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疯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食疗科学的发展与未来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是明代医学巨匠李时珍对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民以食为天,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要依靠食物中的营养供应。可是有些人并不太相信能吃出健康,觉得它不像吃药那样立竿见影,殊不知,膳食如果安排不合理,就会每天都在损害健康,日久天长,自然会造成百病丛生的后果。随着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是“吃饱求生存”,现在富裕了,讲究“好吃求口味”,并且认识到应逐步向“好吃求健康”的方向转化。
常言道“病从口入”,过去多半是指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得病,现在这句话的含义更广泛了,即因食物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疾病也包括在内。虽然饮食结构导致疾病发生的过程缓慢,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后果却十分严重。现在许多人患“文明病”,所谓“文明病”是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病等这一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疾病,有人称之为“五病综合症”。这是一组与营养摄入过剩有密切关系的富裕型疾病,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积月累而成。过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现在发病年龄范围在不断提前,这些疾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世界因营养过剩而死亡的人数首次超过人类由于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由此可见,合理饮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部”前言中写道:“五菜为充,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也。”过去,因为民间素有“糠菜半年粮”之说,所以有些人误把蔬菜看作是穷人的食物,这无疑是错误的。近年来,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人饮食结构“西化”,蔬菜消费量明显下降,正是这一原因,引起了“文明病”的泛滥。全球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也显示,食用适量的蔬菜、水果可以降低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自此得到的结论是,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膳食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所谓“文明病”和癌症的发病率。
现在,人们早已明确,饮食不当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概占到了35%—45%左右。今天临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往往有食物因素参与其间。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医学就主张药食同源,很多药品就是从食品中衍生出来的。而作为食品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机体需求,无毒无害,可大剂量重复使用。鲍林所创的“调整分子营养学”,就是希冀能从食药同源的食物中,提取一些功能因子,对机体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从而帮助治愈疾病,保持健康。但长期以来,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指导下,人们只知战争“解决”问题,汲汲于“以毒攻毒”,遍寻毒药,希望借此能消灭病患。殊不知,这种简单的对抗性思维从起点起即犯了根本性错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主要不应靠对抗来解决,而应主张调整与协调。即便是某些药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它的毒副反应也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
现代人逐渐重视食疗,一是饮食的不科学导致了大量慢性病的产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这让人们意识到了饮食的重要性;二是大量慢性病医学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服用化学药物会带来许多副作用,而食疗能够解决部分慢性病给人带来的困扰;三是西方国家一些医学机构开始重视食疗、药膳研究,自然疗法也开始风靡开来。这时,人们才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医学中的食疗方法。
食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食疗也包括药物治疗,如茶疗,虽然用茶很多是药物,但它用药量少,药性缓慢,和食物具有同等性质。目前的中药疗法用药量大,煎煮不方便,口味不佳,限制了人们对它的广泛接受。而药物食化法则简易、味平和,易办易服,于治病以无形之中,是目前中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狭义的食疗就是利用介于药物和食物中间的那一部分药食两用的食物。它药性没有中药强,但比中性的食物偏性大,用它治疗疾病,就可以和常用饮食相结合,如湿气重者,可以煮薏米粥喝,也可以做药膳。再进一步,常用食物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搭配得当,偏食哪一种都会出问题。如蛋白质、脂肪、糖、饮料吃多了都会生病。
中国是食疗方法的发源地,原因很简单,药物和食物在最初就是不可分的,无毒者可以食,有毒者不可食。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药物和食物才逐渐分开,口感好,营养丰富者便成为食物,而口感不好或口感好,但有治疗疾病作用的便成为药物(中药)。特别是在人们掌握了火的运用以后,人们由生食转为熟食,烹调加工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药食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明确。但有些仍属于药食两用之品,如绿豆、赤小豆、山楂、山药、大枣、蜂蜜、百合、龙眼肉等。
中国早在两干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医学分科,当时就设置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其中食医主管皇室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地提出“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等非常科学的饮食方法。秦汉时期我国的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曾这样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这阐明了中医食疗方的补益和调理作用,为食疗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种药物之中有薏苡仁、枸杞、大枣、蜜、藕、莲子、胡麻等药食两用之品约50种。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中即对饮食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论述,开创了中医食疗法的先河,全书运用的食物性药38种,组成的食疗方13首,有关食疗法的条文约80余处。
经数百年的发展,至唐代时期食疗治病的方法日趋成熟,如有“药王”之称的唐代医药名家孙思邈所著的《干金要方》和《干金翼方》分别立有“食治”专篇与“养老食方”专篇,有些食疗方至今应用仍有效验,如用谷皮糠防治脚气、用猪肝治夜盲症等。其弟子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内容丰富,切合实用,对研究食物疗法仍有较大的价值。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饮食防病治病已很普遍,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计卷,其中有2卷设有食治方法,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物治法;元代太医忽思慧编写的《饮膳正要》,共载药膳菜肴94种,它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药粥42种,药酒75种,并将大量食物列入本书;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共记载食物种,对性味主治及烹制方法都有详细的论述。近年来,中医食疗方面的专著很多,如项平主编的《中医食疗方全录》收载了中医食疗方首,为中医食疗方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资料。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今天,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已演变成对人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认定人类总能以新的药物来根治各种疾病,加之合成药物有着巨额的利润,因此,人们对许多有效的传统疗法逐渐地敬而远之,而热衷于化学合成之剂,导致了药源性疾病已成为一大公害,这在肿瘤领域更是触目惊心。
我们无任何诋毁化学合成药物之意,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各种药物都是有毒性的,化学药物毒性更大,中药次之,用食物做药最好。我们不应该忘记东西方先贤的谆谆教诲,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先试以无毒少毒类解决病痛,最好别动辄乱用有害有毒之药。“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不仅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减少骇人听闻的药源性伤害和疾病,而且,也许可以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有利于人们与自然界保持更和谐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长寿已成为人们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