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2653.html
经络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
2)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3)络脉: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浮络、孙络;
4)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
5)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生理机能: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
7)督脉基本机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
8)任脉基本机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
体质
1.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2.正常体质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3.九大体质:平和质、阴寒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质(过敏质)。
病因
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六淫);内伤病因(七情内伤);病理产物;其他病因(饮食劳逸)
六淫概念:“六气、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病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3.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侠湿;
4.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6.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趋上。2、火易扰心神;3、火易伤津耗气;4、火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
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聚;2、传染性强;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影响内脏;首先伤及心神;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多发为情志病症;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过劳包括:(劳力)、(劳神)、(房老)三个方面。
病理产物:1、水湿痰饮;2、淤血;3、结石;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1.痰饮概念: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2.痰饮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3.瘀血概念: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离经之血
4.瘀血形成:1、血出致瘀;2、气滞致瘀;3、气虚致瘀;4、血寒致瘀;5、血热致瘀;6、久病成瘀;
5.瘀血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6.瘀血病症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色紫黯;5、脉象异常;
7.结石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5、久病损伤;
8.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病程较长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发病
1)发病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想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2)发病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
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病机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真实假虚、真虚假实)。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邪正盛衰是虚实病症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症及动静失常病证的病机;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实热证。温洵、推动、兴奋等作用亢盛;以热、动、燥等特点;
2、阴偏胜:“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实虚证。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亢盛;以寒、静、湿等特点;
(二)、阴阳偏衰:属“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症;温洵、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代谢缓慢;肾阳虚衰为主;
2.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减退;代谢增快;肾阴亏虚为主;
(三)、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梁旭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梁旭病理状态;
(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又称真热假寒证;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气血失常:
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闷胀痛特点);气逆(以实为主);气陷(主要有上气不足中气下陷);气闭气脱(休克面色苍白汗出不止)
血的失常:1、血虚(血液生成不足濡养功能减退)2、血运失常:(血瘀和出血)
血瘀:(血寒易疼痛、局部肿块、位置比较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点脉迟涩)
出血:(血热血行加速,脉扩张多实证多热象动血脉数面红肤色发后舌红心神不安心烦)
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虚出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包括:
津液代谢:是津液不断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与脾肺肾三焦脏腑有关;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病变: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内风(风气内动)病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内寒(寒从中生);内湿(湿浊内生);内燥(津伤化燥);
内热(火热内生)病机: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移;二、病性的变化;
病位传变包括:1、表里出入;2、外感病传变;(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内伤病传变;
病症转化包括:1、寒热转化;1、虚实转化;
影响疾病传变因素:主因正邪两个方面;体质、精神状态、地域因素、气候、生活;
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点击免费