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善生活养有道

时间:2022/8/16 13:16:48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开篇语:董老师是一个真正的中医人,他非常重视读书,每日读书不懈,临床之余,或读书,或写作,对我们影响很大。以下文字皆录自董老师的微博,从中可见董老师的读书与治学精神。

一、读书的境界

木心在《素履之往》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饱经沧桑而体健神清的人读书最乐,他读,犹如主演协奏曲,尘世的森罗万象成为他的乐队。”细细体味,其中有大乐趣。读书,最好是身体健康,此时身体舒适,心神清静,而君火明亮;如果再有一些人生经历,那么所读之书与世事万象相通相贯,读书即是最大的享受。

时至冬至,阳藏之极。此时阳气内敛,虚火不浮,头脑最是清醒,不易烦躁。因此,最适合于读书,且记诵亦不易忘。古人雪夜读书,其乐融融。今吾辈亦可效法古人,且收敛心性,潜心于书,或默记经典,或诵读诗书,或博观浏览,或字句斟酌。惜时读书,亦吾辈进学之必需也。

二、对学生的寄语

中医易学而难精,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严肃的、需要终生付出的事情。我——作为诸位的老师,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医——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一批真正的纯中医人才出来。

你们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你们,我们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应该通力合作,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过硬的中医技术,都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病症的能力,都能实现自己成就明医的理想。

我想打造的不是普通的中医人才,而是致力于追求精品。我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培养出来一批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兼有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的中医人来。

我反复督促大家,一定要自强不息。在我们工作室,既可得到同学的帮助,亦可与我交流,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提高。理性地想一想,你花费了时间来到我们工作室,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多多进取呢?最终收获的毕竟是自己的医术,是自己的成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努力吗?

我建议每位学生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早起床读书,晚上适当熬夜学习,保持这个习惯,坚持三年。放下手机,放下其他事情,把散出去的心收回来,就专心地做一件事:学习中医。

我一直认为,中医人并不是普通人,每个中医人都有远大的人生理想,都希望自己能医术精湛,可以救死扶伤,可以帮助更多的大病重病患者。只要有这样的理想,并且为着这样的理想而奋斗,那么,就不会是个普通人。

三、爱读书的中医人

作为中医人,我们都要读书,而且非读书不可,因为读书是提升中医素养的捷径。我们中医人,应该都是爱读书的一群人。

中医关乎生命与健康。一方面,为了提升我们的中医素养,就要好好读书。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读书;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学医的初心,我们想成为明医,那么,就必须用心读书。事实上,从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明医,没有不读书的。

如南宋医家史崧在《灵枢经·叙》中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有矣,未有不读而为医者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清代另一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中也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叶天士则告诫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由此可知历代医家没有不重视读书的。若不读书,就无法传承中医,仅靠自己的聪明颖悟,而不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谈何进步?!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作为中医人,我们除了读书,实在没有更好的途径了。

四、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想进步,都想在此生有所成就,那么,就不得不参考学习前人的经验。况且,社会要发展,需要读书。试想,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再者,读书本来也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的必由之路。

古人崇尚读书,古诗有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我好读书,我以读书为乐。为什么要读书?

我的体会是,读书怡情,怡情则心静而安,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读书可以养性,所谓养性,即涵养人性,使人性真善美,从而接近天性;读书,尤其是读一些好书时,能让我心静如水,能让我视野开阔,能增益我的智慧。可以说读书是最廉价的提升智慧的手段。

我自己又有体会,读到好书固欢喜雀跃,读书太久又伤损气血,令人头晕脑胀。读书有时就是这样一件苦乐相间的事。但读书必需利益了我的人生。曾经,因为读书,我常常否定自己,甚至变得孤独,有时还曾失去自信,但我仍然感觉自己的境界提升了,人生进步了,感觉更快乐、更幸福了。

五、书籍是我的伙伴,我离不开读书

有人说:“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仅局限于视野所能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这话甚有道理,读书才能明理,才知道向上的路在何方,也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我是一个中医人,若不读书,谁来告诉我圣贤的殿堂在何方呢?

汉代文学大师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没有智慧即是愚,读书能益智,当然可以医愚。我自知少时愚痴,不够聪颖,是读书让我慢慢地成长了起来,进而学习了中医,可以用中医来帮助病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的成就源于读书,为了提升我的中医修养,我还是愿意继续读书。

前贤有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提升人生境界,非读书不可。作为中医人,我们都要读书,而且要勤于读书。我的建议是,每天既然要吃饭,那么,也要读书。吃饭花多少时间,读书也不能少于这个时间。读着读着,就上瘾了,就成习惯了。

六、读书的好处太多

约而言之,读书养性,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时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学以聚之——每逢双十一打折时,我都会大购一批书籍。买书快乐,读书更快乐。

读书虽苦,但苦中有乐,非入其境者不能得其乐也。我自己体会到,读书读至快意处,则兴趣高昂,心意激荡,直欲手舞之足蹈之。故我好读书,曾彻夜读书,不知天之已明。达此意境,则终生不欲释书。因此,读书丝毫不以为苦,反是快乐之事。家人常不知余乐,反谓余枯坐终日,读书甚苦,是亦不知书也。

我平时喜欢购书,且乐此不疲。每次所购书到,即觉欣喜异常。东翻翻西看看,拿起这本,放下那本,喜不自禁。

读书人之乐,有愈于发财,非其人不知也。瞻前贤学问,巍巍高山;思古人医道,洋洋大海。吾辈仰之、羡之,心生渐愧,能不自醒而奋起乎?故治学读书亦向贤比贤之唯一正途也,岂能不尽心哉。悟以往之所失,知来者之可追。任重道远,吾辈努力且从今日始。

人生苦短,需进取努力,志存高远,治学济世,以不负百年。前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思天下之兴,行匹夫之责”,其志向远大,极为吾辈楷模。

人生有涯而求知无涯,故读书治学,以广德行,存心性,长学问,达高明。为医者尤需如此。临证之余,且需发弘读书之风,以继天人之责。欲求医道,舍此奚为?

七、读书要敬

我学习中医多年,自己体会到,要想学好中医,非守静守敬不可。就敬字而言,对往圣先贤要敬,对中医经典要敬,读书要敬。平时持身恭敬,敬天敬地,敬师敬长辈。居身敬肃,即是修行。修敬则心静,心静则学问自能渐深。尤其是少年人,问学时最当持一敬字。且修敬则自然谦卑,谦卑则能近道,因为道在低处。

我是一名中医人,但同时我也是一个读书人。买书,然后读书,再买,再读,多年来一直这样循环着。虽然,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但许多时候,不妨只为了读书而读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甚至不为了获取书中的知识,只是享受读书的感觉。静坐在书桌前,抱着本书,随意翻看几页,就是这种感觉,也极是令人享受。如此读书,没有功利,只重读书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简单来说,就是喜欢读书,读着玩,读着开心。我常如此读书,我也喜欢这种感觉,愉悦与静美。

八、读书与临床

读书乃临床之起点。历代名医从没有不读书而能成就医术者。我辈面临中医式微之现实,急需振兴中医。而振兴来源于继承,继承源自于治学,治学非读书不可。

故需淡泊定志,沉潜涵咏,久久思悟,通其精微,以求渐入医径,有所成就。重任在肩,我辈且奋发图强,日日精进。苟不努力,不学则无术,焉能继承中医。

医之成大事业者,皆读书人。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已成榜样。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是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清代名医叶天士不读破万卷书,不敢轻言医。以上皆是楷模,我辈尚需努力。医道渊深,不读书则不能得古今医旨精华,只凭自悟,何能得与前贤比肩?!

学中医,读书是必需的。历史上没有见过不读书而成名医者,凡是名医,皆精于读书作学问。因此,要想精医,读书加临床,二者不可缺少,久之自然中医境界有所提高。每一位临床家都应该是读书家。家有万千卷,胜于百亩田。

九、读书与思考。

读好书,如临美景,奇山异水,自眼前流过,忽尔忘己,目不暇接。久久用心,神魂游历于作者笔端,恍然不知今昔明昔。读中医书,偶至此种境界,自觉神清气爽,有不能道之舒畅明彻。盖古之大医身具圣贤仁心,笔意流淌,中含自然天地之道。吾辈捧读其文,妙悟其境,方谓善读书者,而字面所述反是末意矣。

我读书并思考历代大医的生活处世观,最终得出一条结论:不矫情,事事求其心之所安的。

我时常想,如何才能成就一名大医,大医不但拥有高明的医术,更重要的应该有高尚的医德及医心。为医者首在安定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诸事而烦乱,养得浩然正气,则诸邪不能侵犯。我辈学医,当学其“求其心安”的精神。

十、读书当静心

冬月天寒,阳气内敛,肾精得藏,相火藏于肾水之中而不妄起。心神清明,最好做学问。冬月人已静,雪夜读书时。冰天雪地,静坐书屋,神无外扰,潜心读书。漫漫冬月,耐得寂寞,息心断虑,静谧淡泊。虽终朝独处一室,而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与书为友,以书为伴。如此心境,收获亦丰,岂非人生一大享受。

读书时心极静。我在沉迷于读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大学》所讲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境界。我的心扎根于中医,算是有了定。因为定而生静,不管读书,还是写作,亦或是临床,只要是关于中医的,就很容易地心静而不烦了。

我很享受中医带给我的这种心静的感觉。况且,临床中因为心静而能思虑出合适的方子来,写作中因为心静而能写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让我欣喜了。

小结: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让疾病消失,让痛苦消失,让健康重拾,医学就如一场戏,中医是剧本,而我们都是演员。我一直认为,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努力工作不是为了挣钱,而是提高自己的心性,磨砺自己的人生。平时除了本职工作,总要读书,读书是我生命的延续,是我的无上享受,也是我的责任。不读书,干什么呢?!

董注:本文由我的学生欧江洪整理,愿意与诸位读者分享。#中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cs/1350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