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吃不下,困倦嗜卧,面白唇青,腹痛泄泻,腰膝冷痛,足软手弱,声低息微,同时又有咽痛,无故眼睛发红,牙疼,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予扶阴之品。
但初服辛温,如桂枝,肉桂,附子,干姜,生姜,补骨脂等: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两小时者。有鼻出血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喉痛,眼睛发红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想喝冷水为准,即使喝一二口冷水,也没关系。
服辛温药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停,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忌不可吃止咳润肺的药,否则难以排出,终是病根。
服辛温药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出汗,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毛窍而出也,以饮食渐渐增加为准。
服辛温药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已。
其中还有辛温回阳,而全身出现大痛大热者,此阴陷于内,得阳运行而从外解也,半日即愈,不必害怕。
以上是服辛温之药可能出现的问题,遇到以后,一定要咨询处方的医生,才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按:服药一二剂,七八剂,十余剂,二十余剂后,所现烦躁,昏死,鼻血,口泡,喉干,喉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发斑,痛痒,腹痛泄泻,困倦,不食,大痛,大热等,都是阳药运行,化去阴邪,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外解,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清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一剂滋阴,以敛其所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这确是重要经验。
笔者临症深有体会,确信其真。病者服辛温一二剂,有流鼻血者,有喉干喉痛者,有口内起泡,口腔溃烂者,病者及其家属多认为是辛热太过所致,当即向其解释,如系热甚火大,何以不思冷饮以自救,明是阳药化尽阴邪从上而出,继服病将好转。病者亦遂相信,安心服热药,不久即收功。
更有多服几剂热药而咳嗽痰多,日夜不辍者,乃肺胃之阴邪,因阳药运化而上出。
亦有痰饮病服热药数剂,反觉胸中满闷不舒,有痰粘在喉中,甚至干咳无痰,此为阳药将凝聚之寒湿痰蒸化,病将因此而解之兆。
更有服热药数剂或十数剂,而周身面目浮肿或发斑者,此为阳药荡去阴邪从毛窍而出。
至于多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风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硝等而腹痛泄泻,自然是阳药涤去腹中凝聚渣滓从大便而出。
此诸种情况,笔者都曾亲身见过,即以郑氏所说,一一向病者及其家属善为解释,以坚定其信心,因而治愈者不少。
这是业医者除用药治病外的必备能力,颇为重要。郑氏还提到阳药服至通身发热,阳已大复之后,即与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诸症自愈。亦系重要经验,笔者每用黄连阿胶汤,获得满意效果。
另外就是服寒凉药,滋阴药可能出现的问题。
大多数寒凉滋阴药,如地黄,麦冬,天冬,柴胡,蒲公英,黄芩,黄连等,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若服药一两剂,或三五剂,就出现腹胀,便溏,不想吃饭,食后胃胀不消等症,即是药不对症,说明你脾胃虚寒,不能服此凉药。应即时停药。
若服至十余剂,或二三十剂,出现腹泄,腹胀,食而不化等,而其他病症已经缓解或痊愈,那就是用凉过久,伤及脾胃阳气,也应停药,并可用阳热之药以扶阳抑阴。
还有服凉药,滋阴药,如服六味地黄丸,或食肉类后,而出鼻血,甚至头上长痘发疮者,此是阳气不足,又加滋阴寒凉之药,血液循环不畅,郁滞而出血,或郁而生热而长痘疮。应停服后,改用阳药以消阴寒。
有的病人,看过几本医书,或拿了药方在网上查询,看此药能否治此病,便认为某味药不宜,某味药太散,某味太凉,某味太热,然后自作主张,予以加减分量或品种,如治与病合则自以为功,若不与病合,则归咎于医生,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聪明,害人害己,万万不可。
还有一等病人,过于小心谨慎,一点小病,药才入口,稍有变动,添病减病,不自知也,又忙换一医,甚至一月换六七个医生,每每误事,小病拖成大病。要知药与病有相攻者,有相对抗者,怎么能马上说药不对症呢?应该多等些时间,以尽药力,观其反应。古人称,用药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向导,有缓攻,有急攻。病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两三次发散药,有立见松减些者。气滞,食滞,腹痛,突然昏倒之症,服行气,消导,开窍之药,有片刻见效者。若是内伤虚损日久,误服宣散,清凉,破气,滋阴等药,酿成咳嗽白痰,中午和半夜发潮热,腹胀面肿,气喘等症,又非三五剂,吃三五天,可见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来复之说,或三十剂,五十剂,甚至七八十剂,始收全功者矣。
当今之世,经济物质丰足,人们尤重价贵之补品,如人参,鹿茸等,对价廉之桂枝,附子,干姜,大黄等视为毒药。实是不知阴阳虚实至理,病之当服,每一味药都是至宝。病不当服而服之,每一味药都是毒药。此是至理。
还有的病人,这次患此症有效,下次又患此症,就自行拿上次药方抓药服用,最不可取。须知同一病症,病因不一,用药即不相同。比如咳嗽一症,这次是外受风寒导致的咳嗽,用桂枝麻黄汤一服即愈。可是下次又受风寒而咳嗽,却有食积在先,再用桂枝麻黄汤就治不好了。所以医不执方,病家也不能执方,应该辨证求因,因证施治才可以。
再就是在服药过程中,无论服用辛温之药,或寒凉之药,饮食都宜清淡,别吃生的,冷的食物或饮料,以及过于辛辣之物,且要少食油腻之物,如肉蛋奶类,以便于药性的发挥,气血流畅,病也才易于康复。
什么都不加的白粥,无论大米或小米熬的粥都可以,适当吃点蔬菜,这是最养脾胃,最好吸收,最养气血的。特别是对于脾胃虚寒之人,肉蛋奶吃了反而会出现便秘或腹泻,更应该以粥为主。
最后,希望病人与医生互相信赖,多多沟通,一个目的,让身体早日康复,并保持健康。特别是平日之中,身体出现问题,咨询一下曾经给你治好过病的医生,再做处理,不要随意服药,这样会少出差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