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刘健主任当前中医切肤之痛的3

时间:2022/4/18 10:50:07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5月18日晚19:00,君和青年中医成长营夏季课程第一期顺利开课,医院刘健主任线上和大家分享了当前中医面临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因内容较多,本文就“当前中医面临的问题”部分做了文字整理和编辑,“解决方案”部分将会在下期推送。

刘健

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内经硕士,中医内科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经方学术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优秀人才,江苏省中医青年之星,国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医院青年博士联合会理事,医院青年医师中医传承协会副会长。

热爱中医事业,强调中医三基重要性,擅长中医脉诊,用药精当。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多年,擅长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各科杂病。

中医切肤之痛的三个问题

1、中医行业缺乏行业标准

我们现在好像是引用了现代医学西医的行业标准,所以不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行业标准和行业模式在运营的。

2、中医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

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都非常的困惑,这家提出这样的方法,那家提出那样的模型,让大家去学习,可能都很难掌握中医的内核。这个方法就是不管是通过教材的学习,还是后续的我们走上临床以后的学习,他们都很难真正传承中医,我们发现中医传承出现了断层。

3、中医缺乏研究手段

现在大大小小的中医科研项目,基本上都是沿袭以现代医学的科研项目手段。

所以我们发现中医没有自己的行业标准,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自己的研究手段,这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切肤之痛,也就出现了中医传承的一个重要的断层,因为我们缺乏了中医的内核。

每个中医人都站在现代科学视角看中医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只能引用现代医学已有的这些方法,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西医内核,中医元素外壳。它的实质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上去看中医。因为从我们小学、中学、大学、大学后的种种教育而言,我们其实都是站在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这个视角上的。所以你要想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必须有一个传承的方法和纽带,没有这样的纽带,断层了怎么办?我们只能站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上看中医。

所以所有的结果都是西医内核和中医元素外壳,只不过内核所占的比例和外壳元素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那么往下演化,这个内核一旦改变之后,中医的内核演化成了西医的内核之后,然后问题就来了,你看他越演变越裂变,这个后续的问题越多,中西这种掺杂的这种东西越多,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的医疗越来越混乱。所以这个是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原则性原始性的问题。

中医悖论--舍本逐末中医治疗

我医院医院或者是在体制外的医馆里都看到这样的现象:好像越治不好疾病,病人反而越多,挣钱越快。为什么?

因为患者他来找你,很多时候他不是要治疗疾病的,他的目的只是要改善一下症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目前所谓的治病并不是真正的治病,而是在改善症状,那么越能改善患者症状而治不好疾病,那患者医院,医院越建越大,挣钱越来越容易,分科越来越细。这个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因为现代医学是主流医学,中医学,其他传统医学、民族医学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因此不需要有独立的医学体系,只需要能够改善现代医学改善不了的症状,现代医学改善不了的指标即可。

另一方面,对于患者而言,一般是在主流医学的治疗下,当主流医学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才求助于补充医学,比如说我们的中医学。患者是急功近利的,他要求的就是迅速改善症状,所以我们现在的中医被培养成一个模式:大家谁能改善症状谁就是英雄,谁能改善症状谁就厉害,而对这个疾病没有深入的思考,症状等同于疾病,只要改善症状,疾病就好了,患者就好了吗?可能按照现代医学的诊疗标准,患者的症状好了,疾病确实是好了,但是按照我们传统中医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我们虽然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但我们可能忽视了疾病的本源。

西医不够中医凑,中医不够西医凑

这样一个疾病按照我们中医学的这个理论体系,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患者的核心问题在哪里?如果不能知道这个,我们治疗这个患者的话,往往只是改善症状,在节点处置,在某一个症状的这个特征下去改善。所以会出现西医不够中医凑,那么西医不够是什么呢?就是它的这个治疗方法不够,我们用中医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只是我们叫治疗方法元素,中医元素,来改善他的症状,其实你是对这个疾病没有认识的,只是一个治疗方法元素。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叫中医不够西医凑,我们中医人去讲这个中医治疗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患者问医生我这个症状怎么能改善,我们往往都会引用一大堆的这个理论,但是你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理论都是西医学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真正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就会出现西医不够中医凑。

西医不够中医凑,凑的是治疗方法,是中医元素;而中医不够西医凑,凑的是西医内核。

轻视三基--无本之木的中医“临床”

正因为我们对于疾病没有认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需要改善症状就行了,因为只需要改善症状,所以现在我们对于中医的要求很低,他并不需要去掌握这种深邃的中医理论,也不需要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弄得非常的清楚,甚至于某些中医技术也不需要掌握,所以就导致他们非常轻视我们中医的三基: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

如果我们丢掉了中医三基,只强调所谓的“临床”疗效,其实就相当于你拿了一个遮羞布,把这个问题给遮挡住,遮挡住之后好像没有问题了,我们中医也有疗效,但事实上我们培养的只是改善中医症状的“三素”医生。什么叫“三素”医生?是建国初期的赤脚医生,因为缺医少药,所以这种医生他会用激素、维生素、抗生素,治疗以后症状迅速改善。我们现在的中医如果只是培养所谓改善临床疗效的医生,那只是在培养中医的“三素”医生,其实跟只会用激素、维生素、抗生素等之。

技术尴尬--中医基本功成为“绝技”

中医一开始就没有仪器设备能够替代望闻问切,也没有一些相应的这种所谓的理化指标,这个影像指标能够帮助你进行一个中医的疾病的这样一个诊断,所以我们就发现中医基本功一旦丧失之后,我们整个中医就像瘫痪了一样。

中医跟西医的最大的差别化在哪?现代医学西医它有非常丰富的检测手段,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影像学、理化检查等等一系列的指标能够帮助你,还有专家共识,还有疾病的诊断标准,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给你提供一个丰富的诊断手段,那么这个诊断手段是什么?是帮助你套疾病模型的,一旦诊断成立之后,你套这个模型之后,你就在这个模型的下面再套小模型,然后看完小模型之后,这个治疗方法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就是说它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当你套模型套对了以后,你的治疗就有效。

但是中医的特色是辨证论治。中医没有疾病的概念,中医疾病好像就是症状,我们可能认为这个症是我们教科书上写的疾病的某一个中间阶段的一个特征性或是一个状态的集中体现。中医的这样一些名词就会出现概念混淆、概念混乱不堪的一个状态,就是我之前讲的其实还是三基不过关,最后我们就发现了,我们只要能把它套上模型就好了,不管是什么模型,症状模型也好,病机模型也好,疾病模型也好,只要你把它能够套上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我们能用得起来,然后模型越多,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就越多,有几种模型,就有几百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这样看上去似乎是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本质是中医内核的一种丢失,也就是经典中医临床思维的缺失。

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就是说真正需要的是传承我们的中医思维,只有传承中医思维并用于指导临床,那才是真正的中医。

预告来啦

君和青年中医成长营(夏季)

第二期课程

5月25日晚19:00~21:00

主讲人:花少

主题:经方扩展应用的常用思路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zycs/1280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