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全世界都在共同 又脾主统血,脾经与心经相接,所以脾也在一定程度上主管血液的运行(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在肾,传导在肝脾,输送在心脏,治节在肺脏,血液运行机制与五脏都有关联)。脾的动力一部分来自肝肾的上升之力,另一部分来自饮食转化的能量,脾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来自饮食的糖转化为能量输送到血液中,变成人体的动力。现在由于脾的转化功能出了问题,所以糖不能正常转化为能量,反而停留在血液中,成了血液的负担,这时验血血糖就一定高了,西医所谓的糖尿病就发生了。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向人体注射人工合成的胰岛素,胰岛素可以在短期之内降低血糖,缓解一些症状。但是仍无法根治此病,因为胰岛素不能自生,所以需要不断注射,而长期的注射不但会使脾的正常功能完全丧失,还会使肝肾功能遭到破坏,最终导致西医所谓的并发症,手足坏烂,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等坏证,终归不治。所以西医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是绝症,对西医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三种类型
1、阴虚热盛型: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可采用养阴清热法治疗。选用冬桑叶、地骨皮、小川连、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等治疗。
2、气阴两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可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选用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枸杞子等治疗。
3、阴阳两虚: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可采用温阳育阴法治疗。选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等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四法
1、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很大关系,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适当的饮食控制,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中医糖尿病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在于比例平衡、性味辨证、食量有度,其膳食平衡观有以下特点。
①《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通过养、助、益、充,从宏观上阐述了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要平衡;
②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凉温热阴阳平衡;
③《遵生八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故应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
④《饮膳正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饿,饥中饱……”。
意思就是说,对食量的要求,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过饮过饥都是饮食所忌。
2、适当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由此可见适当运动,对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特别推荐打太极,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患者。
消渴为脾、肝、肾三脏常相互影响,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影响肝主疏泄的运作;另一方面肝木郁滞乘脾,亦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同时肝肾同源,肝阴受损,虚火内积,必耗伤肾阴肾阳。因此,于临床治疗中,当分清三脏主次与正虚邪实,抑有余而扶不足。
各位糖友在控糖过程中应正确看待中西药治疗的特点,西药降糖疗效确切,弥补了中药的不足,而中药通过脏腑调理,可以在预防及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较好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给患者带来最佳治疗效果,但在用药和治疗上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调整。
名医预约:1.即日起,顾客直接到阜阳聚缘堂大药房门店其中任何一家,现场填写预约单即可完成预约!
2.预约时间:全年接收预约
拨打预约-或-选择就诊名医→预约就诊时间→登记患者信息→核对身份预约信息→付费→预约成功。
国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