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界值得争议的几个问题
刘敏如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理应跟上步伐,因而“中医现代化”成为又一个中医界近十几年的热门话题。“中医现代化”问题也带来了中医“科学”属性、中医量化、可重复性与国际接轨等问题,在讨论坚持中医特色优势之前,必须首先研究中医学术特点如何纳入这几个科学要求的内涵问题,简单借鉴甚至复制西医学标准,并以此评论中医现代化、量化、可重复性、国际接轨,必然实现不了“中医现代化”而潜移默化成了中医“西化”,这方面的导向失误教训不少,无法回避应该总结。
1.“中医现代化”的讨论
有人以为要发展中医药关键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言外之意中医缺乏科学性,仅仅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而己;也有人担心亠谈现代化就把中医变成西化,中医就变质了。事实上任何科学学科都有亠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问题,不是因为不科学才需要科学化、现代化;也确有以西医型态为标淮衡量中医现代化的失误教训。各种辞书对科学的定义几乎都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按照这个概念,中医的科学性根本不容置疑。我们的“中医现代化”观点是:不闭目塞听,“不失自我”;返本开新走现代化的路:
坚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优势与特色,以辨“证”为据,以辨“病”为依,方药随证化裁,釆用现代科技为研究所用,跟上时代步伐,参与世界“话语权”,将发展中的中医药走向国际,为世界人类健康服务。具体而言,中医药的现代化是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中医药自身的特点研究与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化了的中医药仍然是中医药。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西化;也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是要发展符合中医理论的新中药,而非西化中药,也不等于植物药,更不可废医存药,须“以医带药”。中医中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被取代。
我们和很多同仁赞同“中医现代化”,但决不可“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离开中医诊治的实践,离开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离开与人的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用西医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根本不是什么‘中医’;用西药解析方法、化学提纯所取得的‘成份’,已根本不是什么‘中药’”。如此以往,中医的科学核心与精髓将处于被淹没的危机之中。
从以下发言可了解中医现代化见解之一斑: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说:“首先要知道几千年来无数的大医和先哲们呕心沥血的成果是什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医的现代化。对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成果茫然无知,你搞什么现代化?你根本不懂啊,没资格来讲中医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含义成了“中医的西医化”。“他们不相信中医几千年来通过临床实践的结果,他们只相信小白鼠身上实验的结果”,使“中医学术陷入了错误导向的混乱之中。”只有返本才能开新,只有与五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在中医学规矩准绳内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中医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可能出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成都中医药大学郭子光教授强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思维汇流与交融的新世纪。现代科技(包括西医)是西方文化、思维“基因”的表达和载体,而且是东西方文化、思维汇流与交融捷足先登的领域。中医“现代派”虽倡“病证结合”,强调科研项目要以中医为出发和归宿,凡是无法回归中医学术体系的研究成果,都无法算是中医成果。然而,“现代派”至今尚未成功地建立起针对中医宏观、整体、动态、综合体系的实验研究方法,又没有得到研究复杂事物的仪器来支持,往往沿用西医的一套,导致其科研和临床容易滑向“重病轻证”,“以病代证”,甚至中医西化的误区,不可不知。包括中医、西医在内的各门类学科,随着自身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研究成果产生的新观点新理论相互渗透熔冶,理论架构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可从专著论文、成果鉴定和教材教案诸多具体表述充分反映出来。惟“中医现代化”怎么个“化”法,即既能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又实现了“中医现代化”,其具体方法和途径值得探索深究。这不是开几次会,下几道指令能够解决,看来还得在全国中医界“普遍开花”,分工合作,通过提高临床疗效,以取得的无数个实际成绩的“量”的积累,届时“瓜熟蒂落”产生“质”的飞跃,实现“中医现代化”。这个“化”永无止境,永远“与时俱进”。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杨玉辉博士:“中医学实际上是意识科学和人体科学层次的科学。事实上,从现代的角度要真正理解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在意识科学和人体科学的水平才有可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今天显然还做不到,但我们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中医现代化“应该是对传统中医学和当代自然科学的双重超越”,必须坚持“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必须借鉴和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但又必须超越当代自然科学………必须站在未来人体科学的高度来思考和规划中医学的现代化”,“必须以中医学传统的创造性传化为根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寻找其现代的生长点—即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更接近、更能联系起来的因素,并以此为根,让他在现代条件下发芽结果、茁壮成长,这样以点带面,并最终带动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也就是以传统中医学中具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为根基,将其作为现代中医学的生长点,并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生长点的茁壮成长中,促进中医学自然渐进地走上现代发展的道路。在这一点上,要强调的是我们时刻都要意识到中医学几千年的传统就是中医学的根,丢掉了中医学几千年的传统,中医学也就无根可依,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发展。”
“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继承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已任,从始至终谨守中医理法方药一体化逻辑思维,辨证施治,西医病名诊断作为参照,断无“西化”之虞。例如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老中医蒲辅周(~),以擅治急危顽难大症著称于世,他每于应诊、会诊时遇一些现代医学检查,都要叫身边中西医学生反复讲解明白。但他向来不为西医病名所迷惑,坚持中医理法方药一体化原则,有是证用是方,如以温法(射干麻黄汤)治疗腺病毒肺炎;温阳剂附子汤加味治疗阳虚型高血压;通因通用法治痢疾,出奇制胜,俱竟全功,堪为明证。
2.中医的“量化”问题
中医的“量化”也是需要研究的,如何“量化”?“量化”的方法不是现代科学所能完全解决的,所以“无法量化不是科学”的说法并不完善。现在的循证医学、流行病学,有些方面可以借鉴评价中医“证”在疾病学中的意义,参酌有关影响“证”的形成因素,诊治疾病,是中医临床学的最主要的特点。例如“哮喘病”,一些患者素体阴虚有热,但当寒潮突袭,卒不及防,为暴寒所折,形成表寒里热的“寒包火”证,面对这样的证型,实验室检测不出阳性结果,但是,小青龙汤加石膏可以治愈。中医临床中常见的“五心烦热”亦称“虚热”,指患者胸中和手足心发热且兼烦躁,每使患者极度难受,寝食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体温表是测不出这种“虚热”的,能说无法量化“五心烦热”体温,就不承认患者存在此症状,也就不相信中药养阴清热治虚热的疗效吗?又如中医辨证为诸如上热下寒,上实下虚,寒热夹杂,虚实并见,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等错综复杂之证,以西医学观点殊难解释,也无法以最先进的检测仪器查出来。如此能说“无法量化就不科学”吗?
人的思维、情感用仪器仍无法即刻准确测知予以“量化”,无法因此就说《心理学》不是“科学”。近几年来国际医学界热议的诸种表现形式的“亚健康”,多无法“量化”测知,无法因此说现代医学也不是“科学”了。宇宙问题多如牛毛,就问四个:其一,宇宙究竟有多大?有无边际?其二,宇宙有多少行星、恒星?它们各自的重量是多少?其三,外星球有无如人或超人样“智慧生物”?其四,几位科学家最近推断,两亿五千万年后,地球及各种生物都将毁灭,几大板块熔成一块,这个大悲剧能否避免?怎样避免以保护人类文明?这些连当今最权威的有关科学家也难答上的问题,因无法“量化”宇宙,难道《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就无法称其为“科学”?其实中医早有量的概念,如以脉的变化(急脉、微脉、结脉、代脉、芤脉等)测病之属性、吉凶;病危时有汗、无汗、大汗、微汗以视亡阴、亡阳程度,其间则有中医的量化;更不说中药及处方有严格的量化规则(当然还当继续攻研),只不过现代手段还难测出其中量的变化,也就订不出中医的量化标准。所以目前以中医量化问题斥难中医研究成果是了事二不实际的,甚至有点故意叼难,影响了中医学术研究。科学“难题”多又多,要随时代解答。僵化科学,本身就不科学。为何总是要苛责中医无法量化、不科学?随着科学的进步,相信中医疾病学的特点是可以逐步取得量化的,没有理由认为现在无法量化的,就是不科学的!
3.中医的“可重复性”问题
“无‘可重复性’无法称科学”?众所周知,世界上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可能一种疾病在两个病人身上完全相同,经用中医思维指导,即使同一个疾病的两个或数个患者,以其症状、舌苔和脉象之不同,结合地理、季节、气候和秉赋体质之各异,经综合判断后的辨证、立法、遣方和用药,肯定不尽一致。但是,正是这种不一致却提高了个体的疗效,实际上中医治病大原则都是有可重复性的,比如辨证确定为风热感冒,用银翘散治疗普遍均可取得疗效,但如果又根据个体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加减,疗效就更理想,这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指谪中医治病“可重复性差”的说法是片面的,临床上西医用药同样出现重复性差的问题,同样受感染肺炎双球菌的病人给予同样的抗生素,有的有效,有的就无效,有的早愈,有的经久不愈,也是常见的现状,能说抗生素完全具有“可重复性”吗?何况人体是复杂的,疾病也是变化多端的,无法因强调“可重复性”而丢掉因人、因时、因地,哞降低疗效则不可取了。
中医“治病当守其大法”,“守”即“可重复性”,如属热病当清热、属寒病当温寒,亦即大法是“可重复性”的,主方是相对稳定的,再随症加减化裁以提高疗效,所以中医也讲“可重复性”.只是切入重点不同,每个人的个体先天后天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的,治疗的反应也不一样,目前的科学还无法丝丝如扣地捡测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动态反应的可重复性。你侦测不出就不承认我治有效或无“可重复性”?这是典型的“科霸现象”
4.关干中医的国际接轨
近几年,中医界的启动者、支持者时兴“国际接轨”论,“紧锣密鼓”热闹了好一阵子,犹如中医再不想尽办法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将不再认可中医,中医学将遭到“灭顶之灾”似的。时移势易,时过境迁,中医学依然“巍然不动”,整体上仍保持着旺盛发展势头,国外“中医热”仍方兴未艾,来华留学中医者一年多于一年。此诚如邓铁涛老前辈一针见血之语:“论中医学,最高水平在中国,论接轨是外国向我们接轨”,“因为中医药学不仅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不存在中外与宗派之争”。国外学界权威如英国帝国理工学JeremyNicholson教授等主动前来“接轨”,他们希冀进入这个硕大渊深的科学宝库中来探取中医这个绝世珍宝,表明其睿智和前瞻。“接轨”二字很严格,两者联机一分一毫都无法有差错,否则“火车要出轨”。世界医学与中医药学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医学,内容、形式、标准、规格都不同,是无法接轨的,除非改造一方或重新“倒模”,才有可能接轨。这简单的“接轨”二字,可能付出几个世纪才可能整合,所以在目前这个提法是不现实的,否则中医的轨道就不存在了。医学的目的是保障人类健康,不同的医学体系通过彼此“互补、磨合、渗透、结合”是符合实际的,一下子去和不同轨的接轨,“他大你小”;“他强你弱”可想而知结果。
5.关干中医特色
“要体现中医特色”,坚持自身的特色,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什么是中医特色?要认真全面定性。认识中医特色无法简单化。曾有说是“整体观+辨证论治”;“文革”谓之“一根针、一把草,简、便、效、廉”,也有虽未明文写出但一说抓特色就抓针灸、推拿、骨伤、民间验方,绝活绝技,卢火神、张金刀、周气功、拜师收徒,并非说这不算是特色,但不是中医学最本质的特色。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岂有如此浅浮地去认识他的精毕!我们天天喊中医特色,为什么总说不清楚,或简单理解,那么中医特色在那里?特色就是中医学整体中的具体化。他的独特就在于他发源于中毕民族文化,有着与西医学全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按中医学自身学术发展就是体现他的特色。所以认识中医学的特色、特点就要全面懂得中医。不懂中医整体,又怎能了解他的具体,找出他的特色呢!只有全面学习深刻了解他的全貌才能懂得他的特色具体在那里,才能就问题抓特色。不可能陇统说得清他的特色,正如哲学上谈的“人”是抽象的,具体到某人才是具体的。也许有人问你们学中医了解全貌,为什么不具体说清中医特色?是的,应该说得清的,但不是三言两语讲“派”、抓“刮砂”、诊所改为“堂”就是表现了特色,需要组织专门研究。本书在“原创中医文化历史辉煌”项作了初步概括仅供参照。
6.关于中医还在吃“政策饭”
在贯彻中医政策、扶持中医发展过程中总能听到卫生界(含中医界个别貌似“高风亮节”与“超然物外”者)和社会上时有极少数人发出不和谐音:“中医就靠吃政策饭”;“建国已经这么多年,中医怎么还在吃政策饭”?这些论调虽不是“黑字写在白纸上”,但“谬误久了便成真理”,要有一个正面认识。
政策的重要性、权威性就在于它巩固政权、保护国人、保障各项事业的发展。谁不依靠政策!谁不“吃政策饭”?若当初中央严肃处理贺、王之后,肃清其在卫生部的流毒,排除科学西化思想干扰,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医政策,让中医与西医并驾齐驱,同步发展,中西医人员比例不会从建国初期的3:2:1,惊人大逆转为年的1:54!贬损中医吃“政策饭”者,殊不知他每天照吃不误。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安定,百业兴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等重大变化,正是靠陆续制定的若干法律和政策所取得的结果。对此,连那些素来对中国敌视的国外资产阶级政客,或往昔戴有色眼镜看我们的人们,也赞叹不已。没有这些法律及政策,我们的国家,可能还依旧沉浸在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怀疑一功”、“打倒一切”和“越穷越革命”里,何谈解决温饱?何谈建设国家?何谈社会和谐?至于令世界震撼的两弹一星,重返联合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飞船上天、嫦娥奔月和举办奥运、高速铁路等都只能是画饼充饥。“政策”,岂可须臾离开!说中医“吃政策饭”,这些人在贯策中医政策必然有偏差。20多年前德国中医学会会长、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就当时中医遭遇发出感叹:“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