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相关行为,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并与中医药核心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药膳食疗。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治未病”的主要内涵,而中医药膳贯穿“治未病"整个过程。渊源流传,古源今用“药"、"膳”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中医药膳,最初形成于秦汉以后,成熟于唐宋。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载药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都是药食兼用的中药。张仲景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明清中医药膳学更加完善,《本草纲目》中仅谷、菜、果三部就收有多种,其中专列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禁忌等。健则益寿,病则御疾养正御邪药膳可养护正气、抵御外邪、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安排药膳、饮食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的旺盛,正如《灵枢?五味》所言:“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只有“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而药膳发挥了食物的特异性作用,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葱白、生姜、芫荽可预防感冒,绿豆汤防暑,山楂降脂预防动脉硬化,大蒜杀菌防治呼吸道和胃肠感染等。未病先防遵循“治未病"理念,药膳中的食材多取于天然动植物,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等特性对脏腑、气血、阴阳的选择作用来调整脏腑的偏盛偏衰、气血失调及阴阳失衡,使得未病脏腑机能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枸杞猪肝汤预防夜盲症,海带鲫鱼汤预防甲状腺肿大,番薯玉米羹预防脚气病等记载。既病防变疾病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药膳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根据其传变规律,辨证施膳可防止其传变。根据叶天士“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性治疗思想,药膳食疗可使已病脏腑机能增加,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瘩后防复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加,复发率亦随之增高。如癢后再加以药膳调养,对巩固疗效及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如丹参粥、首乌大枣汤、桑棋茶等可以防止诸如高血压病、心绞痛、脑中风的复发。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防止产后恶露不净、腹中绞痛等。三因制宜,科学施膳人位于天之下,地之上,人与天地相参,人体阴阳升降与四时阴阳消长相应。因此,药膳亦应遵循天人相应、形神一体、动态时空的原则而加以调节。“注重整体、辨证施膳”是正确使用药膳的基本原则。如《金匮要略》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补体,为害则成疾。”中医药膳更注重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强调一人一膳。因时而异人与日月相应,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饮膳正要》载:“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篇云:“正月勿食葱,令人面生游风。二月勿食蓼,伤人肾。三月勿食小蒜,伤人志性。四月、八月勿食胡荽,伤人神。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气力。五月五日勿食切生菜,发百病。六月、七月勿食茱萸,伤神气。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心脉。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蓬,令人多涕唾”。因人制宜“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天,皆自人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选择不同的药膳,达到与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协调而延年益寿。小儿脏腑娇嫩,不宜大寒大热;青年体壮,荤素搭配;壮年以后清淡为主,避免油腻、烈酒、辛辣,以免损伤脾胃;老人多肝肾不足,不宜温燥,更不可过食肥甘咸味,宜温、熟、软的食物;孕妇恐动胎气,不宜活血滑利之品。肥胖者多痰湿,忌食甜味油腻,宜食蔬果粗粮;瘦人多火,忌食辛辣助阳之品,宜食清淡润燥之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使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因此药膳亦应有差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而形成的饮食习惯。南方湿多热甚,宜食甘凉、甘寒、辛凉等降火清化之品,忌辛辣、助阳、助火食物;北方地高气寒之地,饮食多热而滋腻,宜辛温、补阳、助火食物,如狗肉、花椒、辣椒、羊肉等,忌寒凉食品如苦瓜、燕麦等。中医药学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治未病”,思想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