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法 http://m.39.net/pf/a_4742455.html
《文化寻邬》杂志1—7期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准印刊号:(赣)内资
开本:大16开
医海拾萃
——寻乌县客家传统中医药文化举略
◇黄柏超
寻乌县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中草药资源丰富,夏季天气炎热,雨多地湿,自古有湿邪瘴气,勤劳的寻乌客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习俗和方法。现简要略举如下:一、鲜草药浴按照寻乌民间习俗,人们要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一些保健活动以预防疾病。五月初四、初五清晨的集市也会有艾草、菖蒲、野葛藤、山苍子、钩藤、八楞麻、车前草等鲜草药售卖。“鲜草药浴”就是这种习俗的内容之一。光绪三十三年《长宁县志》卷二:节令篇五月五日,包箬粽,插蒲艾,酌雄黄酒,浴百草汤,以彩丝系小儿颈臂。亦可见有相关记载。“浴百草汤”就是“鲜草药浴”。端午传统的“鲜草药浴”除了用艾草外,还可用菖蒲、金银花藤、野菊花、桃树枝、枫树枝、柳树枝、桑叶、山苍子、八楞麻、霹雳藤、钩藤、香茅等煎水沐浴。“鲜草药浴”具有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缓解疲劳、疏通经络的功效,沐浴后身体轻松,浑身舒畅。二、药酒每到冬至,寻乌客家人有酿制“娘酒”、制作“药酒”的传统。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制可以增强药力,既可预防和治疗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内服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跌打外用药酒可以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的外用。常用的滋补药酒有金樱子酒(糖盎子)、桃金娘(捻子)酒、野生灵芝酒等等。三、药膳汤药膳汤是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宋代,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说:“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贵不伤其脏腑也。”“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将食疗列为医治疾病诸法之首。“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脾爽志以资气血”,食养即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泉源不竭,精血充盈,人的机体功能自然健康不衰。寻乌县长举村流传的药膳汤方有猪肚包鸡治胃病(虚)、“春根”(牛尾菜)炖猪脚补气血、黄花倒水莲(倒吊黄、黄鸡卵)炖鸡治肝炎等。四、药食、饮品“仙人粄”既是一种寻乌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又是一款夏季消暑饮品。它是用仙人草熬制而成。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寻乌客家人的习俗,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且无受冷患寒之弊,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再洒上点香蕉露,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仙人草在《中国医学大词典》中记载:“茎叶秀丽,香犹藿檀,夏日取汁,凝坚成冰”,有“泽颜、疗饥”之功效。据研究,常吃仙人粄有止渴、解暑、生津功效,对高血压、风湿关节炎、中暑、感冒、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仙人草为唇形科草本植物,高1米上下,整株拔起,晒干呈黑色。寻乌项山岽背有较大规模人工种植,作为山货出售。仙人草干品可长期保存,时间越久,效用越好。仙人粄制法颇讲究手艺,做得好的,软滑到要用手捧才拿得起,柔韧到要用刀(或竹片刀)来割碎,入口有嚼头。(鲜草也可熬制,制成的仙人粄为草绿色。)“仙人粄”制作方法:寻乌客家人的“仙人粄”是以仙人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仙人草又称凉粉草,喜生于坡地、沟谷之中,怡味甘凉,有清热解暑功效。制作“仙人粄”方法简便,先用干燥的仙人草放入锅中熬煎,火候到一定程度时,将草渍捞起,再将仙人草汤过滤,然后倒入适量淀粉或者米粉和红薯粉,并加热不断搅拌,待汤液变成糊状后即倒入瓷钵内冷却,便成了“仙人粄”。经过冷却后的“仙人粄”呈黑色凝胶状,食用时可盛于碗中,用小刀搞碎,配以蜂蜜(或白糖)和香露,甘、香、韧、滑而又带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既能解饥渴,又有清热驱暑、助消化、降血脂、治糖尿病等多种功效。五、外治疗法1.搬惊风“搬惊风”是数百年来,寻乌长举村民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效如桴鼓的民间医药外治疗法。它的适应症主要有:风寒、风热感冒,小儿发热(受惊),受风引起的头痛、腹痛、关节痛等等。还有一些小朋友自小体弱多病,按照长举村当地的说法叫:‘不乖’(爱招邪气),都可以运用此法。具体操作方法::银戒指或者银币1枚,纱布或者小手绢一个,鸡蛋一只(煮熟),生姜、小葱煮汤1小碗,草木灰或者香灰少许。:把鸡蛋煮熟,趁热剥壳,去蛋黄,仅用蛋白,用手绢或者纱布包裹住蛋白和银币(或银戒指),蘸取少量生姜小葱汤,在病人身上从上往下,从里往外,从前往后,轻轻推。做完之后银戒指或者银币会变黑,用草木灰或者香灰洗净即可光亮如新。1.操作过程中注意关掉空调,关好门窗,避风。2.顺序不要颠倒。3.不要吃蛋白,能埋掉最好:如果被小动物误食,小动物也会生病。简单地说,这个方法可以治小孩,大人受风、受惊引起的一些常见疾病。2.挑积“积”,又称“疳积”,此病多发于儿童,临床表现为面黄肌瘦、高热不退、心烦口渴、食欲减退或嗜异食等病症,多由饮食不当或腹内有寄生虫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以健脾、消积、驱虫为主。“挑积”是我国古老的中医治病方法,源自远古的石器时代,由砭石、放血疗法发展而来。文字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官针篇》。实际上它属于针灸的一种疗法,用瓷锋在手掌的鱼际穴或指缝穴上,刈开针眼般大的小口,挤出皮下脂肪,然后用止血粉,包扎好小伤口,适当敷一些草药,此法简单便捷、效果显著,一般几天即可治愈小儿疳积病,很受普通百姓欢迎。六、民间草药单方、验方1.黄花倒水莲黄花倒水莲是寻乌非常有名的一味草药。为远志科植物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Hemsl.的根或茎、叶、花。学名“黄花远志”,寻乌当地叫“黄花倒水莲”、“吊吊黄”、“倒吊黄”或“黄鸡卵”。全草均可入药。几乎大部分长辈都认识它。早期寻乌农村妇女生完小孩没几天就下地劳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功劳。在寻乌农村,生完小孩坐月子一定要喝1-2周黄花倒水莲炖鸡汤。类似于中医方剂里的“生化汤”的功效,既祛瘀,又补虚。具有补虚健脾,散瘀通络之功效。可用于劳倦乏力,子宫脱垂,小儿疳积,脾虚水肿,带下清稀,风湿痹痛,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它的特点:很脆,易折断。根为肉质根,有股清新药香,带点甜味。花像倒垂下来的莲花,种子呈肾形。按照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形补形),它具有“补肾”的功效,类似于“六味地黄丸”。曾经有个亲戚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当时无钱住院治疗,经由村里的一位长辈指点,采来几棵新鲜的黄花倒水莲根,每天一棵炖鸡汤喝,连续喝了三天,即痊愈。此药鲜用效果最佳。民间亦有以乌鸡蛋做药引,配伍黄花倒水莲煲汤治疗老年人腰腿痛的经验。2.山捻子(桃金娘)寻乌人叫它“山柠子”、“山捻子”,长的很像乳房的形状。寻乌歌谣:八月半,捻子乌一半;九月九,捻子好浸酒。”其学名叫桃金娘。其得名之由,盖因其“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又因其子状如乳头,海南别名叫“山乳”(“乳”读若“尼”)。对其茎叶花果的描述,还是古书中来得生动。唐刘恂《岭表录异》:“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兼益肌肉。”宋苏轼《海漆录》卷五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一般用它的果实泡酒,可以补血、补虚。其根可以补血又能活血,是治疗妇科病的要药。民间还用干燥的果实研末调茶油治疗烧伤、烫伤。功效:养血止血;涩肠固精。主血虚体弱;吐血;鼻衄;劳伤咳血;便血;崩漏;遗精;带下;痢疾;脱肛;烫伤;外伤出血。收敛止血。根:祛风活络,收敛止泻。用于急、慢性肠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肝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外用治烧烫伤。叶:收敛止泻,止血。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痢疾:外用治外伤出血。果:补血,滋养,安胎。用于贫血,病后体虚,神经衰弱,耳鸣,遗精。黄柏超,医学硕士,人称黄药师,致力于赣南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年5月于赣州峰山创办紫芝山房(黄柏超中医药研究工作室)。最近开展的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