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医只称为“医”,并没有中医的名号。后来世界交流普及起来,西医学传入中国,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发明了两个词:国医、中国的传统医学,简称为“中医学”中医的根本,就是中医的“数学”,那就是以《周易》为源头、以《黄帝内经》为整合,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符号学逻辑。所以中医就是要讲阴阳消长,燥暑寒湿的。中医不能从器官、病毒、细胞、成分出发,那就是伪中医了。就像数学中不能有元素、原子核、化学键这样的概念,数学是组织和描述这些概念的背景。
可以说,把中医定义成“经验医学”的人,完全误解了中医,是在用西医(现代医学)的角度在衡量中医。
中医的根本是符号逻辑,是完全的非经验,非实体(包括经络也是符号体系,而非实体)。中医要良性发展,唯一的方向就是要发展这一套符号逻辑,使其逻辑自洽,完善先进,形成理性共识。脱离这这一套符号学逻辑,那就不是中医,而是“古代医学”,现代医学产生之前,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古代医学,有自己的草药,花样百出的治病方法。不是中国的草药,中国的治病偏方就是中医。而是要以阴阳五行等符号逻辑运用草药,才是中医。再强调一次,中医是符号学,一定要深度理解这个定义。中医治病的本质在于调整阴阳五行这一套符号的平衡,如同数学上要完成一个等式,所以中医不是治病毒,治脏器,甚至不是治病,而是在调整生命能量的和谐平衡。健康是生命能量平衡后的自然产物。
就像可以用2个苹果表示+=2,也可以用两个梨,两个萝卜……
同理,可以用生理的,心理的,认知的,衣食住行,滋养练习,居住环境,佩戴装饰,药物、运动等众多形式去表现阴阳五行等符号的抽象平衡。
这就是中医能身心同治,并不拘泥于治疗形式,常有神来之笔的原因。
这也决定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只懂医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一个通才,一个精神导师……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坚持哲学的整体论、有机论、天人合一的一元论;从理论体系来看,中医是以临床实践为核心,早期也是以解剖为基础,逐渐吸收古代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理念而形成的,但是由于儒家思维是兴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解剖学在中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医从此走上了以实践+思辨的发展道路,进而形成了中医学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疗效为核心的医疗体系。
藏象是人体第二生理系统的组织形态、功能及外在的表征。这个生理系统从形态上由两个组成部分——五藏与经络,比解剖系统要简单得多,但功能却比解剖系统强大。人体的第二生理系统是无形的、不可证的,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第二生理系统——藏象系统,与西医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藏象系统无证实证,但从中医几千年的实践中可知,它依然是人体生命结构的原型。
中医的基本任务,那就是共生体的平衡协调,中医将其称为阴阳平衡。西医采用解剖、分析、量化的方法。中医采用辩证、综合的方法;在原则方面:西医在治疗上以对抗、毁灭与生存为指导。中医在治疗上以调和、共存为指导;在病因方面:西医是以果求因,它是因果医学。中医是以症求因,是唯象医学。
中医,是和中国古代的文化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医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平衡,治病要达到体内阴阳平衡,各安其位,很显然是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中医理论里的精气学说,阴阳消长,五行等等是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而清心寡欲,心气平和,这些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主张,则是中医同时吸收了三家的精华。总之,要学习好中医,就必须同时去钻研并总结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与中医联系起来。
貌似跑题了。现在说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的不同。传统中医三大特色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这是中医治病的特有方式。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体质,症状,做出不同的诊断,从而对症下药,很多人看起来病是一样的,可是通过诊断得到的诊治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用的药方,治法也不一样。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从整体出发,现有的病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体内其他的脏腑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体平衡,通过某一个点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中医治病不治标而治本。恒动,即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动而不息”,是在不停的运转中,这样才能维持人的正常活动,而如果这个动态的平衡受到了破环,就会生病。另外,恒动也是说人的病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也是动态的,所以医生看病要灵活辩证施治。
而现在有的中医治病,只是通过表面的症候判断这是什么病,然后就像上面的答案说的这种病就用这个方子或这种药,不管是什么原因的,一个萝卜对一个坑,不去辨证论治。也可以说有的中医医生根本没有掌握辨证论治,完全按西医的方式去看病。很多人说中西医结合,我觉得患者看病可以觉得中医好就去看中医,认为西医好就去看西医,可是医生看病你怎么结合,中医就该按中医的的方法去诊断,比如你看一位患者化验单上说血红蛋白少,贫血。就说患的是血虚证,能这么看吗?望闻问切不用,就凭西医的化验单?
所以现在的中医应该在继承传统这方面更加努力,否则把自己变的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不像西医,只会给自己还有中医的发展带来不好的结果
中医应该严格定位在两点上:
.目前西医尚无确定治疗办法的疾病。
2.以促进自愈为主的疾病。
虽然中西医的本质是平等且互补的,但中医现在的定位一定是“辅助”。不要因为“中”、“西”的命名,就觉得中西和西医就像男女平等一样要各撑半边天。
如果把中西医比作男女,那这男女的发展很不平衡。社会还处在体力劳动,冷兵器战争抢夺的时期,女性的优势还发挥不出来。男权社会(西医主导)那就是必然的,也是符合规律的。只有社会总体发展了,女性(中医)不断自我提升,优势能得以发挥,中西医平等的时代才会到来。这次疫情,就完全符合以上两点(西医无办法,促进自愈为主),所以,正是中医发挥的时候。事实也证明中医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和作用。目前中医的最核心要素就不是疗效,而是安全。中医必须安全,有疗效那是锦上添花。
目前中医最大的敌人,不是西医,而是中医的无脑粉。中医其次的是哪些用中医谋财的商家,他们不去筛选有害成分,并往中药中添加西药以获得疗效,牟取暴利。还有中医必须避免“中医西医化”,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必须要科学的才是合理的”,所以必须要把中医做成科学,如果不这样,仿佛中医就无容身之地。这大错了。
传统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这跟现代西医学的诊断手段看上去不相融合。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中西医理论确实几乎没什么可通约之处,这也就决定了一个正宗的中医师诊断疾病时要从中医四诊的思维方式出发,尽量不要受西医思维的干扰或束缚。例如骨伤患者术后调理,不能一味只从活血化瘀角度诊治,还要充分结合患者的舌象甚至脉象及其他症状体征,开出的方才更有临床价值。话说回来,中医在利用四诊时,如若思维开阔,现代科技的诊断手段是可以借鉴并作为诊断思路的一部分的,甚至某些检查可以看作是中医诊断手段的延伸,但还是要以中医思维为前提。例如,胃病患者做了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红色,这时中医可以近似认为该患者可能是“热证”(中医名词),再结合患者的舌象等综合诊断就有利用诊断思维的拓展;支气管哮喘患者CT检查显示肺部有干性、湿性或干湿性混合的改变,这时中医可以将干性的影像学表现看作是“燥证”,从而以治“燥”的角度去立法从方;将湿性的影像学表现看作与“湿”有关,以治“湿”的角度论治。当然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结合患者其他方面的症状及体征,往往“思过半矣”。
找十个中医来给同一个病人诊断,搞不好估计大概会有十个不同的结果。如果再让这十个中医给这个病人治病,那么很有可能有十个不同的方子,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尽相同。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中医诊断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仪器、数据客观的旁证;二是因为医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就是如同盲人摸象,只看到了一部分,没有看到其他部分,更没有看到全局;三是因为中医的精髓是辩证医治,不同的医生对于病人病情中的主次矛盾及发展变化的认识、处理、把握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方案自然就有差别,但只有了解把握了病人状况,针对病人病情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适合病人体质的医疗方案才最为有效。当然,不仅仅是中医,西医也有类似问题,但在中医里更突出,因为除了中医特有的经络、阴阳五行、脏腑之说,中医的辩证诊治是中医的精髓,是真正使其经络、阴阳五行、脏腑之说发挥威力的东西。
中医的辩证诊治则意味着它是十分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的养生、医疗体系,因人、因地、因时而变,对一切要一分为二,要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不仅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全局,要看到各系统之间动态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要敏锐的察觉到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抓住主要矛盾,促进矛盾运动向好的方向转化。中医高级的养生境界,可以通天地,握阴阳,因时、因地、因人体内外生化环境的运动变化的状况,适时、适量加减调整五行生克,时时刻刻保证人体大系统的动态平衡。这需要对天地、阴阳、五行、人体内外生化环境动态的、全面的、实时的、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人就是神了,可是天底下又有几个人能有这等神仙般的水平呢?估计一亿个人里也找不到一个,一般人对中医的了解大多十分粗浅,对自身的状态十分模糊,对如何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动态的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就更摸不着门了,怎么整生命状态也不能总保持平衡,有点病是必然的,所以指望着大家自己养生得健康,根本不可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是要靠医疗制度,要靠合格的医生,有效的药物,有效的治疗手段,养生保健只能为辅,医疗必须为主,这个主次关系不能颠倒了,不了解这个主次关系,就是养生的第一大误区。
由于中医养生是非常个性化、人性化的东西,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只可能对一小部分身体状况在这个时期适应这种经验、方法、技术的人有效,其他的人群则不一定会有很大的效果,即使原来有效的人群,随时间、地点、状态变化,效果也可能发生变化。养生的第二个误区就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形而上学,将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时间无限的推广至全体人群,总试图包医百病。其实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得益有效的都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特别是体质中下的人,体质中上的人大多都没有太大效果,每个人的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这个生命体在这个时候的具体状况和外部环境具体来定,时间变了、条件地点变了、人的状态变了,养生方法也要相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方便法,这注定了任何一种养生经验、方法、技术都只能是虎头蛇尾。
各类养生术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禁忌,“寒性的、凉性的不要吃”,“反时令蔬菜、水果不能吃”,“只能补,不能泻”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说法,对于某类体质差的人群可能是对的,但对于其他体质的人群可能就不那么准确。而且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寒性的、凉性、毒性的食物可能是要增加肝、肾的负担,但同时也会刺激肝、肾的功能,而且它们可能还有其他功能、作用。还有一般人又不都是纸糊的,都是有适应性的,有点韧性的,还是要将它们用于具体人所产生的优缺点和这个个体的承受力综合起来看。中医讲五行生克,要随时间、地点、状态变化加减,只补不泻肯定不是对所有人都合适的。再者,养生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而不是为了养生而养生,更不能影响生命的质量,如果养生成了机械、枯燥的死守各种禁忌教条的程序,那么就无法体验生命的乐趣,实现生命的目标,那么这种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曹操在“龟虽寿”里写道: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讲体验生命的乐趣,实现生命的目标比单纯的养生延命重要,养生只有在能够帮助提高生命的质量时,才有真正的价值。
养生再有的一个误区,就是排斥其他养生经验、方法、技术,极端的排斥西医。毛主席讲要中西医结合,这是绝对正确的方向。一些勇于探索进取,真正了解中医的中医大师们也积极提倡中医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旧中医的水平上,一定要引入现代科技,中医一定要现代化,他们讲中西医是互补的,有些问题西医解决不了的如疑难杂症、人体亚健康等,中医却有独到的理论、方法、效果;而有些中医不容易出较好、较快效果的地方,西医的理论、方法、技术如抗生素、外科手术、遗传工程却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中西医最终一定是相通的。我看不仅中西医最终一定是相通的,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学最终也一定是相通的;理性与感性最终也一定是相通的,这是题外话了。世界上没有一种学问是能够恰如其分的解释一切的,没有一种方法是能够恰如其分的处理一切问题的,任何一种学问、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都是方便法,唯有将所有的学问、方法综合起来,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最合适、最能发挥作用的学问、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变化了,条件变化了,解决问题的学问、方法也要变。所以养生要多学习、吸取各种有效的经验、方法、技术,针对自己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条件有选择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养生术,并在进一步的实践、发展中,发展、调整这一养生术。在养生术的学习、实践中,应务必坚持中医唯物辨证法的精髓,尽量避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形而上学的误区。
中医和西医好比是为识别和处置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而采用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制的软件系统,在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口以前,两者并不兼容或者说兼容性很差。因此比较中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对于从本质上了解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帮助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和结合途径,发挥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医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因而对事物生成机制和运行模式的理解不同中西医科学思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对事物发生机制的理解不同,前者偏于系统论,认为是由分而生,后者偏于还原论,认为是由合而成;在具体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方面,一个注重综合研究,一个注重分析研究。在事物运行机制的保障方面,一个是借助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加以调整,一个是针对出现问题的局部进行“修补”或“更换零件”。以对舌的观察为例,西医除非舌的局部有溃疡或炎症,一般不重视舌诊;而中医对舌质、舌色、舌体、舌苔的观察就非常仔细,不是了解其微观结构和局部病变,而是作为观察人体整体病情深浅、轻重、进退和气血阴阳的窗口。中医从系统论出发可以撇开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把握而对整体属性作判断,并据此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往往认识偏于肤浅,因此中医也在吸收现代医学的技术,提升辨证论治的水平。例如借鉴内窥镜对胃黏膜的观察,黏膜色淡者,多为气血虚证,黏膜充血水肿,多为热证,黏膜红白相间,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多为气虚血瘀证,这样的辨证论治其科学性更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
中医重“道”,即属性观;西医重“器”,即物质观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两个基本步骤。中医有其特有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归纳这些信息的方法,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综合的基础上作判断;西医则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各种特殊检查,分析病变的各种细节。中医的病因,外感有六淫,内伤有七情。六淫和七情都是对致病因素的属性判断,而不是指具体的致病物质。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西医简称“上感”,病变部位明确,是上呼吸道;病因清楚,是感染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对致病因素要了解得非常具体。同样是感冒,中医称之为“伤风”,一个“伤”字表明,中医首先认为在人体和病邪的抗争中,正气受了伤害,即使对这样一个局部的小毛病也要从整体来认知。阴阳平衡是一种属性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只有相对的和谐。人与人不同,健康人,病人,青年人,老年人,他们的阴阳平衡就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得了病能完全恢复健康当然最好,但这只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对更多的人或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要结合个体的情况来维护阴阳平衡。例如对老年人,你不可能要求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达到青年人的水平,他们的阴阳平衡主要体现在老年机体功能衰退的前提下做到气血调和。再如对肿瘤患者,西医视病灶为大敌,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若是早期患者,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中医也认为对邪实的患者,应以祛邪为主,而手术切除是祛邪的最好方法;但对一些非早期病变就未必适用,手术切除之后不论患者体质如何还要大剂量的放化疗,结果造成一部分患者肿瘤尚未抑制,人体的正气反遭到摧残,这样治疗实际上是破坏阴阳平衡,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存活时间反而缩短。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是我国医学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和西医都是科学。西医发展很快,可以说日新月异,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疾病它都有办法;中医学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但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某些疑难病症还有独特的疗效,但中医也不能“包治百病”。中医要与时俱进,既要在自身理论框架之内有所发展,更要注意吸收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技术和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否定中医是片面和错误的,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同样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障碍。讨论中西医学科学思维的差异,是试图从认识的源头来分析两者的优势和不足,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服务。
高端市场以个性化定制医疗和养生为主体。
低端市场就是中医推广的现实目的之产物。
虽然中医≠贱医。但是在人们的心中的信念,中医一定是个“价廉物美”的东西。
赞颂中医的话语中:“我多少年的毛病,花了多少钱没好,5块钱的一副药好了”,“西医说我这颈椎要开刀,前后算一下要十几万,后来一个正骨医生,推两次好了,只花了块钱”。这样的措辞比比皆是。但是反过来,让他们花十几万去看中医,那是不肯的,也不能允许这情况存在,因为会滋生大量的骗子。
中医很多提供的是无形价值,所以它还要“低端”很久。因为人们买单的认知还处于“你成本多少钱,卖我多少钱”这个低级阶段。块照个ct不会嫌贵,但是块扎个针灸会嫌贵。因为ct机器成本很贵,扎针没成本。但是那个技术含量高呢?
有人提倡用高挂号费的方式,解决现在黑心高药价的问题,但是这行不通。因为高药价不是个拍脑袋的东西,这是顺应群众认知的产物。给了药,群众会认为“拿到了东西,没亏”,我们的医生少,病人多,服务不可能跟的上。搞挂号费低药价,就会产生“TMD,老子感冒,花了千把块钱看专家,只看了5分钟,药都不给我配,让我回去多喝水!”,这样的矛盾。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的结合,本质上是东西方的思维互补,是东方整体思维、宏观思维、先验思维,和西方个体思维,微观思维,反馈思维的互补。
中医的本质是这套抽象的符号思维,以至于中医一直在用思辨代替实验。好比一个科研项目,一直停留在数学哲学的假设阶段,从未真正发展到可控实验的阶段。
而目前这一套符号逻辑,又不像数学一样有共识。所以,情况就变成了每个中医的说法都不一样,这个说你要去火,那个说你要壮阳,且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这就非常可怕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