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的杀手锏

时间:2022/4/22 13:11:07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自己在学习中医之初,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读书也很多,疗效差强人意,也无法体会中医加减灵活运用之妙。后来遇到中医脉诊大家张润杰老师,有次一起交流,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脉诊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现在想来,脉诊的确是中医的杀手锏,是中医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根据脉诊可以抓住疾病的本质。我曾讲过,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难得糊涂的,一个优秀的中医师心中已经没有西医的病名,诊脉时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气,考虑阴阳,考虑病患气的升降出入,不会关心西医是什么病,而是用中医的原理,看似“稀里糊涂”的把病治好。而中医的基石气和阴阳一定会在脉中体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咳嗽,我们要知道此人的气现在出于什么状态,咳嗽的原因太多了,如果脉象紧张度高,说明受寒了;如果浮取紧张度高,沉取搏指有力,说明是外寒内热;如果脉象浑浊,说明是痰湿内盛。等等。如果不懂脉诊,靠问诊,会很浪费时间不说,而且还很不一定能够判断准确。脉诊可以快速的判断疾病的本质。

第二,根据脉诊可以不被病号误导。很多病号会自述很多病情,拿胃部寒凉来举一例,很多人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如果单纯问诊,如果不懂脉诊,我们很容易考虑附子,干姜之类药物,其实中医临床中,胃部寒凉的原因会有无数的可能性存在。如果脉象壅滞,是痰饮或瘀血造成的,阳气不能宣发,自然而怕凉,如果脉象是轻取浮紧,按之搏指,可能是外寒内热,怕凉因为表层有寒。等等,只有我们摸脉,才可以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胃部寒凉只是中医脉诊应用的冰山一角,很多疾病,病人的描述根本不具有参考价值,很多人和我说,“大夫,我脾胃不好,你摸出来了”,真对不起,我真摸不出来,你给我的信息和我通过摸脉得出的信息是完全不对等的。

第三,根据脉诊可以精准的组合方药。很多中医摸脉时,经常考虑到这是什么证,应该用什么方,比如中医的方证学派,“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是大大限制一个中医发展的,如果从医一生,遇到很多失眠的患者,都背这一个方子,岂不是很无聊,很单调,中医应该是活泼的,灵动不拘的。方子是应为人服务的,为证而设,见证而方生,而小柴胡汤证,四逆散证,这些证恰恰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跳跃了人体气机的运行情况,直接跳到方药,把人和证放到方子这个局限的框架之内,方子是死的,人是灵活多变的。我们买衣服,首先是人去,根据身高体重高矮胖瘦,量身定做衣服,而不是感觉衣服差不多就往人身上套。个人以为,根据患者的脉诊情况,自己组方才是最吻合人体气机的。心中无方,见病而术生,见病而出方,乃是中医的至高境界。最好的诊疗方案一定是个体化诊疗,病人得病,永远不会按照方剂去得病,无论记多少方剂,最终还是学习能够针对疾病而灵活组方。

第四,脉诊可以确定用药的层次和剂量。比如一个患者肝火上炎,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用龙胆草还是栀子,还是黄芩,还是芦荟,还是菊花,这里面需要根据脉象,有个轻重的测量。再如,一个肾虚腰痛患者的用量,桑寄生用到10克和30克,效果是大不一样的。那么根据什么定剂量,当然还是根据脉象,只有脉象把握好,用药才能精准。

第五,脉诊可以判断疾病是否有好转。病人吃完五付,有无好转,这个需要大夫做出判断。很多病人服药后自我感觉是不明显的,这个时候,中医脉诊就是唯一判断标准,是否有好转,脉诊就会有体现。确保把每次复诊当初诊。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医是这样的,病人吃完五付中药,摸脉,有没有效果,有效果,那挺好,继续吃吧,没效果,吃的太少,继续吃吧,这是对临床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一个踏踏实实从事临床的中医大夫,一个负责任的中医大夫,他会发现,临床中,一天的病患,服药过程中,什么反应都可能会出现,治疗疾病的过程,有时候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医临床而远远不是某些中医大夫吹嘘的,效果多么神奇,“效果实在太好了,什么病都能治”,病人情况的千变万化,病人服药反应,是好是坏,同样是需要根据脉诊判断的。

总之,一个看似小小的脉诊,实际是中医所学全部知识在寸口的浓缩和体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知道古代的中医日诊二百多人的,问诊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就是靠脉诊。自古以来,没有人不学脉诊而成为中医大家的。作为青年中医,需要继续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yjj/1283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