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医

时间:2022/4/23 13:48:32 来源:中医_中医偏方_中医养生偏方 作者:佚名

患有白癜风怎么办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119/4293352.html
走 进 中 医作者:淇县杨秀红小时候,听母亲讲过,高村小李庄有位老中医,白头发、长胡子,医术精湛、常做善事。在高村、庙口、黄洞一带行医,遇有贫苦人家有人生病,只看病不要钱。我们当地人,虽然日子过得穷苦,人却很实诚,看到大夫给自己的孩子看好了病,无以为报,就让孩子们跪到老中医面前磕三个头,让孩子认老中医当干爹。就这样,老中医一辈子收下了九十七个干儿子干女儿。听到这儿,总感觉像穿越到数百年前,看着老中医背着药箱,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村民们在村口与老中医热情地打着招呼,邻居们之间互相传递着救星来了的消息。去请老中医的,当然是有重病号的人家。老中医呢,不顾风尘仆仆,来到病人床前,望、闻、问、切,针灸、推拿,开方、煎药。忙完这些,才有机会坐下喝口水。这时,已经在旁边等候多时的村民终于开口,虔诚邀请老中医到家里坐坐,给家里人看看病。少不了,又是一阵忙碌。平日里,老中医翻阅着自己看过无数遍的药书,记录下自己诊治的疑难杂症病例,收集着各种草药……时过境迁,这样的中医大夫在信息发达的当代不会再现。机缘巧合,这两年结识了几位中医大夫,让我对中华传统医学有了一些认识。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中医,一起来领略中医的神奇与魅力。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指针疗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相关内容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指针疗法又称为“点穴法”,是我国医学与中华武术点穴功夫相互融合、共同演变而来的一种经络腧穴治疗、保健方法。指针法通过术者徒手操作,以点、按、揉、掐、拍等手法直接施治于患者的腧穴、经络等部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在这儿,向大家推荐人民军医出版社程爵棠等主编的《指针疗法治百病》一书,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指针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治疗范围、经络与穴位、指法、功法、操作方法等,还可以学到一些治疗内科、儿科、妇科、伤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多种常见病的方法,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健美、强身的新理念。接着,带领大家正式走进中医的世界。先介绍几本医学经典著作吧!《灵枢经》和《素问》作为组成《黄帝内经》的伯仲篇,当仁不让成为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著作。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黄帝内经》行世较早,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其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以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为指导,以阴阳学说和脏象学说为核心理论体系,总结并阐述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成功地吸取、运用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结晶,以揭示人体生命科学中诸如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的种种奥秘,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有理论体系有思想指导的医学科学,为后世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原书16卷,因战乱关系,书籍曾经散失,现存张仲景著作多数经西晋太医王叔和整理,位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关于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张仲景公元年去世后,《伤寒杂病论》失去了作者的庇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条治法,载方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可见王叔和对这本书的贡献有多大。张仲景去世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通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让《伤寒杂病论》得以完整保存。作为现代中医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同时,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体现。《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它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种药含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将它们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这些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祖国医学宝库中,还有很多医学经典著作或相关著作,如《难经》、《本草纲目》、《道德经》、《脉经》等等,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医学。当然,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也有很多,仅重刊丛书目录就有1-10辑共本。作为外行人,自己也只能略读一二,看个热闹而已。现在,让我们从医学著作中走出来,认识一下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中医大夫吧!医院中医科,看看郝现(献)军大夫是怎么看病的吧!医院二楼西侧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病人,只见郝大夫一桌、一椅、一电脑,正为病人细心四诊(望闻问切),一边用温暖的话语鼓励患者乐观、积极生活,一边告诉大家改善饮食习惯、调整作息规律,这会儿又拿出一次性针灸针分别扎向患者的百会、头维、印堂、承浆、内关、外关、大陵、神门、后溪、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为高血压、头晕患者十宣穴放血,为疑难杂症患者用三棱针拔罐治疗,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用艾柱进行艾灸……一位位患者在诊疗现场发生的神奇变化,让患者和家属惊叹不已!从郝大夫那儿回来,回忆着看到的诊疗场景,不由自主写下了这样的内容:医者仁心——赠郝现军大夫从小立志救死伤,得偿所愿看病忙。管他富贵贫贱命,一视同仁疗痛疮。问诊同时把脉象,细细银针扎身上。疏通经络穴放血,中药配比需精良。偶尔也会有烦忧,香烟缭绕伴左右。几人窥得其滋味,为人医者辛苦常。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郝大夫不仅精通医理、善采百家之长,还注重日常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诊疗经验。郝大夫发明的“水蛭活血方”及治疗心脑血管病系列方药“参蛭通冠方”、“参蛭心衰方”、“鹿蛭抗衰老方”、“温阳水蛭活血方”、“马钱子虫类类风湿方”、“加味乌梅散”、“温阳止泻方”、“复方制马钱子红胶囊”、“通便胶囊”(为了服用方便,皆配制成了胶囊剂)等,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梗塞、脑出血、高血压病、眩晕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老年痴呆脑萎缩、慢性结肠炎、痹症、顽固性便秘、顽固性失眠等,已经治愈了众多高血压脑梗塞患者,受到患者普遍好评。所发明的“六味抗癌汤”、“痹症制马钱子方”、“胃痛散”、“消乳癖方”等,临床用于治疗癌症、胃炎胃溃疡、乳腺增生以及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效果良好。郝大夫著有《肝病论治》一书,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上百篇,是鹤煤总院中医学术带头人。不仅如此,郝大夫还经常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xiadu.com/yfdq/1284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