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摘要
瘟疫即现代医学具有一定致死性的传染病,古又有戾气、疠气、瘟(温)、疫、伤寒等名称。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挖掘中医对瘟疫的分类及判定标准,对当下中医界将“伤寒”与“温病”统领传染类疾病,以及以环境特征为标准判断邪气类型提出质疑,从而明确中医对瘟疫的分类及判定标准。
人类从古至今遭受过无数次大型瘟疫的沉重打击,每次瘟疫的流行均给国家带来重创,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和防范方法是医学界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来,中医参与到了SARS、流感、登革热、埃博拉以及年末出现的-nCoV的临床诊疗中,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医学角度准确的判定这些致病因素,从而对流行性传染病起到更好的干预作用。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对瘟疫的病因学认识,目前中医界对瘟疫的分类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将瘟疫分为“伤寒”及“温病”,以寒和热两种学派为代表;另一种是“寒温一体论”,只要是外感发热性的传染病皆称为瘟疫,明清至今尤为显著。
以上两种认识显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且忽视了古籍中关于风、燥、湿等类型传染病的记载,鉴于此,笔者通过还原古籍,结合当下,重新对中医瘟疫的分类及判断标准进行梳理,从而完善中医对当今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认识。
1.瘟疫的概念与分类
1.1概念
段注《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又有温(瘟)、疫、疠气等名称,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性致病因素。疫具有发病急骤、进展快、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且“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其与现代医学传染性疾病相同。由外环境中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导致,与环境气候有一定相关性,但环境因素并非邪气及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1.2分类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医研究亦如此。
分类的意义在于寻找规律,找到共性及差别,中医病因学分类的意义在于可以很好的归纳总结每类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从而对疾病的发展做出预判。
判定此分类法方法是否合理精准的检验标准是基于此指导下能否高效的指导临床治疗,如若不能则分类不具备意义。
在病因学的分类中,中医通过总结每种病因的本质特征,将症候特征类似的归纳到一起。对瘟疫的分类也是如此,因为邪气的发病特征能够反映出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古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多个角度对瘟疫进行了分类,使之对瘟疫的认识逐渐清晰。
1.2.1基于五行的六气分类
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医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基于阴阳五行的外感病因,六气分类法是中医对外感病的主要分类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疫之名,以木、火、土、金、水名之。《素问·本病论》:“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后三……年化成土疫……后三年化成水疫……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可以看出此时的瘟疫不仅分为五类,而且说明瘟疫的邪气性质的转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性,流行的持续性也比较长,与一年内的气候变化影响不大,同时首次提到了风疫的概念。
在《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将传染病分为风疫、寒疫、湿疫、热疫、温疫五类。
这里的伤寒是瘟疫的代称,即瘟疫分五类,以下的概念予以解析为外邪五疫。
唐以前温、瘟不分,均以温代指,文中的湿温实为湿瘟,即湿疫。
文末的温病为狭义的温邪导致的温疫病。
此时的“温疫”是瘟疫当中的一类,温邪导致的传染病,正是由于唐以前“温”、“瘟”不分,才造成后世将“温病”与“瘟病”等同,这也是明清时期及当下中医错将瘟病的病因定性为温热类邪气的主要原因。
随着宋代以后燥病的流行,人们开始认识到燥邪导致的瘟疫。
《料简诸疫证治》:“春合温,而有清凉之气,则夏必患燥疫”。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已经对瘟疫做出了六气分类:风疫、寒疫、燥疫、热疫、湿疫与温疫,而当下学术界对瘟疫仅仅提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是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
1.2.2大、小瘟疫分类
古代根据瘟疫致病能力的强弱,传播范围大小,致死性多少可将瘟疫分为大、小瘟疫。
某些瘟疫发病较快,危重症多,致死率高,例如欧洲中世纪大瘟疫黑死病,古代的天花、年SARS等,传染性强,发病急骤,致死率高,均是大疫范畴。
而某些瘟疫发病范围局限,或虽传染性强,但发病缓慢,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致死率相对较低,如普通流感、手足口病等,从致病能力看属于中医小疫范畴。
而在年12月开始出现的-nCoV传染性强,毒性较SARS偏弱,因此从传染力看为大疫,而致病力看属于小疫范畴。
1.2.3时行与正疫
传染病的发生和气候有很大的关联性,古代中医将邪气和环境相联系,提出了时行、时令的分类方法,瘟疫亦如此。
当其时有其气为正疫,即时令邪气;非其时有其气为时疫,即时行邪气。
如冬日发生的伤寒为正伤寒,寒邪本就消耗阳气,在冬季发生则加重对阳气的消耗,因此往往正疫更加危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瘟疫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有相关性,但其一旦产生,传染到不同人群,邪气的性质不会随着人群所处的地域环境、气候、以及体质不同而发生本质的改变。
尤其大量的瘟疫是由时行之邪气导致的,就不可以再参照当下的气候因素了。
1.2.4偏疫
《素问·风论》中便有对偏邪的描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各入其门户,则为偏风。”
偏疫即偏伤于某一限定部位的戾气,此类邪气致病特点在于邪气本身多无结构性传变,只在特定病位进行伤损。若病情危重或迁延,可出现疾病导致的累及传变。
如霍乱直中于胃肠道,白喉病在咽喉,若病情严重亦可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减退甚则衰竭。古代记述的偏疫又很多,如天行嗽、疫咳、疫痉、肝瘟等等。
1.2.5无法分类
瘟疫种类繁多,由于古代分类法有限,某些瘟疫以当时的分类方法并不足以总结归纳其致病特点。
如疟疾,在古代疟疾也按照六气分类法进行分类,但治疟唯有截疟方可奏效。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分类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无法仅仅通过一两种分类方式将所有邪气囊括其中。
因此医学理论是需要不断的自我检验和更新的。
1.2.6瘟疫的具名化
古代瘟疫众多,因此医家从不缺乏对瘟疫的观察,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归纳总结出部分瘟疫的发病规律、传变规律、治疗方法及防护措施,并且对其进行了命名,且病名往往更加具体,根据发病特征或者病变部位名之。如麻疹、天花、疙瘩瘟(即鼠疫)、白喉、大头瘟等。
对每种瘟疫进行独立研究的现象体现了医学的细致化、明确化,显然更加符合临床需要,也是“以病为纲”的体现。
1.2.7戾气
吴又可的《瘟疫论》将瘟疫的病因描述为非六气所为,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致。
这被后世很多医家理解为瘟疫的病因是独有的一类或一种病因,这是对作者的误解。
吴之前,大多医家不认识气候与生物因素的区别,不理解《内经》所言“气之复者”、“气之有毒者”的内涵,也没有透彻分析《诸病源侯论》中“尸虫”的多方解析。
吴之后有所建树的医家并没有受此局限,依旧坚持了六气分类的方法。
戾气学说在本质上对病因的实质进行了一次透彻的认知,后世很多医家不明其意,却产生了寒温统一的观点。令本已经分类清晰的瘟疫理论混乱不堪。
2.瘟疫类型判定标准
上述瘟疫的分类中,六气分类法是目前中医界比较普遍的分类法,并在此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选方用药。所以在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之前,明确邪气性质是治疗瘟疫的关键问题。
许多瘟疫在发病初期的症状相似度极高,在《黄帝内经》就有描述:“民病温(瘟)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各种瘟疫初起多具有发热、乏力、体痛等症状,但在疾病发展中却出现不同的症候群,因此不可以早期的非特异症状诊断疾病,而特异症状是明确每类邪气的致病特点的直接证据。
明确病因性质的诊断,不仅可以快速认清疾病的总体规律,更可以在总体上把握病情,在辨证论治中把握“以病为纲”的大原则,使灵活性的治疗更加准确可靠而适度。
以下简要说明六类瘟疫的核心病机和本病主症。(发热、乏力为共有症状)
寒疫:寒邪伤阳气,郁滞阳气,津液不化,不入血分。以恶寒无汗为主症,在气分六经传变,在经、腑。
风疫:风邪开泄气机、壅塞气机、而且传变和转化快,容易产生化气。既伤气分又伤血分,易生热结。主症以明显的乏力伴随自汗。较广的气血传变,在脏腑经络。
湿疫:阻滞气机、生内湿,主要在气,兼热入血较少,兼寒不入血分。以困重烦躁、小便不利及身体熏黄为特征。在太阳、阳明、太阴传变,在三焦。
燥疫:耗气伤津液、阴液、精血,涩滞气机,易生化燥,迁延或后期易成积聚。多偏邪。以口干津液少燥为主症。在气津、阴、精及三焦传变。(参考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可知当下流行的-nCoV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喘憋等为主症,可初步判定属于中医燥疫范畴,为肺中燥)
热疫:直伤血肉成脓成腐,可导致发斑,易入血走黄。以肿破溃烂化脓为特征,在局部蓄积或随血脉流传。
温疫:耗气伤阴动血,导致发斑。以乏力、干燥、出血、发斑为特征。在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现代医学出血热类的传染病如登革热、埃博拉、鼠疫等皆属于温疫范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瘟疫如果再兼有毒的性质,便是各类的疫毒,疫毒的传染性致死性都是极其强烈的,比如黑死病、白喉、鼠疫、埃博拉等。
无论什么分类的疫毒,都必须满足毒的致病性质,即发则入血肿破溃烂,随血脉流变。
3.影响瘟疫发生的因素
3.1本因
邪气是引发瘟疫的直接原因。
瘟疫的形成具有偶然性,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源微生物,中医皆称为邪气。正常情况下皆蛰藏于自然界中与人类相安无事,可能由于某次偶然事件而发生。如-nCoV由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使得潜伏于动物体内的病毒传染人类,瘟疫大规模爆发。
瘟疫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致病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不会随着流行地的地域、感染人群体质不同、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经过一段时间流行后可能产生某些变化,但其本质不会产生重大改变。
古人论述的有时气化疫、疫化时气,都是在多年流行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因的稳定性,决定了瘟疫病基本流行规律和致病特征及传变规律的稳定性,为我们认识研究治疗提供了空间。
本因导致的病机变化中医称为本病,这与合病、变病、坏病、旧病及体质本身等等形成了差别认知。
因此本因及其病机治疗是瘟疫诊疗的关键。
3.2其他因素
环境气候因素、人的体质均会对瘟疫产生影响。
如MERS在气候干燥的中东国家产生,且干燥环境更容易加重病情;-nCoV及SARS在青中年人群中更加容易引发免疫风暴,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
但这些都是瘟疫发生的次要因素,邪气一旦产生,不会随次要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其对疾病的主体规律并不会发生实质影响。
虽然个例的特殊性条件对个体的影响较大,但是基本规律是稳定的。
中医学的“三因制宜”指的是在主体规律下的适宜的个体化,而非次要因素而改变规律。
因此环境气候、体质等因素在治疗时可以适当考虑,但不可改变主要治疗大方向。
4.瘟疫的防控与治疗思路
目前全球对瘟疫的干预重在防控,严格的隔离是防止瘟疫大规模流行的最有效措施。
对于大部分的瘟疫,无论中医或现代医学基本无预先的特效药,可痊愈的患者基本依靠自身免疫力的支撑,因此在瘟疫的治疗过程中基本以是对症治疗、给予免疫调节以及疾病恢复后的养护为主,中医恰恰在免疫支撑与后期养护两个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针对病因的治疗,唯有依靠疫苗,因此疫苗的研发是现代每次瘟疫发生时的定心丸。
中医药的治疗,首先是病因的确定,然后明确传变规律。依据病情轻重进行病因病机的治疗。
中医治疗侧重在病机方面,对于传变复杂的瘟疫,治法方药变化复杂,对于较少传变的瘟疫,尤其是偏疫,病机传变少而变化也简单。
但是必须认识到瘟疫预防药物的缺少或缺失,以及对于重大瘟疫人类治疗能力的局限。包括中医药。
5.目前中医瘟疫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5.1以环境特征为主体定病因性质
古代中医通过朴素的哲学理论来认识某些医学原理,因此将气候环境与外感病的发生联系紧密,但随着医学观察的丰富,尤其古代瘟疫的惨痛经历,人们已经脱离最开始原始而简单粗暴的认知,意识到外感病的发生与自然界特殊的“气”的相关性,即生物性致病因素,因此回归中医“审证求因”的主体思路,也应当以症状规律为主体判断病因,而不应该以环境特点为主体对病因性质进行判定。
影响因素仅仅是作为参考的分析资料。
5.2对燥疫的认识较为缺乏
历史上由于燥邪理论形成较晚,宋代之后才开始有比较详细的对燥邪理论的论述,因此中医界普遍对燥邪的认识不够。
而当今社会燥邪肆虐,现下的多数流感、SARS、MERS、-nCoV均属于燥邪致病的范畴,因此提高对燥病因学理论的认识是当下临床迫切需要的。
5.3不对瘟疫作六气分类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后世认识瘟疫的重要参考书目,在其中将瘟疫的病因统称为戾气,并未作详尽分类。
吴氏本意是想强调传染病的发生并非环境气候所造成的,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患”,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但吴氏的这种认知实际是对古人观念的不理解,《诸病源候论》中:“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已经认识到这个现象,《难经》将瘟疫分为五类,《伤寒论》也将伤寒和温病做出区分,所有吴氏对瘟疫的认知非但未突破,反而出现了理论萎缩,这也直接造成后世将瘟疫统一治疗,而不再判定病因病性。
再者由于唐代以前“温”、“瘟”不分,导致历代很多医家将“温病”与“瘟病”混淆,认为所有瘟疫均属由温邪导致。以及晋代以前士大夫将瘟疫称为“伤寒”,此为广义伤寒,因此才有了后世或将瘟疫均归温病,或将瘟疫分伤寒和温病两种的直接原因。因此中医“读经典”虽已做到,“读懂经典”还需更加努力!
6.结论
古代对瘟疫的分类及判定都有很好的认知,而当下中医界却舍本求末,忽视本体,这对临床瘟疫的诊疗造成很大的困境。
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并且逐步完善中医瘟疫理论。
大型瘟疫的发生距离现代社会从不遥远,年的非典还未走太远就发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nCoV,中医加入这些战役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谨守中医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并且在每次战局中可以客观总结,来完善我们的理论,这样在下次战役中我们才能多一分胜算。
全体老师整理
参考文献:
鞠海洋,郑杨,桑希生等.外感病因“淫、邪、疫、毒”基本概念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11(9):58.
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北京:学宛出版社,:-.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92.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8:88.
想要获取更多中医学知识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