研究所

伦西全

年6月10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737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