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综年中医基础理论冲刺1

时间:2022/7/1 13:49:23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重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脏腑论杂病。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三品分类,四气五味,七情和合。

《脉经》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脉法

《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

《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金元四大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河间):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称为寒凉派;《素问玄机原病式》

攻邪派:张从正(子和戴人):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方法。《儒门事亲》

补土派:李杲(明之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脾胃论》

滋阴派:朱震亨(彦修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滋阴派;《格致余论》

明清温病医家

创戾气学说。《温疫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温热论》

创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湿热病。《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

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医林改错》

例题: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A)

A朱丹溪B刘完素C张从正D张元素

重点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整体观念:

内涵: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①生理:(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②病理:有诸内必形诸外③诊治:视外揣内④养生: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天人合一)(①生理②病理③防治)均从季节昼夜地域论述。

(3)人与社会环境统一

常考原文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因地制宜四时养生

3.辨证论治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例题:(.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D)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重点三阴阳学说(必考)

1.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

(1)相互转化(2)无限可分

阴阳分类表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组织结构:(脏腑形体经络系统)

(2)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病理变化:(病因病理)

(4)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5)疾病治疗

例题:(.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的阴阳关系是(B)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平衡D阴阳制约

重点四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正常)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即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

相侮:(即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相乘)而侮所不胜(相侮);

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相乘),己所胜,轻而侮之(相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

母病及子病情浅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

子病犯母病情重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

子盗母气:子盛母虚的虚实夹杂。(肝火盛肾阴虚)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

相乘病情重所不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病情浅所胜,我可也。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3)用于诊断和治疗

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例题(.3)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A)

A角、徵、宫、商、羽B呼、歌、笑、哭、呻

C筋、肉、脉、骨、皮毛D青、黄、赤、白、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中国中医考研原创,谢绝其他平台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spf/1329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