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胜仗零感染彰显中医担当长春中医药大

时间:2021/8/28 9:54:35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局部爆发趋势,吉林通化成为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之一。疫情阴霾笼罩下的通化,百姓健康面临生死危机。疫情紧要关头,在省委省政府统筹领导下,长医院按照大学党委安排,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再次吹响了抗疫战斗集结号,精英团队挺进通化疫情一线,突破生命禁区,贡献中医方案,在疫情大考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杏林大爱篇章。

兵贵神速彰显初心使命

  面对严峻疫情形势,长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审时度势,时刻做好驰援疫区应对准备和工作预案。大学党委书记张兴海教授、校长医院疫情防控和医疗队支援救治工作作出指示,以电话、   医院党委充分发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经验,组建了大部分曾参与过武汉、舒兰抗疫战队的精干力量,具有丰富救治经验和临床救治能力的多学科、多层次、管理架构齐全、党员占比高的医疗团队。医院院长杨永刚教授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支援通化医疗队领队兼临时党支部书记。1月16日以来共8批次51名队员支援通化,从报名、集结、出发、在通化会师,短短半个月内,医院上演着一幕幕争先报名,勇战一线的动人场景。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是长医院医护人员的初心使命和共同特征。

  肺病科副主任仕丽教授作为医疗队医疗组组长,毎天进入病房分别与各疗区主任针对重点病人,进行面对面问诊,一对一诊察,一人一方,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每当询问患者病情时,我会仔细询问病史及症状,生怕漏掉任何蛛丝马迹,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精准辨证施治。”她说。每天诊疗结束后,她又带领团队认真梳理和归纳,对当天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医院累计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例,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例全部感染者平均年龄53.3岁,重及危重患者平均年龄73.8岁,最小2岁,最高95岁,其中21%患者纯中药治疗,79%患者中西结合治疗,目前平均住院天数17.4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患者的主导作用,重型、危重型患者中的中西医协同作用。

  肺病科副主任医师胡少丹说,治疗时,医术精湛的长中大医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护理时,细心勇敢的长中大护士同样不怕脏、不怕累、不惧险。上了战场,一大批娇气的90后女孩转身变成了“女汉子”。

  “疫情当头,义不容辞!”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朱同刚悄悄收拾好行李,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他瞒着老人“偷偷”出发。

  护士董帅,与相恋4年的女友推迟了婚期,星夜出发,慨然奔赴前线。他说,“国有危难,扶危渡厄,救死扶伤,本就是医者使命。”

  在读博士研究生、医疗队队员刘琪华说,在艰苦工作当中,带队领导几乎每天都开会,前期讨论重症与危重症的病例分析;中期研讨整体新冠患者的救治情况与好转率;后期研讨新冠治愈患者的全身康复。而王檀教授即使因长春抗疫战地需要未能来到通化,也时时刻刻   通过不懈努力,在此次应对疫情的战“疫”中,医院医疗队勇当战疫急先锋,中医药全面覆盖预防、治疗、康复整个过程,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成效显著。

筑牢“防护墙”中医药全覆盖

  通化安,则吉林安。通化胜,则大局胜!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研究员为首的国家专家组和长江学者、长医院肺病科主任王檀教授等省级专家联合制定了《吉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仝小林院士多次医院、医院病房查看患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他对长医院医疗队给予了亲切指导,让医疗队员受益匪浅,更加有信心能打赢战场新冠阻击战。

  医疗队在仝小林院士指导下,以国家第八版诊疗方案为遵循,深入贯彻吉林方案,根据通化地域气候特点、人群体质等因素,推动中医药第一时间深度介入,早干预、早使用,实现中医药治疗规范化,中医药服务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第一时间深入隔离点,对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使用中药预防干预,实现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覆盖;临床救治上,将院内多学科合作缩小版搬进病区,第一时间给予中药治疗,对所有患者问诊把脉,实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案”;康复工作中,组建中医康复组,医院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开展康复治疗工作,全力抓好愈后防复。

  医疗队到达通化第一时间即深入隔离点,对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使用中药预防干预。成立了中医药防治全覆盖工作专班,对每个隔离点进行中医药防治督导检查。医疗队领队院长杨永刚说:“我们非常重视早期干预工作,对通化95个隔离点,对名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使用中药预防干预,实现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覆盖。及时从长春调度调配中药,保障隔离点人群“点开药到”。调配2台移动中药车进驻通化,全力保障相关人群的中药使用。”

  医疗队后方组建了人的咨询团队,依托“互联网+”,采用“1+1+3+N”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对一咨询干预,按照密接和次密接、重点人群、居家隔离人员进行划分,通过多层面、个体化、针对性干预,动态随访、进行心理疏导宣教,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共筑生命“安全堤坝”严格感控管理

  医疗队进驻通化市医院后,迅速建立起团队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得到有效遏制,得益于每个工作小组在各自不同岗位上执着坚守,协同奋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奋战在一线的一个个坚毅之躯扛起医者担当,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堤坝,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跑出了中医药战疫的“加速度”。

  医疗队认真总结武汉抗疫、吉林抗疫医护零感染的经验,所有医护人员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感控管理,优化感控流程,更体现了中医人在现代传染性疾病中的防控水平。负责整个队伍感控工作的刘玉娇,1月17日她接到了前往通化支援的通知,这已经是她的第三次出征参加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了,“此次医疗队的成员大多都是有着武汉、吉林舒兰抗疫经历的队员,我带领大家重温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穿脱流程、手卫生等内容,要做到科学防护,严格执行穿脱防护用品流程。”

  防护服安全防护时间一般是连续工作4个小时,医院急诊科、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黄涛说:“为了节约物资,不少医护人员提前一天晚上就不喝水,早上也不吃早餐,这样在整个工作时间内可以一次厕所都不去,为了抢救生命,他们穿上了‘尿不湿’。上霜的护目镜、勒紧的口罩带、行动不便的防护服都在一分一秒地消耗着医务人员的精气神。为每一个患者精准把脉、辨证施治,透着厚重的口罩与隔离衣,他们向病患传递着生的希望,彰显着祖国医学的无上智慧和中医人的家国担当。”

“硬核”彰显实力释放“1+12”集成合力

  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仕丽教授说,从中医认识方面,我们将新冠肺炎从“寒湿疫”论治,该“疫毒”对寒湿状态具有偏嗜性。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为发病基础,病机特点为“寒、湿、瘀、虚、痹”,如果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并可能进入危候。治疗上,总体以救治肺气为基本原则。防治核心是治疗的关口前移,采用“固护正气,既病防变,快速截断扭转”的策略,防止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转化,促进痊愈。

  在国家专家组仝小林院士的指导下,医疗队制定出符合通化地区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意见,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普遍应用“清肺排毒汤”及“寒湿疫方”进行治疗,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积极进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个体化治疗。每日晚间例会在仝小林院士的指导下,对典型病历、疑难病历进行讨论,调整处方,保证最大疗效。

  “2月4日,进驻通化半个月后,通化市医院累计治愈出院病人破百人。”“长中大附院医疗队靠的是‘专业精神和辨证施治’,用的是‘多学科协作、中西医并重’的智慧,体现的是中医人的勇气与担当。白衣执甲的他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精彩地诠释了‘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疗队领队杨永刚说。

  医疗组病区主任牟宗毅参加了三次逆行抗疫,很有感慨地谈到,中医治疗疫病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多著名典籍,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记载的都是大疫之后的经验总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向世界贡献了独特的中医经验、中医效率、中医力量。从非典、甲流到今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临几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中大附院人始终走在防疫抗疫最前线,以丰厚的中医药底蕴为根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贡献了方案和力量。

  在此次通化的战场上,新冠肺炎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进展较快、基础疾病较多,危重病例和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面临巨大挑战。针对患者发病的特点,中医重视整体辨治,强调“以平为期”,中医药除了可以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同时高危人群中,中医“先安未受邪之地”重视心脏的调整及消化道管理。医疗队竭尽所能,开出了特别的“药方”。

  工作机制上,医疗队创建了“3+3中西医联合救治诊疗模式”。由省级西医主任、省级中医主任、医院主任组成“三主任”制,分工负责、共同管理;护理团队也是如此组建,推动开展辨证施护、送药入口。每个疗区均进驻一组中医专家和中医护理团队,做到中医药全程、深度诊疗。实行中医、西医联合查房,从西医检查到中医证候,切实了解患者情况,精准治疗,制定最为精准的诊疗方案,中西医相互配合协作,推动形成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在临床上,坚持中西医并重,第一时间给予中药治疗。对所有患者问诊把脉,实行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案”,加强人文关怀。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辨证应用新冠肺炎八版方案寒湿疫方及清肺排毒汤进行治疗,对重型、危重型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尤其在退高热、通腑解毒、整体调护、清除病毒、促进核酸转阴等多个重要环节发挥积极、优势作用。

  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效果明显,释放“1+12”的融合力量。中西的合璧,让医疗队员看到患者脸上洋溢的微笑,按下重启沉睡城市的按钮,让沉重的脚步不再负重前行,让死神松开被扼住的喉咙。

  中药的苦是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刚开始进入病房,患者对中药很抗拒,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对中药很抗拒,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护士刘丹丹:“我不吃,中药太苦了。”这时候,刘丹丹安慰患者:“大爷,像您这个年龄的老人,年轻的时候什么苦没吃过啊,还能怕这中药的苦吗?再说了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您一定懂,我们的中药当时在武汉疫情时效果特别好!相信我您只要坚持吃中药一定会早日康复的!”刘丹丹把中药给大爷冲好并递到他的嘴边,看着他把中药喝光又指导他漱口,然后告诉他:“大爷我明天再来看您,监督您吃药,明天见!”

  就这样两天过后,大爷突然对刘丹丹说:“姑娘,你们也不容易,从长春大老远来我们这支援,过年也不能在家陪家人,在这陪我们,我一定好好配合,你放心,我以后一定主动吃药!”在出院的前一天大爷激动地眼含热泪地说:“姑娘,谢谢你,谢谢你们长医院的所有医生和护士,你们的医生都是神医啊,开的中药确实好,不光治好了我的新冠,还把我多年胃不舒服的毛病治好了,以后我要有什么不舒服还去看中医!”在通化,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可,是队员们最欣慰的事情。

  李星岩作为驰援过武汉、吉林舒兰战疫的“老兵”,接到任务后,没有半点迟疑,立即交接手头工作、收拾行装,赶赴通化执行一线抗疫任务。进舱后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她细心地掌握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随时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及情绪波动,配合医生给予用药指导及心理疏通,做好一对一的责任制护理。有一日她进仓查房,病区的一位男患者引起了她的注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觉他精神欠佳,经过追问后得知,他因脖子上突然出现的疖肿疼痛难忍而影响睡眠。她观察这个疖肿直径大约2.0×2.0厘米,明显红肿。这时她想到了他院的自制剂“黄连膏”。回酒店后,找到了她带来准备自用的“黄连膏”给了他,希望能够缓解症状。“没想到中医小小的药膏,这么管用!”几天后,他的疖肿明显减小,而且也不疼了,她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肯定。

  在新冠外科9楼有一位护士被患者张阿姨称为金玉姑娘,护士王金玉说:“张阿姨是位气质美女,刚跟她沟通的时候就觉得她是位有涵养、有学识、谈吐优雅的阿姨,每次跟她交流都很舒服,她对中医中药的认知也很深,服用中药的依从性极强。经过19天的接触,她在私下常常叫我金玉姑娘,我们就这样以娘俩相称,结下忘年之交。”

  在重症监护室里,护士徐美玲说:“平时用一倍的力量,这里要用十倍的力量去做,特别面对气管插管的患者,感染风险极大,医疗队员都是毫不迟疑,奋勇向前,在保证呼吸机、CRRT、ECMO等抢救治疗仪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我们要完成中药鼻饲、灌肠等护理操作和西医护理团队密切配合。”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他们以行动擦亮党徽,以实践践行诺言,在战疫“最前线”立起长医院医疗队的“先锋形象”。

决战“最后一公里”跑出中医战疫“加速度”

  医院后,医疗队对患者身体和心理进行全方位评估,制定了个性化方案。患者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十几个月幼儿,对年龄小的患者进行中药口服治疗,年纪大的患者除中药口服外还增加呼吸训练、推拿点穴等治疗,对中年患者,除口服中药的同时,还根据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给予相应的有氧运动训练,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估,并进行心理干预,改善心身状态。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治疗的方案,提升康复治疗的效果。中医药在恢复期康复治疗中充分发挥了核心作用。

  为了让患者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康复疗法,医护人员每天定时带领患者进行训练,并针对康复穴位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让患者出院回家后,能够继续坚持康复训练。医院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消除患者后遗症,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体能的恢复,减轻焦虑等不良情绪。

  “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治疗,有利于消除后遗症,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和体能的恢复,减轻焦虑等不良情绪,可促进全面向愈。长期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患者在院期间能够全部学会,为日后的回家继续康复奠定基础,决战疫情最后一公里。”肺病科主治医师邹权说。

托起“生命方舟”尽显中医情怀

  艰苦卓绝的“通化战场”,一往无前的白衣战士当中,一个个特殊群体的身影,令人难忘。在抗疫一线,长中大附院人体现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队员唐健感慨到,“感谢命运使然让她成为一名护士,荣幸成为再次出征驰援通化的一员,作为党员,就该冲锋在前!作为护士,就该救死扶伤;积极履行职责,毫不畏惧,我将用实际行动诠释南丁格尔精神!”“中医精神为民想,抗疫重任肩上扛,不求利禄美名扬,但愿为民守健康!”唐健说,有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刚刚接触时由于害怕,抵触情绪非常严重。喜欢孩子的她通过观察发现他非常喜欢看故事书,于是就投其所好从讲故事开始切入,就这样慢慢的从讲故事到做游戏,她成了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故事大王。有一次在病房中跟他一起玩游戏,他突然摘掉了她的面罩,令她猝不及防,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伤心委屈地对着墙壁哭着说:“我想看看你,故事大王!”听到孩子的话所有在场的人都流泪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可是表达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是啊,孩子只是想看看他喜欢的故事大王长什么样子,有什么错?是疫情让这最简单的面对面都成为了奢侈。她整理好面罩对孩子说:我的鹏鹏小宝贝,故事大王不怪你,医院的护士,我们中医博大精深,中药可厉害了,我不会被传染的!一会儿我把照片发给妈妈,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的样子了。孩子抱着我失声痛哭起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踏上通化战场,每逢危急时刻,总能听见这样一句铿锵话语。护理部主任李琳急患者之所急,身先士卒,进入方舱后总时选择体力消耗最大的“6分钟步行试验”这项工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N95口罩,带领患者在测试线上折返快速步行,高强度的运动后,出现严重缺氧,恶心、头疼,被同事搀扶着才进入脱衣间,安全从脱衣间走出后,就出现了呕吐,身体十分虚弱。医疗队要求她休整,在休息一天后仍要进舱工作。

  护士刘晓莉是通化人,在3个月前做了甲状腺癌手术,出发前多次找带队领导要求来通化抗疫,她说:“家乡出现疫情了,如果我不来,一辈子都不能心安”,领导们被她的情怀感动了,她每天走进方舱,总想多评估几个患者,多给康复医师完成一些评估量表,让他们为更多的方舱患者制定出康复方案,让更多的患者尽快出院。方舱,不仅有治疗,还有关爱,这就是医者的情怀。

  通化是座美丽的北方小城,更是她的故乡,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如今家乡在经历苦难,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这里肆虐,对于一名医护工作者,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她既激动,又感受到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作为通化儿女,刘晓莉用自己的所学专业在家乡遇难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对于她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她感谢奔赴山城通化一线的战友们,牺牲了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在她成长的沃土上用“南丁格尔”精神守护病患,为了让通化早日恢复繁华而奋不顾身地付出。

  病房里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爱和希望在不断地蔓延着。经过一个多月的救治工作,已有大部分患者陆续出院,还有部分患者也在逐渐好转,即将出院。医患之间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春节,她们之间互送祝福,并为患者送去了小惊喜、小礼物。医生袁成波负责的一位年近80岁的刘阿姨,从入院病情较重到治愈出院,两个人也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袁成波像女儿一样陪在刘阿姨身边,每天冲药、督促吃饭,并经常鼓励她。“出院的时候阿姨拉着我的手,哽咽地说着感谢,那一天我也落泪了,看到她能够康复出院回家,我也为她高兴,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袁成波说。

“90后”的担当战疫青春的蓬勃力量

  在支援通化医疗队中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是90后,最小的只有24岁,在今年的疫情防控狙击战中,90后青年成为了抗疫一线队伍的中坚力量,用行动书写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哪里有什么英雄啊,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拼命地从病魔那里抢人。经历疫情保卫战的检阅和磨砺,“90后”的肩膀也逐渐“硬”了起来。

  儿科护士赵灿宇作为90后的年轻人,他说“疫情就是命令,国有难,我必须上。”

  91年出生的医生陈梦竹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医生,她曾经支援过武汉和吉林舒兰,那天她在隔离病区工作了将近7个多小时,出来时额头和鼻梁都被护目镜和N95口罩压肿了,压痕触目惊心,汗水早已浸透了手术衣,她出来说:“我现在脑袋里面好像有一颗炸弹炸掉了,头特别特别疼,终于知道孙悟空带上紧箍圈,为什么那么难受了。”当同事和她说要替她一天时,陈梦竹却说,“没事儿的,我能行,别看我长得小,浑身都是劲儿,咱们现在人少,我休息别人就要替我上班,提前出来万一患者出现问题,没有医生是万万不行的。”没想到她这小小的身体,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陈梦竹在日记中写到:“我们是长医院医疗队,年1月吉林省疫情反扑,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先后医院、长春市各隔离点、医院、通化市医院以医院开展抗疫防治、救治工作,医疗队队员多数是有驰援武汉雷神山、吉林舒兰的抗疫经验的老队员组成,以国家第八版诊疗方案为基础,结合个人体质因人、因地治宜,给予中药全覆盖治疗及个体化康复方案。”她感慨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生,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竭尽全力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是一个医生最骄傲自豪的事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愿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

  96年出生的护士徐家萍所负责的患者中,有一对母子令他印象特别深,母亲提前康复出院,但是孩子确没有达到出院的条件,所以母亲只能自己先去方仓集中隔离,母亲临出院前对她说:“我是一位单亲妈妈,儿子就是我的全部,我真的很担心他,我怕我离开没有人照顾他,他不能按时吃药。”她说,“有我在您就放心,孩子有我的联系方式,有问题随时联系我,电话24小时在线,每天我都会监督他有没有好好吃饭好好吃药。”于是她每天进仓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他有没有按时吃药,今天的状态怎么样,然后告诉他的母亲,手里没有中药了,我也第一时间跟医生联系,让他有中药可以服用。大年三十那天,徐家萍为他带去了一双红袜子,看他头发粘在了一起,应该是好几天没有洗头发了,打了热水,给他洗洗头发,小孩子也特别听话懂事,跟我说:“姐姐,谢谢你,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照顾,以后我好了,我就去长春看你。”

  由于工作的变动,徐家萍医院,未能亲眼看见他出院,但是没过几天,她看见入院的名单有她的名字,那种喜悦而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又在方仓重逢了。“我没有告诉他我在方仓,想给他一个惊喜,当我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先是愣了一下,看到防护服上我的名字后,激动地从床上跳下来,拉着我不停地转圈,他说在这里能遇见我,真的是非常开心,我又何尝不是呢?”徐家萍激动地说。

  小小的年纪,大大的担当。这群年轻的“90后”,戴上口罩、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向险而行。他们说:“对得起职业,对得起患者,我们无悔!”

前后方守望相助关心关爱保驾护航

  有一种大爱叫逆行而上、职责所在,有一种情怀叫默默坚守、保驾护航。前方一线队员披甲上阵,后方保障队伍守家慰问,前方后方守望相助,并肩作战,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院千方百计筹集防护物资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用品供应。防护服,隔离衣、帽子、手套等等防护用品,配备齐全,还添置羽绒衣给一线医护人员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在医疗队员到达驻地后,及时了解医疗队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各机关部门及临床各科室建立关心关爱小组,安排专门人员开展“多帮一”生活服务,定期为医疗队员家庭发放蔬菜、粮油、鸡蛋、牛奶、肉类等生活必需品。还通过走访、电话、   后方保障队为队员们所提供的保障,让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医院的温度。

  支援援通化以来,通化市委书记高志国、市人大主任张茗朝、市长李平、组织部部长邵波、宣传部部长蔡红星、市委秘书长曲延健、市政府秘书长耿春峰以及吉林省卫健委副主任高占东、省卫健委医政处处长张诚、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处处长郭建涛等领导多次看望医疗队,向奋战在通化市抗疫的全体队员表示最诚挚的慰问和感谢。

  长医院支援通化医疗队的全体党员,在抗疫的工作岗位中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英勇不屈、顽强战斗,用责任和担当构筑起守护生命的生命之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医疗队员纷纷表态:“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越‘吃紧’越咬紧牙关,越‘吃劲’越要鼓足干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每位党员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决心,足以显示出大爱无疆,不忘初心的初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爱无言,共谱生命华章。长医院这支抗疫铁军,靠忠诚担当,顽强协作,用中医力量擎起了抗疫战场上的“生命之舱”。没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温暖的春天不会到来。期盼通化山城花开烂漫,雨霁天晴国泰民安。

  文字:支援通化医疗队队员 王金玉

  编辑:毕航奇

  审核:韩 雪

长医院

长医院订阅号医院动态健康科普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pfmf/1149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