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座脏象学说脾

时间:2022/6/29 18:54:57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脏象学说—脾孟景春

脾位于中焦(腹中),具有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转输营养水份,以及生化血液、统摄血液运行等功能。脾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故前人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的大部份功能,还包括运动、水液代谢、造血系统的部份功能。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脾主运化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脾是以运为主的,化是指它进一步消化来自胃中消化未尽的食物。这样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脾吸收后,通过经脉运送至全身,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其水液部份亦先由脾吸收而转输的,在肺、肾、三焦、膀胧等共同协作下,以保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故在理论上有“脾气散精”和“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因此脾气(阳)不足,运化失常,便会产生一系列病证。

临床应用:凡是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病证,都应从治脾入手,加强脾的运化。常见的有:

(1)脾虚生湿: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精微聚而不行,临床表现轻症为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少腹胀,亦有肠鸣便塘(湿胜则濡泻),治以参芬白术散加减,脾虚湿重者可形成饮邪、水肿,治以芬桂术甘汤、实脾饮加减。

(2)脾虚生痰:食物已化为津液,但由于脾气薄弱,散津不足,致津液滞而成痰,这种痰称之谓湿痰,所以张景岳说:“如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的理论根据。湿痰的临床表现是痰量多,质较稠,但并不粘,咯之较易,其兼证有胸痞口腻,不甚知饥,或食后作胀等。治疗上痰多时可用平胃二陈汤,俊痰少时,须用六君子汤以巩固疗效(其中甘草宜少用或不用)。亦即叶天士提出“治痰须健中”观点。

(3)脾虚不能生血:临床表现有心悸,头晕舌质淡,脉弱等血虚现象,兼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等,便属脾虚不能生血。治宜补脾,以脾为血气生化之源,营出于中焦,治以归脾汤。

(4)脾虚而致营养缺乏症: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食少腹胀,或大便搪,语言低微,四肢无力等。治宜健脾补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二、脾统血是指脾气对血液运行有统摄作用,统摄功能正常便能使血液运行脉管之中,而脾的统血功能又依赖于脾气的充盛。

临床应用:根据脾统血的理论,诊治一些急慢性出血病证。但这些出血多数见于下部,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形成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失血为多。

(1)便血:先便后血《金匾》称之谓远血。并有腹胀满,四肢清冷,口和唇淡,面色萎黄,甚或眼脸有轻度浮肿等脾阳不足现象。法宜健脾温阳、益气摄血,治以黄土汤。

(2)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伴有食少肢倦,头晕心慌,面色萎黄等症,舌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症属脾气虚弱,不能统血。法宜补脾益气、养血止血,治以归脾汤加减。

(3)紫癜(血小板减少紫癜):该症一般分为血热与气虚两类型,气虚型则属于脾不统血者,其临床表现除紫癜外,亦伴有脾气虚弱的症状和体征。法宜补脾益气摄血,亦以归脾汤加减治之。气虚型紫瘫治疗效果较慢,一般需服多剂,方能渐见效果。

三、脾主四肢是指出四肢的营养和动力是来源于脾气的散精。在病理上“有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等论述。四肢不用,即四肢软弱无力,甚则痊弱不举。临床应用:曾以脾主四肢的理论治疗一例顽固性冻疮。患者有大便易塘的脾卜虚证状,因此用当归四逆汤加了补益脾气而获愈。

四、脾在体为肌肉脾运正常则肌肉丰盈,脾运失常则肌肉消瘦;脾主肌肉的另一功能,是指脾气主宰肌肉的运动。因此凡见肌肉消瘦和肌肉运动乏力而伴有脾虚证状者都可以从补益脾气,调理脾胃着手。

临床应用:

(1)重症肌无力:其临床表现为精神疲乏,每至午后则懒言少动,特别是眼睑下垂,手软下垂不能握拳,口软唇弛,咀嚼无力,更不能食硬物等。以脾主肌肉的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原则紧紧抓住脾气失运,聚湿生痰,致精微物质不能正常营养于肌肉四肢,故使脾所属的部位(眼睑、四肢、口唇)出现严重的疲乏无力现象。治以健脾补气和胃化痰,处方以扶元散加减配合新斯的明治疗,取得疗效后再以培补肝肾之法进行巩固而获痊愈。

(2)周期性麻痹:主证是四肢完全不能主动活动,肌张力减低,四肢深反射消失,并有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泻等。其特点即每年在某一时期均有类似性发作,所以称它为周期性麻痹。在诊疗上抓住食欲不振,胃部不适,腹泻等脾虚症状,表现在肌肉、四肢,而病本在脾,便以脾主肌肉和主四肢的理论为指导,治以健脾补气,渗湿化痰。已有治愈的报导。

五、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是血液生化之所,又是统血的脏器,营血的虚实,可以在口唇部表现出来。

临床应用:一般无显著症状而只见口燥唇干,甚至唇裂出血,或见口臭,烦热易饥者,症属脾有伏火,或徐脾胃郁热所致。治宜泄脾胃伏热,治以泻黄散。其华在唇常用于诊断,如营血旺盛则唇红,营血不足则唇淡,脾绝不治则唇缩。六、脾在色为黄,在味为甘在色为黄一般是指病色的反映,如面色萎黄。在味为甘,一是指甘味的药物多数作用于脾的;一是指病证中口泛甜味,亦为脾病的一种反映。临床应用:在色为黄常作为诊断脾虚气血不足的表现。在味为甘,临床时常以它指导两种病证的诊治。

(1)脾瘅:一般急性热病中有口甜者称它为脾瘅,其临床表现除口甜外,兼有胸痞口腻,常吐厚浊涎沫,不思饮食等。它的病机为湿热内蕴,脾气上溢与谷气相搏。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重用佩兰叶.黄琴,其余山桅、黄连、竹茹等亦可选用。

(2)口甜见于慢性病,无热象而见口甜者,其它兼见涎沫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红,此属脾虚不能摄液。法宜温中摄液,治以理中汤或四君子汤加益智仁。

END

推荐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五脏-肺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五脏-肾

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分析

本文摘自:《江苏医药》年第9期

编辑:柳迪

图片来自:Bingimages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获取更多中医药知识,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搜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1327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