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体质是九种体质中的偏颇体质类型。气虚之人,语声低微,常感觉疲倦乏力。稍微活动即气喘吁吁和出汗。肌肉松软不实,容易感冒,冬季怕冷易受寒,夏天怕热容易中暑。面色萎黄,形体虚胖,食少纳呆,性格内向怯弱。
气虚体质形成的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或长期过用脑力,或过劳耗气,或过度节食减肥,或年老体衰等先天和后天因素所致。容易患肥胖,脂肪肝,低血压,近视,视疲劳,过敏性鼻炎,胃下垂,便秘,泄泻,闭经等多种病症。那么如何才能改善气虚体质呢,下面为大家介绍调护方法。
合理饮食,增补药膳
气虚体质调体法则是益气健脾。在饮食方面,宜食用温和且偏温性的补益类食物。比如谷物类大米、粳米、小米、糯米、玉米等;蔬菜类土豆、红薯、南瓜、莲藕、胡萝卜、香菇、菠菜、包心菜等;果品类红枣、苹果、龙眼肉、葡萄、樱桃等;肉食类鸡肉、鲢鱼、猪肚、牛肉、羊肉等。不宜食过甜、过咸、过辛辣、过酸苦的刺激性食物,亦不可食入过多寒凉食品,否则影响脾胃的运化,保持清淡饮食。一日三餐各种食物数量搭配要合理,用餐时间要规律,最好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另外,选用药食兼具的食材制做药膳,如人参、党参、黄芪、淮山、云苓、白术、白扁豆、白果、薏苡仁、莲子、芡实等。此类药膳四季皆可食用,但注意缓缓而补,不宜峻补。比如人参用量过大则变成独参汤,起益气回阳固脱的作用了。而且俗话说的好“冬季进补,秋先垫底”,气虚质人熬过炎热的夏季刚到秋天时,最好先喝些药膳粥,让脾胃休息好,冬至后再进滋补之品。下面推荐两款药膳。
第一款健脾鸡肉养生粥
食材:山药15克、党参10克、莲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0克、大枣5克、大米克、鸡胸肉50克
做法:大米克和山药、党参、莲子、扁豆、薏苡仁、大枣洗净浸泡20分钟,加入清水毫升,30分钟煮至软烂,再将鸡胸肉50克洗净切丝,下锅入粥同煮10分钟,加入调味盐2克即可食用。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益肺固精。
适应人群:肺脾两虚所致语低声怯,倦怠乏力,食少神疲者。
第二款党参当归瘦肉炖盅
食材:党参10克、茯苓6克、当归6克、龙眼肉6克、瘦肉50克
做法:将瘦肉50克剁碎成馅儿,加少许淀粉制成肉饼,置于炖盅底部。将党参、茯苓、当归、龙眼肉洗净并置于肉饼上,加入清水毫升,冰糖1粒,上锅蒸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安神,养血活血。
适应人群:脾虚血弱所致面黄唇白,食少腹胀便秘,倦怠不寐者。
坚持适量运动
注意节气养生
气虚质人肺卫虚弱,不能固护肌表,容易自汗,所以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注意适量,防止阳气随汗外泄。健康人的运动量每周约三至五天,每次至少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韵律操、慢跑等。而气虚质人的运动量应少于健康人,以活动后感觉手脚温热,身体微微出汗,能交流讲话即可。而且运动要持之以恒,可选一些柔缓的运动来做,如散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灵枢.本神篇》又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所以每个人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气变化的养生法则。尤其气虚质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弱,起居方面更要注意节气的变换。
比如春天来临,气虚质人清阳之气升发不足,出现头晕乏力,俗称“春困”,大多数是因为季节变化引起的生理反应,少数为宿疾复发的先兆,可适当参加一些户外踏青、放风筝等运动,以利于阳气舒展。但出行时要注意“倒春寒”。尤其在四季气候分明的地区,“春捂”尤为重要,主要护头部、颈部、腰腹部、膝部和踝部。在衣服的增减方面宜渐减,不可顿减,先减上衣,后减下装。所谓“苦夏无病三分虚”,到夏至和大暑节气往往是气虚质人最难捱的时候,容易感受暑湿之邪导致中暑。因此气虚质人在炎热的环境和空调房中不宜停留太长时间,以防大量出汗或患上“空调病”损耗阳气,注意居阴避暑。秋冬季节阴寒之气渐重,最好微微“秋冻”,衣着逐步添加,注意保暖贴身。居处密室,调补饮食,不可冒触寒风,亦不可长时间向火取暖,或醉酒入房,以化生郁热伤及阴精。
经络调养升提阳气
气虚体质,意指体内卫气、营气、元气、宗气的不足,而以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最为常见。在经络调养方面,可选取任脉中脘、气海、神阙,督脉百会、神庭、大椎,足太阳膀胱经肺俞、心俞、脾俞,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劳宫,手少阴心经神门、少府、少冲,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血海,足阳明胃经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以上穴位任选三个,每日指压疗法10分钟,或用艾条温和灸15至20分钟,或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针刺,一日一次,10天为1个疗程。经常施治起到疏通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升提阳气的作用,从而改善气虚体质。
使用中药或中成药
辩证论治常见证型
气虚体质共有特征为脏器的功能活动状态低下。除辨体质辨病外,当辨证之异同论治。气虚体质常有以下几种证型。
心脾两虚证
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证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失眠健忘,面色无华,腹胀便溏,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补养心脾。方选归脾汤,或成药归脾丸。
肺气亏虚证
久病大病的恢复期表现为面色苍白,久咳喘促、语音低微,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不耐劳作,气短自汗,容易感冒,纳呆便溏,舌淡脉弱无力。治宜补肺益气。方用补肺汤,或玉屏风颗粒。
脾虚湿困证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居住潮湿等因素引起,证见面色少华,精神疲惫,食后欲睡,头身困重,胸脘痞闷,食少便溏,女子白带量多,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祛湿。方选四君子汤合平胃散,或香砂六君子汤。
肾气不足证
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所致,证见精神疲乏,头昏眼花,健忘恍惚,耳鸣耳聋,动作迟缓,足萎无力,尿频便秘,精少经闭,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填精。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中医提倡“摄养于无疾之先”。多地治未病中心体质辨识报告显示气虚体质发生率仅次于阳虚质,而居第二位。若能在生活中运用养生方法,以及针灸推拿和中药的调护策略,使气虚体质恢复至平和质,从而减少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投稿方式:
邮箱:tjzyy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