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医国,中医医人

时间:2021/3/20 15:36:17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蓝田王勇中医

过去有句老话: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说最高级的医生,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中等的医生可以未病先防,使人健康无病;最低层次的医生只是治疗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见中医在中国文化之中地位实在是举足轻重。人们医院,所以医生所看到的基本都是病人,所以也只能做一些亡羊补牢、减轻痛苦、延长寿命这类修修补补的事情。当然,这个问题的起因不都是医生自身造成的,这也是一般人的健康理念所导致。

中医的至高境界讲养生-即怎样防微杜渐不生病的学问,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古之有个典故说,有个君王问扁鹊:“你认为还有谁比你的医术更高明?”扁鹊答到:“我大哥和二哥水平都比我高,大哥水平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君王诧异到:“但为何你名声最大?”扁鹊答到:“我大哥在邻居还没有生病前,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些什么,邻居敬重他的学问,都按着他的吩咐去做,自然不会生病,因此大家不认为他是在治病,自然医病的名气最小;二哥在乡亲们生小病的时候,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乡亲们依吩咐去做,小病很快痊愈,大家认为我二哥可以治小病,因此在家乡小有名气;而病入膏肓的人,我大哥和二哥是不治的,因为他们认为即使暂时治好,也是表象,也仅是苟延残喘而已,病已无法根除,因此就都交给我来医治,治不好,病人也无话可说,治好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我自然是名扬天下。

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又没啥病,平时有点小毛病不舒服,不是很正常吗?甚至有人即使检查出了某些问题,照样觉得,我又没啥症状,为什么要吃药?在我的从医经历中,这种人不在少数,血压高到、,照样若无其事,反正我没感觉。结果怎样呢?等有感觉的时候,脑出血了,直接就走了。包括我平时看到的一些疑难危重病,比如恶性肿瘤广泛转移的、心衰、肾衰的、糖尿病并发症此起彼伏的、风湿病关节严重畸形的,患者的痛苦无以名状,我常想,为什么不早点治疗呢?

中医是如何认识疾病的?疾病是从何而来的?有一种观点,叫三因学说,所有疾病不外乎三种来源:

(1)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超越正常限度就会致病,还有物理因素(外伤、烧伤、冻伤、辐射伤),化学因素(中毒、化学物质过敏),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

(2)内因。内生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变化超越常度也会致病。饮食所伤、劳伤(劳心劳力、房劳)。几乎所有疾病都是从这些途径而来。

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人体都会有一个防御的反应,目的是祛除致病因素,保持健康不病。如果致病因素不是很强烈,人体自身防御反应正常而有效,人就不会发病。反之,疾病就发生了。疾病在人体的反应,按照中医的观点,也不外乎三种:

(1)过度:细菌病毒感染人体,体温升高,免疫反应被激发,这是人体的阳气驱邪外出的正常反应,而一旦发热过度,持续不降,就需要治疗了。一般来说,对于人体过度的反应,就需要给与抑制,比如我们用白虎汤,石膏、知母来清热。

(2)不及: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机能衰减,影响到正常的生命活动。比如心率过于缓慢,正常的心率在60-次/分之间,有的病人的心率减慢到二三十次,这就麻烦了,西医要装起搏器,中医认为阳气不足,我们可以用附子、肉桂、干姜这一类药去兴奋心脏,提升心率。

(3)气机失常: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气的正常运动,升降出入,“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一旦这个气的运行出现了障碍,人体就会发病。比如气滞血瘀,血脉不畅,就会发生病变部位的疼痛,这时就需要行气活血,中医就有血府逐瘀汤之类的方剂,桃仁、红花、元胡、川楝子等药物。气机失常不仅表现为不畅、阻滞,也表现为升降出入的异常,比如清气当升不升,反而下陷,导致的子宫脱垂、胃下垂、遗尿,那就需要补中益气,复其升降。

所以,按照这个基本的认识,对于任何的疾病,中医都是有应对办法的,至少应该有思路,这个思路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治病求本,标本同治。中医看病,很有全局的观点、辩证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所以中医才能叫做“仁术”。当然,现实中,依然有很多的疾病,中医也治不好,那只能说我们暂时没有找到强有力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或者说,疾病就是人体生理机能的失衡,如果这个失衡过于严重,或者身体的机能过于衰竭,那医学也是没有回天之力的。

功效和适应症归类表大全,建议收藏送给大家一份老中医养生三字经核桃最厉害的其实不是补脑,而是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中医师承考试考核:中药剂量与用法知识点

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jzdf/938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